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在當代文學中的地位,雖然至今仍未有明確的界定,但有一個基本事實不容置疑,由于它的生產方式具有全民參與的特征,在短短十年時間里,無論是按字數還是按篇數計算,網絡原創文學作品已經遠遠超過當代文學六十年在紙質媒體發表作品的總和。自2000年以來,網絡小說的出版量(總印數)每年大約以25%的速度遞增,全國大部分書城、書店都設置網絡小說的專柜。但讀者年齡卻呈下降趨勢,目前網絡小說出版物的主要受眾人群是十五到二十五歲之間的青少年。除了書籍之外,網絡原創小說還衍生出諸如電視、電影、電子游戲和動漫等其他樣式的文化產品。以上現象說明,網絡寫作爆發出的能量是驚人的,而文化全球化,以及中國社會、經濟、文化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是網絡文學產生和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盡管網絡文學在發展中出現過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它所形成的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已經無法回避??梢赃@樣說,經過十年成長的網絡文學,就其品質而言,較為符合流行趨勢和大眾審美趣味;就其形式而言,正在走出單一格局,進入整合階段,在消費市場的驅動下,其潛質和特性將會進一步得到發揮,并推動其衍生為特殊的文學現象。因此,對它的現狀做一些客觀分析,對它的未來發展做一些理論上的前瞻性研究,已經成為當代文學理論批評領域的重要課題。
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和中文在線主辦,《長篇小說選刊》及“17K文學網”承辦的“網絡文學十年盤點”,集中了《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長篇小說選刊》、《十月》、《中國校園文學》、《作家》、《中篇小說選刊》、《南方文壇》、《中華文學選刊》、《北京文學》、《青年文學》、《大家》、《山花》、《西湖》等二十余家文學名刊的資深編輯參與審讀和評點。活動自2008年10月28日啟動,2009年4月末結束,時間長達半年。在此期間,各家期刊的文學編輯以傳統文學的審美標準,對網民經海選推薦上來的一百部長篇小說進行認真審閱,最后階段評委補充提名十二部作品進入盤點名單,也就是說,評委們總共對一百一十二部網絡長篇小說進行了審讀,并撰寫了一百一十篇評論文章??梢哉f,這次盤點是對網絡文學十年發展的一次整體性檢閱,搭建了文學期刊與網絡作家及網絡閱讀者相互交流的信息平臺。這次盤點將產生專家評定和網民推舉的網絡文學十年佳作各十部,獎勵方式以精神鼓勵為主,評審組將推薦優秀作者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并為其申請到魯迅文學院深造的機會,主辦方長篇小說選刊雜志社已與人民出版社取得共識,盤點結束后將出版一套網絡優秀作品集成,向國慶六十周年獻禮。消息一公布,立即得到廣大網友的高度認同,他們普遍認為,這是對網絡作家成長最有價值的鼓勵方式。
在網絡文學盤點現場我們可以看到如下場面:
一、網絡文學從作家群體到寫作方式的更替非常迅猛。其速度差不多三年一個小周期,五年一個大周期,能在網絡流行五年的作家和作品,即被冠以“大神”或“神作”稱謂。海選過程中最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莫過于痞子蔡等數位網絡文學早期代表人物遭到冷遇,網友們甚至否認他們網絡作家的身份,認為他們的寫作已經“脫離”網絡。網絡文學更替如此之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代際縮短引發的寫作方式的變化,早期網絡寫作與傳統寫作雖然存在觀念差異,思維方式與審美習慣仍然趨同。但隨著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新一代網絡寫手基本脫離了傳統思維模式,寫作方式也相應產生較大變化。
二、網絡文學在發展中逐漸形成“集體寫作”的話語特征。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思想變革大潮下涌動的社會生活信息流瞬息萬變,使傳統文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表達困境,個人經驗性書寫面臨尷尬,網絡寫作改變了以往“你寫我讀”的精英化書寫方式,形成了讀寫之間認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生活方式、話語方式以及人生經驗交流的平民化書寫方式。在此基礎上,網絡文學的平民化互動模式產生巨大能量,所表現出的集體力量遠遠超出了個體力量。
三、網絡文學內容與形式的流變異常迅猛。由于網絡具有低門檻、包容性和開放性等特征,加之讀寫關系的交互作用,網絡平臺因此成為新的文學樣式發生、發展的策源地。我們可以看到,網絡寫作通過不斷嘗試,讀寫磨合,海量更新,迅速淘汰,產生了一些有別于傳統文學的新的表現形式和手段。以類型小說為主干的網絡作品目前大致可分為:玄幻奇幻類、架空歷史類、穿越類、武俠仙俠類、都市言情類、靈異驚悚類、軍事類、游戲類、競技類和科幻類。它們還可以進一步細分,比如僅玄幻奇幻類一項就可分為東方玄幻、轉世重生、魔法校園、王朝爭霸、異術超能、遠古神話、駭客時空、異世大陸、吸血家族等,其內容與形式各具特色。
四、對話有利于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共生。盤點活動對網絡作品的評點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作品的文學性,與傳統文學作品的差異性及其自身特點,以及作品存在的主要問題。作為職業閱讀者,文學期刊編輯必然有自己的審美判斷,他們的評點文章與打分,面對的不僅僅是網絡作者本人,網友特別是該作品的熱捧者才是真正的對話參與者,這就形成了文學工作者與讀者之間、讀者與讀者之間的多向交流,作者自然受益最深。盡管產生了不少摩擦,甚至出現意見碰撞,但無論是對提高網絡讀者的欣賞水準,還是對文學期刊編輯了解大眾閱讀趣味的,都不無裨益。這既符合網絡文化充分顯示民主的特點,也符合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共生的新格局。
