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著祖先開創的如此精彩、精美、精妙的文化遺產,我們的心情如何?
驚訝、幸福、驕傲——但是你有沒有一點遺憾?
有的人略知一二,有的人知之甚少,更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上海歷史文化的多彩、悠久和醇厚。
是上海人缺乏情懷,不知對歷史的尊敬,還是缺乏素養,對文化遺產不感興趣?不是。在我們的接觸當中,人們對本土的優秀文化傳統包括鄉俗風情,一般都喜聞樂見,引以為傲的。還有許多有識之士為保護、發掘和宣傳優秀文化遺產盡心盡力、奔走呼號。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
答案可能有很多,解釋也許會更多。但重視不夠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意識上有滿足于展示亮麗城市景觀,對展示厚重的歷史遺產則比較乏力;對炫耀“洋氣”熱情有余,對本土文化的“土氣”缺乏見識。從傳媒從業人員的眼光看,宣傳不夠也是一大原因。更具體的是,缺乏一個完整的展示平臺。
上海的文化遺產,和一些文物大省相比毫不遜色。但可惜的是,這些熠熠生輝的“家珍”深藏若虛,至今絕大部分沉睡在戒備森嚴的、鋼鐵大門緊鎖的倉庫里不為人所知。
不知是我們應該為文物倉庫的建筑面積之廣大而驕傲,還是為展示歷史文化平臺的局促而揪心。
北京市在二環和三環之間的復興門外大街建起了首都博物館(這次黨和國家領導人去參觀的“走進世博會”展覽就在這里舉辦),位置優越,設備精良。同樣是直轄市的天津在銀河廣場于2003年建起了現代風格的天津博物館,它把原來歷史博物館和藝術博物館兩個館文物匯集一處,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與上海浦東某文物倉庫一樣大)。臨近的杭州市也已經建成歷史博物館。
也許有許多人會納悶:上海博物館不就是極好的展示平臺么?她的青銅、陶瓷、書畫、玉器等基本陳列名揚海內外,而且經常會有國家級、國際級的展覽,放在里面陳列上海文物不是很好嗎?
上海博物館的展示平臺的確極佳,但外人有所不知,她有嚴格的“性別”掣肘,她屬于國家藝術性博物館。直白地說,就是非通史性的,更不是地方史的,上海史不可能由此登堂入室。上海出土的文物中,只有屬于藝術性的、國家級的、與基本陳列諧調的,能進入策展人法眼的極品,方才可以入選上海博物館展覽。于是乎,觀眾平時在上海博物館的陶瓷、玉器館里,只能可憐巴巴地尋覓到形單影只的幾件上海古物。至于石犁、水井、金銀竹木等文物,再重要,再精彩,哪怕是全國率先,重大發明,也不可能展出。
事實上,上海市的歷屆政府,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開始,就一直在努力促成歷史博物館的開辦,立項的紅頭文件也發過多次,德高望重的中央領導陸定一同志,也專門為此題寫過“上海歷史博物館”的館名。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在西郊的農業展覽館和虹橋路上,斷斷續續舉辦過上海歷史陳列館,東方明珠中的陳列也由歷史博物館主持完成。但是,這些與建設一個正規專門的系統展現上海6000年歷史的博物館相比,相差太遠,與倫敦、紐約、巴黎等國際大都市中幾百座規模宏大的博物館相比,相差更遠。
3萬件文物,6000年文化,上海在等待一個與其城市地位相配匹的歷史博物館。上海人在等待,古人似乎也在審視著我們。
