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人們對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低議論頗多,特別是一組有關創業成功率的數據讓人吃驚。據說,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在全世界為20%,在中國成功率為10%,而在某沿海發達地區只有1%。
如果說,數據有一定參考價值的話,對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值得一議。那么,對于大學生創業來說,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排除社會上的種種因素,我看如果從大學生主觀上找原因,問題還是出在大學生們缺乏自食其力的勇氣和能力。
我手頭就有著憑自己的勇氣和能力養活自己的典型。報載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有個金融專業畢業的女大學生孫叢叢,她從初二開始賣方便面、火腿腸,一直做到大學里某牛奶公司的校方總代理。其間,她賣過書、做過家教,推銷過電話卡,在食堂擦過桌子,靠著她一雙勤奮的雙手,從初二到大學的8年求學生涯中,她沒有向家里要過一分錢,不僅解決了自己的生計,還負擔了家里的部分費用,她的這種自強自立精神被人們譽為“自富精神”。
青年學生的“自富精神”還來自于自己的創業實踐,培養自己發現財富的敏銳判斷力,這方面的事例也俯拾皆是。四川有位叫陳偉的大專畢業生,他在讀大一的時候,就花2000元買了兩臺爆米花機回成都老家,僅一個月時間就賺了1.5萬元。后來他在上海旅游時,看到一家奶茶店前人流如織,他回成都后就有了開奶茶店的念頭。學業完成后,他就像像樣樣地開起奶茶店。現在畢業僅一年,已成為某品牌奶茶的四川總代理,眼下月收入超過6萬元。從陳偉的實踐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富精神青睞于發現財富并有勇氣去艱苦奮斗的人。
平心而論,一個十幾歲的學生,學會自給自足,在完成學業的同時,自主創業,走一條自強的道路,這種“自富精神”難能可貴。我們說,財富雖有大小之分,但人們創造財富的理念卻同樣能夠熠熠光輝。
然而,像孫叢叢、陳偉這樣的“自富精神”正是許多同齡人所缺少的。他們不大會去思考錢是從哪里來的?反正缺了就向父母伸手,習慣于在父母寵愛中長大。如此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缺少的正是自主、自強的生存能力。為什么西方國家的大學生創業成功率高,原因是他們從小就接受自強自立的教育。在法國、荷蘭等國家,六七歲的孩子就懂得擺地攤,甚至“獨撐門面”,推銷自己的玩具,讓孩子從小學會如何通過自己的勞動和智慧,賺取正當的錢財;而且,孩子在賺錢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在商品社會中頑強競爭的膽量,體會到自己自食其力的快樂。當然,孩子們這樣掙的錢不會太多,然而,他們在金錢之外的收獲,那些在現代社會生存所需要的艱苦奮斗精神、面對挫折的勇氣和各項工作的技能,會令孩子受益終身。
由此而言,一些大學生中缺乏的“自富精神”,責任并非全都在大學生們身上;現在好多家庭確實不差錢,而差的正是如何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的辦法和途徑。古訓中就有“家有千金,不如勤耕”的教誨,埋在金錢堆里的孩子“長”不大,這樣的教訓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我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只有1%,值得仔細琢磨。其實,追求美好生活的心始終是推動人們奮發的原動力。人們的眼前并非不曾遇到過自富的機會,但卻因閉上了發現財富的眼睛;并非沒有過致富的夢想,但是卻在最關鍵的時候失去了艱苦奮斗的雄心壯志。由此可見,我們在調動大學生創業激情的同時,大力加強“自富精神”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大學生們有了自食其力的信心和勇氣,我想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也一定能隨之有大幅的攀升。■
圖:陸華編輯:董曉菊dxj5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