盤點的結果還顯示出,到目前為止,網絡文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出現的寫作人群和作品產生的方式各有其特點。
第一個階段:寫作者與網絡的平行、交叉網絡文學剛形成的時候,僅僅是一種寫作陣地的轉移,吸引了眾多文學青年加入。這一批寫作者大部分是從傳統文學現場走過來的,在傳統媒體上發表過一些作品,只是進入網絡前還沒有影響力。他們經過比較嚴格的寫作訓練,基本功比較扎實,對傳統文學有獨立的認識和思考。因此,在網上頗受讀者歡迎。與傳統文學相比較,他們的作品主要特點是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以都市青年生活為主要表現對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傮w來說,他們的作品仍然可以納入傳統文學理論的框架進行研究和批評。如安妮寶貝、寧財神、李尋歡、邢育森、慕容雪村、江南、今何在、燕壘生、王小山等,他們憑借實力在網上聲譽鵲起,然后紛紛透過屏幕,在傳統文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進入知名作家行列。
這批作家目前已經基本脫離網絡寫作。2002年李尋歡以出版《粉墨謝場》一書的方式告別網絡寫作,他在《粉墨謝場》的同名自序中,反復強調這兩個原因:對網絡生活的厭倦和對真正文學的敬畏。更明確些,這有兩個基本判斷:一、網絡是個工具,但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玩具,我提醒自己和這個玩具保持一定距離。二、我必須承認,截至現在,我在文學的道路上還確實處在門外觀望的地方。但好在我知道這一點,并且我自認通過這些觀望已經約略知道真正文學的樣子。所以我希望屬于大眾文化、通俗文化的李尋歡消失,如果繼續寫作,也以一個新的身份新的起點來做。他認為在網上自由寫作和發泄的那段日子是自己網絡生活的青春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已經過了對網絡癡迷的階段。李尋歡的觀點在這批寫作者中很有代表性。
第二個階段:寫作者在網絡中成長這批寫作者的代表人物是蕭鼎、當年明月、天下霸唱、酒徒、血紅、唐家三少、隨波逐流、知秋、玄雨,包括臺灣的王文華(《蛋白質女孩》的作者)等。網絡是他們成長的地方,雖然他們也看到外面的世界,但網絡似乎更適合他們生存。他們的作品通過網絡進入了圖書市場,但在文學界的影響微乎其微,遠不及第一階段的網絡作家,有一點可以證明,他們的作品在文學期刊幾乎是空白。這批寫作者作品的特點是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對文學經典的消解。傳統的文學理論已經無法準確解釋他們的作品,因此造成了對話的困難。目前他們仍然是網絡上最有活力和影響力的寫作者。
這一批年輕的寫作者,大部分初期的時候沒有主觀上的寫作意識,自己讀過書,有一點想法,上網以后,就開始貼一些隨意性的作品。沒想到大家有回應,慢慢它就覺得這個東西對他的人生有價值,就開始寫作了。受到網民的追捧之后,有了互動,創作欲望被激發出來了,從這個角度看,網絡對作家的產生還是有積極的意義的。像蕭鼎這樣的作家,寫作之初主要是追求自我娛樂和消遣,因此天馬行空、不拘形式,作品的個人化趨勢十分突出。天下霸唱自述在寫作《鬼吹燈》之前,連五百字的工作報告都不會寫。這批寫作者上網前基本沒有在傳統媒體上發表過作品,雖然對傳統文學有過閱讀,但審美趣味已經發生明顯變化。他們不知道朦朧詩,不了解先鋒小說,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學青年,對所謂的文學使命感沒有多大興趣。
第三個階段:寫作者與網絡共生這批寫作者的主體是“80后”,特別是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一代人。這批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和網絡共生,網絡就是他們的家,很自然的。他們的特點是在生活觀念上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觀、人生觀與上一代人出現了明顯的斷裂。由于他們和網絡是同步成長的,是共生的,因此在他們心目中,網絡就是主流媒體,他們很少關注傳統媒體,也很少關心文學的社會價值。他們很可能不知道中國有哪些文學期刊,不關心,也不想知道。從根本上說,文學不僅要表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高度,而且要與世界其他文明進行橫向聯系,這一批網絡寫作者這方面的特點和優勢得到了發揮。但要寫出真正有價值的作品,光靠自由精神是不夠的。青春小說和新近流行的小白文,反映出他們目前的寫作狀況。在整體上,他們的人生態度更趨開放,但文學修養有待提高。
從本質上講,網絡文學仍然是用漢字(其中夾帶的符號都有漢字的對應含義)抒情和敘事,仍然是通過閱讀提供給讀者審美愉悅,這說明它仍然沿襲了傳統文學的基本功能,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它在傳播方式與寫作形式上對寫作產生的巨大影響,否則就很難把握它的發展方向,只能對其做出簡單或粗鄙的解釋。總的來說,網絡文學十年發展猶如一場旋風,凸顯了集體經驗和民間智慧,對當代中國文學的撞擊是令人欣喜的,在未來的歲月里,它將有可能重組中國文學的格局,使中國文學產生新的造血功能,并創造出新的文學空間。有人擔心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差異性會影響文學的健康發展,而我認為,差異性其實是好事情,如果兩者類似的話,也就失去交流和互補的意義。當然,就目前情況而言,網絡文學還處在“實驗期”,還遠不夠成熟。但從戰略高度看,作為傳播方式的革命,網絡把中國進一步推向了世界的舞臺,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文化的變革,都決定了中國面臨的是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只有在這個大舞臺上,才能誕生真正偉大的中國文學。因此,當代中國文學的新路極有可能出現在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互補與融合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