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得定律”是人類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阿基米得本人也因此而名垂千秋。然而最近,一個名為王木匠的“世紀巨騙”卻“媲美”阿基米得,聲稱自己也有“定律”。他說:“阿基米得說過,如果給他一個支點,他能撬動地球。我的定律是,抓住一個政府領導的弱點,就能撬動一座城市。”
這是何等的口氣!而讓人瞠目的是,他確曾“撬動”過城市,且不止一座。所以他聲稱自己也有“定律”,確也不算是“空穴來風”。
這幾年,這個木匠師傅屢屢以巨額投資為誘餌,在西北行騙,所到之處,往往“撬動”得當地城市的個別政府領導“暈頭轉向”。在呼和浩特,他聲稱要在繁華的商業區建造“西北第一高樓”,結果當地政府將建成僅四年的十一層公安局指揮大樓炸掉——還“成就”了個“西北第一爆”,并將原來的市政府大樓、醫院保健大樓等都夷為平地,給其騰出地皮。為了穩住這個“財神”,當地政府還“特事特辦”,一路綠燈。地皮拿到后,王木匠便以此向銀行貸款、向社會集資。于是,幾十億的“白狼”被其輕而易舉地“套”進,而當地政府眼巴巴盼著的大樓卻連“影子”都沒有。這樣,就出現了“木匠不急政府急”的咄咄怪事——“市里墊錢墊料幫著建,到最后干脆全盤接過來替他建”,“只能想方設法幫他擦屁股”,甚至政府都被綁為“人質”遭他勒索。
看來,“王木匠定律”是在發揮作用,不然何以會出現如此“天方夜譚”式的“故事”?
其實,“定律”所稱的“抓住一個政府領導的弱點”,原來簡單得很,就是投其所好:有人喜歡“攀富結貴”,他就進行奢華表演,搞得富可敵國的樣子;有人喜好“宏大手筆”,他就張口閉口投資四五十億;有人喜歡“商業名人”,他就花錢給自己買來一頂頂耀眼的大帽子……更“核心”的是,他能“搔”到個別領導的“癢處”:他的“西北第一高樓”,就被列入了當地政府向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的獻禮項目!一列入獻禮項目,那可就是“政治任務”,便是巨大“政績”了,領導之“心情急迫”也就可以想見,咄咄怪事接二連三也就毫不奇怪了。所謂的“能撬動一座城市”,即此之謂也。
其實,“王木匠定律”所“投”的領導干部的這個“好”,實在“不好”。此話怎講?因為現在有些領導干部的確太過“攀富結貴”、太過“好大喜功”、太過“作風浮躁”。他們為了“多出政績”、“快出政績”,常常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甚至喜歡走“旁門左道”;不是踏實工作,而是喜歡走“終南捷徑”;不是埋頭苦干,而是企望天上掉下餡餅;而且貪大求奢,熱衷于大馬路、大廣場和標志性建筑;還盲目攀比,動不動爭“世界第一”、“亞洲第一”,再不濟也要弄個“中國第一”、“區域第一”;有的為了所謂的帶動城市開發,熱衷于搬遷政府大樓并建造得碩大豪華。更有甚者,個別地方為了“政績”罔顧乃至不惜損害群眾的利益,近來突發的一些群體性事件,其背后都是因為群眾的利益受到了侵害。
領導干部想出政績,本身并沒有錯,但是,追求政績一定要尊重規律,腳踏實地,既要注重顯績,更要重視潛績,特別是要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如果只是追求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那不是樹政績,而是為了給自己留名、替自己立碑,甚至只是為自己邀官。
“王木匠定律”拆穿了看,原不過是“騙子要旨”。如果當地政府的個別領導,“第一高樓”之類的“政績”觀念淡薄一點、作風踏實一些,那么當木匠的富豪身份已遭群眾質疑、銀行也“敬謝不陪”時,仍然“力挺”乃至于幫助“忽悠”的笑話也就不會出現了。
“王木匠定律”絕不是偉大的“阿基米得定律”,如果其屢屢靈驗,帶給我們的可不是福祉,而是災禍!好在如今,王木匠的“傳奇神話”已經破滅,他也注定只會被定位于小丑角色。我們自然也不是對被木匠“撬動”過的個別領導“就事論事”。
確實,關于政績,我們必須明確三個問題,那就是:什么是政績?怎樣樹政績?為誰樹政績?有一句話叫做“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是的,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才是衡量政績的最終標準,也才是我們衡量領導干部的最終標準,這就需要我們的領導干部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
圖:王儉編輯:韓鐵馬hjcf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