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粵東高陂的傳統青花瓷品類繁多、歷史悠久,有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在現今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高陂瓷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高陂青花瓷以其造型簡潔、厚實,花紋幽靜、美觀,色彩樸素、典雅的藝術風格一直為人們所青睞。本文試從其歷史、品類與藝術風格三方面來探討粵東高陂的青花瓷。
關鍵詞高陂,青花瓷
1引 言
青花是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裝飾,也是我國陶瓷裝飾中較早發明的方法之一。高陂地處粵東大埔縣,歷史上曾有“南國瓷鄉”之稱。高陂的青花瓷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更兼品類繁多,有其獨特的藝術特征。
2悠久而輝煌的歷史
廣東燒制陶瓷的歷史非常悠久,在國內陶瓷工藝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大埔縣高陂鎮是廣東省陶瓷的主產區之一,陶瓷生產歷史悠久,飲譽中外,有“南國瓷鄉”之稱。縱觀粵東大埔陶瓷業悠久的歷史,早在商周時期,就有陶瓷生產。宋代青花瓷逐漸興盛,明清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而青花瓷又是該地最有代表性的產品。
大埔地處粵東山區,有著天然優質的陶土資源。其不同時代的陶瓷造型裝飾和生產技術,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反映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面貌。過去的幾十年里,考古部門在粵東山區進行過多次古墓、古窯址的考察和挖掘。據大埔出土的古陶瓷實物分析證明,大埔生產的古陶瓷屬商周時期的產物。臨近的五華縣也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有裝飾有大量幾何紋飾、燒制精美的日用陶罐、陶缽、陶網墜、陶紡輪等。大埔在西漢時已大量使用弧形板瓦、筒形筒瓦和圓形卷云瓦當。
一些出土青瓷的釉色、造型、花紋與宋代龍泉青瓷一致,因此,專家推斷宋元時期大埔青花瓷器生產就已經相當興盛。明清時期,陶瓷業就已經在客家山村的山間河畔蓬勃發展起來。大埔縣大麻恭上有一處自古以來被稱為“碗窯里”的地方,以生產日用瓷碗、盤、杯等為主,特點是白釉青花,據專家分析為明清時期的遺址,屬古時生產陶瓷的窯址。大埔山區的大部分窯址在近河、近溪的小山坡腳,順坡砌窯,就地取材,就地生產。經明清至民國,陶瓷業不斷擴大,生產不斷發展,并由此形成了廣東的陶瓷主產區。陶瓷生產除自給自足外,還集合于水路交通重鎮——高陂。因此高陂大興陶瓷工廠,集制坯、裝飾、燒窯等生產一條龍,再沿韓江水路銷往海內外。
隨著社會的發展,全國各地的陶瓷業也迅猛發展,廣東佛山、潮州等地的陶瓷業以不可阻擋之勢發展起來,大埔高陂瓷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但高陂青花瓷以造型簡潔、厚實;色彩樸素、典雅著稱,始終保持一定的質量。
3豐富的品類
從出土的傳統陶瓷來看,大埔高陂的青花瓷有著非常豐富的品類,日用青花瓷的比重很大。
據高陂的陶溪古窯址、青碗窯古窯址等地的碎瓷片顯示,有小碗、大碗、碟、罐、盞、香爐、高足鼓腹長頸花瓶、兩耳花瓶等青釉瓷器。其中,碗類造型有釉腳露底的,也有露腳露底的。這些瓷器造型線條工整、弧度流暢,色澤晶瑩似玉,可與現代瓷器媲美。
在大埔大麻鎮恭上的“碗窯里”窯址上,碎瓷片堆積成山,古瓷產品除少數油碟、小蓋子外,全部是青釉碗,口徑13公分至16公分,坯體很厚,手拉坯成形,底部有“皮刀”旋割痕。坯質白色,青綠色釉,晶瑩光潔,釉下刻劃卷草或柵形圖案?!巴敫G里”窯址以生產日用瓷器為主,品種齊全,款式豐富,罐、壺、盤、碗、碟、缽、杯、燈臺等都有多種品類。特點是胎較厚,刻劃暗花,有花草、水波、卷云等紋飾,均施青釉,并有釉裂紋。產品中罐、壺類多為直口、鼓腹、弧身、圈足,碗盤類多敞口。