去年,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新館建設被列入2008年市政府重大文化工程項目,以后又十分具體地落實了利用已有優秀歷史建筑改建的方案,歷史博物館的辦公人員亦已全部進駐,令我們無比歡欣鼓舞!據說,最近不知何故,原有的熱度又有下降,一些有形無形的困難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我們真不希望又一次因為突發的、不可抗拒的原因,或莫名其妙的原因而又再次延宕。
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是展示世界人民科技與文化的大舞臺,她的口號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目前各界正有條不紊地展開建設。上海的各方智囊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集思廣益,篳路藍縷,有關展項多有佳作。文物博物館也有兩個展館:一個是世博會博物館,一個是城市文明館,設想均不錯,前者是表達世博會150年歷史的,后者是表述城市起源發展的,得到了世博局的首肯。
但許多專家認為,上海世博會,是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我們有必要利用這百年一遇的機會凸顯、加強“上海”這一特殊的元素。因為上海代表了開拓、兼容、活力的“海納百川”的發展,與改革開放的主旨非常吻合。上海的今貌,欣欣向榮,有目共睹;上海的將來,已經夢幻般呈現在上海城市規劃館;她的過去是怎樣的?是傳說中的歷史短近的“一座小漁村”?這正是人們產生濃厚有興趣的亮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建設,將為上海“過去、現在、將來”的歷史環鏈,補上美麗且重要的一環,而且讓“上海”世博會顯得更加名副其實。更重要的是,深化和拓展了世博會主題。
世博會的開幕已經進入了倒計時,作為這次盛會的舉辦城市,更應該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緊迫性,牢牢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當機立斷,集思廣益,趕在世博會前把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改建成功,以稀有現世的文物珍品,驚世駭俗的發明創造,出奇制勝的展覽技術,充分展示自己悠久、輝煌的魂魄,這不但可以圓滿上海人民夢牽魂繞了五六十年的夙愿,而且更將有力地提升上海這座城市的形象,讓世界了解一個立體的上海;同時,這也是上海人民敬獻給世博會的一份厚禮。■
鏈接
建國六十年來上海地區考古大事記
古文化遺址
馬橋遺址(閔行馬橋鎮)
1959、1960、1966年發掘文化內涵:吳越、馬橋、良渚文化。
參與人員:領隊:黃宣佩隊員:孫維昌倪文俊楊輝姜泉生
1993--1995年發掘
參與人員:領隊:宋建隊員:何建英周麗娟李峰江松
廣富林遺址(松江廣富林村)
1961年發掘文化內涵:宋、元、周代遺存,吳越、馬橋、廣富林、良渚文化。
參與人員:領隊:黃宣佩隊員:孫維昌、倪文俊、楊輝、姜泉生
1999--2009年發掘
參與人員:領隊:宋建隊員:陳杰、翟揚、周麗娟、何建英等
崧澤遺址青浦城東
1960、1961、1974—1976年發掘文化內涵:崧澤、馬家浜文化。
參與人員:領隊:黃宣佩隊員:孫維昌、梁志成、張明華、王正書
1987年發掘領隊:張明華隊員:宋建
1994、1995年發掘領隊:黃宣佩隊員:周麗娟、江松
戚家墩遺址金山戚家墩村
1963年發掘文化內涵:西漢吳越文化。
參與人員:領隊:黃宣佩隊員:孫維昌、倪文俊、楊輝
