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政支出績效監督的內涵和意義
財政支出績效,就是指財政支出活動所取得的實際效果,它反映了政府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進行的資源配置活動與所取得的社會實際效果之間的比較關系。財政支出績效監督,就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和程式,對財政支出績效作出評價,它是在對經濟活動真實性、合法性監督檢查的基礎上,對其經濟性、效率性、效益性作出科學的評價,以提高資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果,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財政支出績效監督是隨著財政支出效益理論的發展而提出的。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公共財政框架的建立,各方面對財政預算編制、預算執行以及財政決算的科學性、透明性、公正性、公開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各級財政部門也在積極推進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和收支兩條線改革的基礎上,引入財政投資評審機制,加強財政支出的事前審核、事中監控和事后檢查。因此,對資金投入具體效益進行分析和評估,強化相關部門的效益責任理念,有助于從制度上遏制政績工程和短期行為的發生,避免決策失誤、管理不科學等造成的重大經濟損失和浪費,提升資金的使用績效。
二、當前實施財政支出績效監督面臨的障礙
(一)理念障礙
在思想上,仍然存在單純追求財政支出的社會效益而忽視其經濟效益的認識,而社會效益的衡量缺乏準確的定量評價指標和可靠的評價方法與技術。同時,部分財政部門也存在畏難情緒和等靠思想。
(二)體制障礙
財權被動服從事權,在財政資金管理方面存在整體切塊給有關部門,使之成為第二財政的現象;預算的科學化、精細化和具體化程度不高,特別是資金的分配尚未與項目的目標化管理相結合,造成預算執行過程中的日常監控僅僅停留在安全化和規范化的層面。監督對象僅局限于項目本身,而忽視項目內外因素的綜合分析,難以向績效監督邁進。
(三)操作性障礙
財政支出績效監督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缺乏成型的監督評價指標體系。財政支出績效監督結果只是作為各有關部門項目建設的檔案保存,或僅作為有關部門加強新上項目管理的借鑒或參考,對于財政資金支出項目中的成績、問題與相關責任,對項目執行過程中的各環節責任人并沒有任何約束作用,不僅使財政監督流于形式,而且影響了財政支出績效監督工作的權威性,制約著財政支出績效監督工作的深入開展。
三、加強財政支出績效監督的建議
(一)加強法制建設,強化制度保障
應盡快出臺有關財政績效監督的法律法規,使績效監督工作在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上發展,避免走彎路。雖然有的地區在實踐的基礎上,已率先出臺了財政支出績效監督的相應規定,對該地區財政支出績效監督工作的開展具有積極的推動和規范作用,但畢竟是缺乏法律約束和制度保障。法制建設是優化財政支出績效監督環境的基礎,要遵循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在績效監督推進過程中及時提煉成熟做法,上升到規章層面,以更好地指導財政支出績效監督工作實踐。
(二)完善監督方式,轉變管理理念
財政資金的分配、使用和目標的實現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尤其是在經濟社會轉型和改革時期,開展財政支出績效監督必然會觸動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在財政支出績效監督的方法研究上,要著眼于增加政府工作與財政資金管理的科學性與公開性,提高政府理財的民主性和社會參與性,深入研究公眾評判法等適用于社會效益評價的基本方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創新績效監督方法,引入聽眾會制度,創新績效監督機制,構建財政支出績效監督的方法體系。
(三)建立項目庫,量化指標體系
項目庫是對項目進行規范化、程序化管理的數據庫系統。項目支出預算實行項目庫管理機制,是預算管理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將大大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優化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是提高績效監督工作的保障。
作為項目庫管理的基礎,專項指標評價體系要按照公共財政的原則進行設立,將審批專項資金的思維過程予以細化、量化,分解為若干指標,并對應相應的分值。將申請財政資金的所有專項項目全部納入此指標體系進行量化評價,得出相應的分值,供項目庫進行排序。
(四)充實監督人才,提高隊伍素質
財政支出績效監督范圍廣,內容繁,問題雜,實施績效監督的人員,不僅要具備對財政收支檢查的技能,還需要具有建設、技術、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因此,一要充實人員,開展績效監督理論和方法及其相關專業知識的培訓。二要加強調研,發動監督機構和有關學術人員有計劃地進行專題研究。三要組織經驗交流會,選擇若干監督成果優良的典型案例,作為培訓、交流、充實、提高績效監督人才的資料。
(責任編輯 代金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