王敏之先生是改革開放30年來廣西文藝界最重要的評論家之一。他1979年10月到廣西文聯工作,2008年1月去世,一生的主要經歷和文學成就,主要就是這30年在廣西文藝評論界實現的。我1982年大學畢業來到廣西文聯工作就認識王敏之了,20多年來,從他那里獲得很多的文藝知識和人生智慧。春節前夕,我接到他兒子王小剛送來的王敏之評論集《談文說藝論創作》(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時,感到了沉甸甸的分量。一個月來,我細細讀后,感到對王敏之先生的認識更豐富更全面了,也更深刻地體會到,他一生合著改革開放大潮前行的文藝批評實踐,對于我們后人有著極為重要的榜樣性意義。
《談文說藝論創作》是王敏之生前就已編好的評論集,可視為他的自選集。全書收入他由20世紀80年代初至21世紀初二十多年來的評論文章五十七篇,包括“文藝理論篇”、“民族文學篇”、“小說探勝篇”、“詩歌品鑒篇”、“影視劇欣賞篇”、“音舞美雜技賞議篇”、“文藝與時代篇”、“作家藝術家特寫篇”八大部分和《自序》、《附錄:1981-2006年出版、發表、編輯的部分文藝研究成果》,另外,還收入了陳學璞的《他與厚道同行——思念王敏之先生》作前言,收入楊長勛的《廣西作家的知音》等五篇文章作跋,共五十萬字。內容十分廣泛。
對改革開放時代文學的指導思想和發展問題深入探討,是《談文說藝論創作》中的重要內容。面對改革開放初期思想界文藝界出現的思想混亂、雜說紛呈的情況,他提出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引改革開放時代文學的發展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導向”作用。他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鄧小平文藝思想,寫了一萬多字的《論鄧小平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偉大貢獻》長文。這篇文章寫于1990年3月,是國內較早的一篇研究鄧小平文藝思想的重要論文,全面論述了鄧小平文藝思想的核心價值、理論高度、時代意義和指導社會主義文藝發展方向的重要作用。他的文藝評論,始終高揚著馬克思主義這面光輝旗幟。他曾代表廣西文聯文藝理論研究室在廣西第四次文代會上發言:“社會主義的文藝理論,根本的一條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發展和豐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建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文藝觀。這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唯此,他高度贊揚陳學璞的文藝理論著作《玫瑰園漫步》,寫了《文藝理論的研究與研究中的理論導向》一文作評介,同時表述了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為“導向”的重要觀點。他提出:“我希望……從事文藝理論研究的工作者都能把加強馬克思文藝理論建設作為人民賦予的歷史使命去完成,拿出更多的有導向價值的論著來。”他寫的《對文藝批評標準的一點思考》、《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不能丟》等一系列文章,都是圍繞這一重要命題展開論述的。這些文章,表明了王敏之的文藝批評觀剛健純正,旗幟鮮明,根基牢固,科學性強。
熱心關注和積極扶持邊地民族文藝的成長發展,是《談文說藝論創作》中論述最多的內容,也是王敏之文藝評論的重要特點。王敏之是河北人,在北京大學完成學業,又在中國作家協會工作多年,由于“文化大革命”,使他由文化“中樞”來到的文化的邊陲之地。王敏之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積極的工作熱情投入到廣西文藝研究中,密切關注廣西民族文藝和作家的成長和發展,新時期以來,王敏之立足廣西面向全國,從廣西文藝創作的實際出發,為繁榮和發展廣西民族文藝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認為,廣西是多民族地區,衡量廣西文學藝術的成就,其關鍵在于民族文學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因而,盡管作為一個漢族人又沒有南方文化背景,他卻毫不退縮地積極投身到對少數民族文藝的研究中,將其作為自己文藝評論事業的一個重要課題。多年來,經過田野調查、資料收集、作家訪談、作品研讀、會議研討等方式,他很快地就融入了這個爛漫多姿的領域。他的評論筆端曾涉及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土家、滿等十多個民族的六十多位作家與他們的作品,寫下了五十余萬字的有關民族文藝和民族作家的評論文章。《談文說藝論創作》收有大量這類文章,“民族文學研討篇”中的6篇是宏觀性的探討,在其他篇里,有論民族作家陸地、韋其麟、藍懷昌、包玉堂、莎紅、黃勇剎、苗延秀、海代泉等的評論,有研究黃格勝、周民震等藝術家創作的論文,有論民族或地方文藝的如民族舞劇、壯族舞蹈和廣西地方劇種——桂劇的研究文章,種類繁多。貫穿于這些文章的核心,是王敏之對文學民族化的深入思考和對民族文藝繁榮發展的熱情呼喚。王敏之關于文學民族化的見解,體現在《關于文學民族化的若干思考》、《論民族戲劇劇本本質的特征》、《民族電影要有新視點》等論文中。在這些文章中,他提出,文學的民族化,已成為社會主義文學發展進程中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它已關系到民族文學的前途和命運,文藝工作者應該旗幟鮮明地捍衛社會主義文學民族化的方向,堅持文學民族化的道路。這些論斷極富理論價值。他對民族文藝的發展傾注關懷,身體力行,充滿信心。他熱情贊揚民族文藝的成就,評論民族舞劇《漓江情韻》是“桂林山美水美人更美,漓江水清情深舞更媚”,贊揚民族舞劇《媽勒訪天邊》塑造了“神圣而高尚的藝術形象”,創造了“富于感情色彩的優美舞姿”。他高度評價民族文學發展的意義,認為,新時期壯族文學進入了繁榮發展時期,其成果顯示了“一個民族的文學覺醒與跨越”。他還寫過大量評介和推薦青年作家的評論文章,及時地把一批青年作者推到廣西文壇的前臺,推進了廣西文藝的發展。正如附錄中楊長勛的文章所說“他是廣西作家的知音”。
關注文藝各界,評論鋒芒輻射,是王敏之文藝評論活動的又一個特點,這在《談文說藝論創作》中可以清楚看到。書中有理論研究文章,也有文藝實踐批評;有文學史研究,也有作家藝術家創作研討;有對小說、詩歌等文學創作的評論,也有對美術、電影、電視劇、戲劇、舞蹈等藝術種類的作品評論和理論研探。他的評論鋒芒所及,幾乎涉及文藝的所有領域,甚至很少有評論家涉及的雜技藝術,他都有獨到的見解,寫了多篇評論,其中《雜技:人的形體美的創造》在藝術理論界產生較大的反響。
應當說明的是,《談文說藝論創作》僅僅是王敏之文藝研究和評論成就的一個代表,是他200多萬字著作的一小部分,而且僅僅是他一生在評論、編輯、修志三方面學術活動中的一個方面的成果。他90年代以后主編《廣西文化志》中所做的大量的工作,實在是他對廣西文化建設的又一個重要貢獻。還不能不說的是,我不僅在80年代初期大學畢業剛進入文藝隊伍從事文藝評論工作時得到王敏之先生的許多關懷和教誨,在他的指導下得到較快的成長,而且有幸在21世紀的頭幾年里,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他接受我的邀請,在我主持的廣西“十五”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新中國50年廣西文學史》(出版時改名為《廣西文學50年》)里擔任主要撰稿人,書中1950—1966年的廣西文學部分,都是他完成的??梢赃@么說:沒有他的參與,《廣西文學50年》肯定要遜色許多。由此我想到,當我們回顧廣西文藝發展歷程的時候,我們都應當記住像王敏之這樣對廣西文藝事業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的許許多多的文藝家。
2009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