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業界回顧網絡文學歷史,公認其已經走過了十年。2009,我回顧自己的網絡碼字生涯,驚詫地發現,從公元2000年開始到現在,我居然已經寫了近九年的網絡小說。昔日杜牧有詩云:“十年一覺揚州夢”。我沒有小杜那份才情,也不知道盛唐時的揚州是什么樣子,卻想著把他的詩借來總結一下自己的網上碼字歷程。“九年一覺網文夢”,雖然輕狂了些,倒也貼切。
記得初次開始在BBS上寫小說的時候,網絡文學才剛剛萌芽。那時候寫下的文字都是單純出于對文學本身的喜愛,亦或說出于單純地想找個地方表達一下自己的人生感受。饑而食,渴而飲,心有所思而歌。碼字的理由與先秦時代的古風一樣,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純粹到不能再純粹。偶爾有讀者寫上幾句好評,便飄飄然如沐春風,簡直恨不能拎著酒瓶順著網線爬過去,與“知己”痛飲上三天三夜。
最初的沖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冷卻,碼字的人卻無法再停下筆來。讀者點擊、評價以及對文學本身的探討和交流,已經漸漸成了碼字人生活的一部分。偶有一天不動筆,心里便空空落落的好像缺了些東西。如果因為事情忙碌或身邊環境所限制,間隔了兩三天沒能上網與讀者交流的話,那感覺就像煙鬼犯了煙癮,四肢百骸竟無一處不難受。
網絡是個充滿魔力的領域,其對碼字人的誘惑性遠甚于揚州對于小杜。雖然看不到美女在二十四橋下對月弄簫,但碼字人與其中的收獲又豈是簫聲明月和美人可比。對人生的感悟,對文字的駕馭力,還有對歷史、現實、文化的理解,往往都隨著與讀者的交流和探討不斷加深,不斷明澈。這對于碼字人而言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并且越積蓄越豐厚,越交流越純凈。起初時碼字人手中也許只捧著一杯黃沙,交流到最后握得卻是滿滿一把金子。
這并不是一時興起之狂言。事實的確如此。一個在網上寫了多年歷史傳奇的碼字者,筆下絕不會出現武俠小說中那種在唐代動輒一頓飯花上幾千兩銀子的“豪邁”。因為在你第一次犯下這種錯誤時,就會有讀者指出來,白銀在隋唐時代并不是主流貨幣。而以幾千兩白銀按購買力折合,即便在明末也相當于數百畝上好的水田。
同理,一個在網上寫了多年小說的碼字者,也很少寫出邏輯混亂、言語怪誕卻自以為陽春白雪的“偽抽象流”作品來。因為從文章的第一段發到網上開始,其便要經受讀者的審視與點評。整個創作過程便是交流反饋與汲取改進的過程,一直延續到整部作品的結束。如果碼字者固執己見,或者偽作高深,讀者會陸續失去耐性,陸續離開。漸漸地,碼字者本身也就失去了繼續堅持的動力?!皞纬橄罅鳌弊髌芬簿蜔o疾而終了。
對于網絡上碼字的人來說,讀者是上帝也是老師。有時候,是上帝和老師決定了作品,而不是碼字的人本身。這種互動的創作方式也許在無意間扼殺了一部分頂級巨著的誕生,但在同時也清楚地反映了讀者最喜歡什么,最希望看到什么。甚至清晰地體現了不同層次讀者群的不同需求。
這是一種簡單而公平的原始生存狀態,沒有任何外力引導,也沒有任何外力曾試圖干擾其走向。以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網絡上的文學作品未免泥沙俱下,玫瑰與香草淹沒于一片荒蕪之中。但對于一個多年于網上碼字的人而言,卻總能發現適合自己生存的沃土。
其中道理很簡單,網絡廣袤無限,一部作品不可能適合所有人。一部真正的好作品,也不可能被所有讀者忽視。只要有一個讀者在荒原上發現了可口的“蟠桃”,其他讀者便會很快聚攏過來,澆水施肥,讓這棵桃樹越長越茁壯。
所以,在筆者眼里,從誕生的第一天起,網絡文學就經歷著和傳統文學誕生初期一樣的自然進化、自然成長的原始過程。雖然這些年來總有人視其為洪水猛獸,總有人試圖拒絕將其列入文學的門楣。但是,筆者個人卻以為,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一脈相承,別無二致。
兩者首先都是文字的藝術,兩者都承擔著傳播一個民族的文化,弘揚一個民族精神的使命。如果非要在二者之間找一個差別的話,筆者只能說是承載文字的媒介不同。網絡文學依靠互聯網而傳播,傳統文學依靠紙張印刷而被人接受。
而承載介質是不會影響文學本身的。就像很多年前,我們的先輩們在竹簡上寫下“山無棱,天地合”這樣的詩句,你不能因為其傳播介質粗糙,以及其本身的古樸簡單,就否認了它作為文學本身的價值。
由于剛剛誕生,還沒有進化完全的關系,今天的網絡文學和數千年前先民們寫在竹簡上的詩句一樣粗糙。因為網絡作者良莠不齊,讀者的喜好不同,部分網絡作品難免要流入低俗。但是,人們卻不能也不應該因為部分作品的情況而否認了整個網絡文學對華語文學的貢獻。
在筆者眼里,是網絡文學,十年來與傳統文學一道,堅持不懈地將沒有多少時間閱讀,或者沒有足夠金錢和精力閱讀文學作品的年青人,從電子游戲室和麻將桌前,重新拉了回來。是網絡文學,令外來語言泛濫成災的今天,我們本民族的文字作品還能得到廣泛的欣賞。
在筆者眼里,從某種角度上而言,網絡文學對華語文化傳播的貢獻,不亞于當年《格林童話》對于德意志民族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德意志這個民族形成得很晚,曾經是一盤散沙。當時的歐洲上流社會都以講法語為榮,德語難登大雅之堂。而正是因為由德語寫成的《格林童話》的簡單通俗,使得德語重新在德意志人中被重視,進而將無數個小國從文化上整合成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
筆者堅持認為,沒有自己語言的民族沒有未來。如果有朝一日,走在街頭的中國年青人開口閉口皆為“Hello!Nice to see you!”并且是地道的紐約腔。那絕不意味著文明與進步,而是意味著中華民族徹底失去了自我。
網絡文學存在的意義正在于此。他讓無數不喜歡母語閱讀的年輕人重新坐在了方塊字面前,重新通過祖宗流傳下來的文字感悟自己的人生。
今天,有文學界的前輩試圖在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赤誠之心,令筆者甚為感動。筆者認為,這絕不是毫無意義的浪費精力,而是代表著傳統文學界對與新生同伴的重視與承認。代表著網絡文學經歷了近十年的寂寞瘋長,今天終于能有園丁看向這里,松一松土,灑一點水,扶正某些長歪了的枝椏。而假以時目,網絡文學必將回報給整個華語文學界,無論傳統還是網絡,一片欣欣向榮的花園。
人生只有百年,文學的魅力卻可以延續至整個宇宙的終點。每個從事創作的人,無論傳統還是網絡,都將用筆墨記錄下自己足跡。將來,也許不是所有人都能著作等身,不會所有人都有機會在青史上留下什么姓名。但二十年后,每個人卻要在自己的兒女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到那時,網絡文學作者也好,傳統文學作者也罷,面對的將是一雙雙無法欺騙的眼睛。
那時,我希望自己能以自豪的口吻對著兒女們說,你爸爸曾經是一名網絡作家。你爸爸見證了網絡文學的成長過程,你爸爸留下了無愧于自己青春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