1964年發掘
參與人員:領隊:黃宣佩隊員:梁志成
1987年發掘
參與人員:領隊:王正書隊員:季曙行
寺前村遺址青浦大盈鄉
1966年發掘文化內涵:吳越、馬橋文化。
參與人員:領隊:梁志成隊員:趙福根、楊江發、李寶華等
1990年發掘文化內涵:吳越、良渚、崧澤文化。
參與人員:領隊:宋建隊員:李峰江松
亭林遺址金山亭林鎮
1972年發掘文化內涵:吳越、馬橋文化。
參與人員:領隊:黃宣佩隊員:湯偉康、史惠芬等
1973年發掘文化內涵:吳越、馬橋、良渚文化。
參與人員:領隊:黃宣佩隊員:梁志成、張明華、王正書、孫維昌、倪文俊
1988、1999年發掘文化內涵:良渚文化。
參與人員:領隊:王正書隊員:鄭金星、李峰、江松
查山遺址金山城東南
1972年發掘文化內涵:吳越、馬橋、馬家浜文化。
參與人員:領隊:王言夫、黃宣佩隊員:倪文俊、張明華、湯偉康等
果園村遺址青浦鳳溪鎮
1973年發掘文化內涵:良渚文化。
參與人員:領隊:黃宣佩隊員:梁志成、孫維昌、張明華
嚴橋遺址浦東浦建路楊高路交匯處
1975年發掘文化內涵:唐代村落。
福泉山遺址青浦重固鎮
1979年發掘文化內涵:吳越、馬橋、良渚、崧澤、馬家浜文化。
參與人員:領隊:孫維昌隊員:鄭金星、王正書
1979、1982、1983、1986、1987年發掘文化內涵:良渚、崧澤文化。
參與人員:領隊:黃宣佩隊員:孫維昌、鄭金星、張明華、王正書、季曙行、周麗娟
湯廟村遺址
1980年發掘文化內涵:崧澤文化。
參與人員:領隊:孫維昌隊員:張明華、王正書
金山墳遺址青浦蒸淀鄉
1985年發掘文化內涵:良渚、崧澤文化。
參與人員:領隊:張明華隊員:季曙行、周麗娟
姚家圈遺址松江鎮西北
1989年發掘文化內涵:良渚、崧澤文化。
參與人員:領隊:宋建隊員:鄭金星
江海遺址奉賢南橋西
1996發掘文化內涵:馬橋、良渚文化。
參與人員:領隊:張明華隊員:李峰
古建筑
方塔地宮(宋代)松江城內1974年清理
主要文物:高浮雕獅云紋石函,泗洲大圣銅像、釋迦牟尼銅臥像及佛牙、舍利子等。
西林塔天地宮(明代)松江城內1992年清理
主要文物:兔、鹿、象、駱駝、獅子、人形玉,玉劍具、玉帽頂等。
李塔地宮(明代)松江塔匯鎮1995年清理
主要文物:銅、鐵、錫、銀制佛塔、佛像、爐、鼎及芙蓉石彌勒等。
法華塔地宮(元代)嘉定城內1996年清理
主要文物:玉舞人、彌勒像,魚、鵝、蟬形玉等。
紫丹苑水閘(元代)市區延長西路和志丹路口2001—2006年發掘
主要文物:國內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利工程遺址
古墓葬
任氏墓(元代)青浦重固鎮1952年發掘
主要文物:任仁發家族的四塊墓志銘、玉帽頂、官窯瓷壺、爐及雕漆盒等。
潘氏墓(明代)盧灣區肇家浜路1960年發掘
主要文物:寫明豫園東家潘允徵等家族墓志多方,儀仗木俑、家具冥器各一套,另有銅鏡、金銀發簪、玉器等。
朱守城夫婦墓(明代)寶山顧村1966年發掘
主要文物:朱小松竹刻,折扇,紫檀木筆筒、白玉臥犬鎮紙等文房用具。
朱察卿墓(明代)市區麗園路1969年發掘
主要文物:金鑲玉蝶、工字牌等。
陸氏墓群(明代)浦東陸家嘴1969年發掘
主要文物:青玉幻方、剛卯等。
譚氏墓(宋代)寶山月浦1972年發掘
主要文物:石墓志一方,鳳紋鎏金霞帔銀墜、瓜棱銀盒等金銀器28件,漆器、陶俑、屋模型等。
無名氏墓(清代)市區陜西北路1984年發掘
主要文物:八駿紋白玉扳指、龍首帶鉤、八卦紋白玉鏡等。
顧氏墓群(明代)市區打浦橋1993年發掘
主要文物:出自御醫顧東川夫婦等墓中的金鉤葫蘆形白玉耳墜,童子、魚、鳥紋玉扇墜,葵花綬帶鳥紋白玉霞帔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