總之,明清時期大埔高陂青花日用瓷的品種繁多,最普及的有節腰碗、盤龍碗、竹斗碗、葵斗碗、竹碟、可仙碗、雙喜碗、山水碗以及各種茶壺、油缽等。
直至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前,大埔高陂瓷仍保留大量傳統的日用青花瓷、工藝青花瓷、釉下青花瓷,釉下五彩和噴花瓷等產品的生產。近幾十年來,傳統的青花瓷藝術產品從單一產品向中高檔成套瓷器與陳設工藝瓷發展。如采用釉下青花裝飾的青花云龍茶具、大型青花花瓶、十八羅漢青花瓷以及各式青花茶具與餐具。一些成套的青花瓷茶具釉色青翠,貌似青玉,為大眾喜歡的同時,也被選用到高級賓館與會議場所。與此同時,大埔高陂瓷又創制了“竹節個人杯”、“青釉竹節筆筒”、“藍青竹節茶具和花瓶”等有代表性的豆青釉產品。“藍青竹節茶具”、“竹節個人杯”、“青釉竹節筆筒”等青花產品以高陂當地漫山遍野的翠竹為題材,刻劃出生動的折枝竹葉,再施以厚實的豆青釉,富有南方山區郁郁蔥蔥的地方色彩。
4 素凈而典雅的藝術風格
青花瓷之所以受人喜愛,是因為其簡樸又華美、素凈而典雅的藝術風格。
大埔高陂青花瓷裝飾始于宋代,屬于中國古代青瓷系列,有些裝飾方法是在坯體中刀刻花紋,再施上青釉,經高溫燒制而成。有些為釉下青花裝飾,即以鈷礦為顏料,在瓷胎上作畫,再施以透明色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藍色彩飾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青花層次分明、色澤鮮艷,在工藝和技巧上更具特色。花面呈藍色花紋,幽倩美觀,明凈素雅,呈色穩定,不易磨損;而且沒有含鉛、鎘等重金屬,非常環保。青花圖案既簡樸又華美,既復雜又統一。
元、明時期的大埔高陂青花瓷,彩繪豪放自然,富有生活氣息。明代青花瓷器使用的色料多以大埔本地鈷礦為原料,青花瓷器的裝飾,大部分為圖案紋樣裝飾,其中有牡丹、菊、牽?;ǖ然ɑ軋D案和龍、鳳、孔雀、鴛鴦、獅子、麒麟、魚等動物圖案,還配有各種輔助紋飾。到了清代,大埔的瓷器生產突飛猛進,成為廣東的四大產區之一。青花彩繪繼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個時期的青花瓷色彩純凈,彩繪明顯分出深、淺、濃、淡等層次。不同層次的渲染完全出于工匠運色的技巧,使青花接近或達到國畫的藝術效果。大埔縣明清時期的青花瓷,采用百侯南山的鈷土為原料,高溫燒成后的顏色藍中帶黑。
據陶瓷專家分析,大埔高陂青花瓷所呈現的藍色并非依賴純氧化鈷的著色效果,而是鈷、鐵、錳、銅等綜合著色的色調。其中,鈷與鐵、錳、銅等元素的比例以及色料中所含硅、鋁、鉀、鈉、鈣的比例不同,對色料呈現的色調也不同?;旌现纳{呈現出更加素雅的藍色,并呈現出極其豐富的藝術效果。
近幾十年的竹節杯、竹節筆筒、花瓶和竹節茶具等豆青釉產品,在坯體上用原料描繪花紋,再施以大埔傳統特制的豆青釉,再經高溫燒制而成?;y有堆竹、花卉、動物等圖案,紋樣有明有暗,釉色有深有淺,紋樣與釉色融為一體,優美清雅,高貴精致,富有立體感。
大埔青花瓷既有景德鎮青花瓷的特色,又有本土的地方風格。色澤艷麗而沉靜,給人以莊重、沉著、古樸幽靜之美。其青翠欲滴的藍色花紋,顯得幽倩美觀,明凈素雅;呈色穩定,紋飾永不褪色,有中國水墨畫的藝術魅力。此外,青花瓷對人體無毒副作用,又適合作為餐具、茶具等日用品,也適合裝飾花瓶、大缸等陳設瓷。以翠竹為題材,富有南方山區郁郁蔥蔥的地方色彩的高陂青花瓷,可以很好地滿足現代人尋找自然、純樸的感覺要求。
參考文獻
1大埔縣志[M].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
2 大埔文史——第八輯[M].1989
3 大埔文史——第二輯[M].198
4 大埔文史——第十輯[M].1991
5 楊云山.大埔陶瓷[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