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全國39所中學獲北京大學2010年“中學校長實名推薦”資質。北大網站上表示,共收到來自全國400余所中學關于“中學校長實名推薦”資質的申請,經該校自主招生專家委員會審議,最終確定了39所學校的名單,合格的受薦人將直接進入面試,面試合格者在高考錄取時將享受北大一批次錄取線下降30分的優惠。該消息一出,質疑與叫好同在,各自背后的原因都值得探尋。
質疑北大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
關鍵詞:中學校長實名推薦降低三十分
此舉的目的,顯然是打破高考的“一考定終身”的格局,用意應該是好的。但殊不知,“一考定終身”不管多么不合理,在殘缺的制度中多少提供了些公平競爭。其不合理中蘊涵著合理成分。中國的許多事情就是如此。看似不合理的,其實自有其存在的理由。許多寫在紙上很合理的東西,一旦實施則變得很不合理。比如“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說起來也許頭頭是道,但是老百姓本能的反應是一百個不信任。因為這種制度很難避免腐敗,甚至必然帶來腐敗。
其實,北大的這一改革,還遠不是“寫在紙上的合理、實施起來不合理”的問題。北大自己的家庭作業沒有做好,寫在紙上的東西就有許多漏洞,或者對一些關鍵問題語焉不詳。真要實施起來,即使不走形也會帶來不公平。
降低30分特別錄取校長推薦生的目的是什么?對這一關鍵問題北大基本沒有交代。眾所周知,北大一直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為此向納稅人要下巨款。那么,世界一流大學,比如哈佛、耶魯等等,在什么情況下才會降低分數錄取學生呢?這種優惠錄取,絕大部分是給了那些低收入、少數民族等弱勢階層。北大心里想的是什么,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是,從紙面上寫的東西看,似乎是在反其道而行之。
比如,按照北大的方案,不是全國所有的中學校長都具有推薦資格。中學校長必須首先以所在中學和其本人名義向北大招辦提交關于參加“實名推薦制”的書面申請;北大自主招生專家委員會再根據中學的辦學條件、生源質量等因素,對遞交申請的中學進行評審。評審通過的中學才能獲得參加北京大學“實名推薦”的資格。可見,并非所有的中學都是平等的。按中國的“國情”,幾乎肯定那些重點學校具有優先權。舉個例子,一個名聲顯赫的“縣一中”,和同縣一個窮村落中在危險校舍中勉強維持的中學,哪家校長更有資格推薦?幾乎肯定是“縣一中”的校長。那個窮村子里的學校也許連老師的工資都發不出來,哪里還有心思到北大要推薦名額?而“縣一中”也自然被當地政要精英的子弟擠得滿滿的。村子里的孩子則是清一色的貧民子弟。結果呢?越有機會的人就越有機會,沒有機會的人則絕無機會。按北大這套規矩,貧富分化會通過教育體制被固定、強化。
美國的情況往往正好相反。你越是在辦學條件差的地方讀書,越能獲得“高考加分”。我十幾年前在耶魯讀書時就碰到一個學生,她稱她住的地方是當地的紅燈區,從小和妓女一起長大,學校里僅有四個白人。這種學生,即使分數稍低些也被常青藤求之不得。另外耶魯一教授,孩子一直上私立學校,但高中突然轉到紐黑文臭名昭著的公立學校去讀書。據說那里大部分學生的父親都關在監獄里。這教授算的是:孩子已經長大了,對這種糟糕學校中無所不在的毒品、犯罪有抵御能力,同時在這種學校就讀,申請大學時能以相對較低的成績擠進好大學。后來果然如愿以償。美國名校錄取的游戲規則很清楚:一個從小受了最好的教育、成績和履歷都非常優秀的學生,經常在錄取委員會中受到這樣的質問:既然你已經有了這么多機會,我們學校為什么還要把另一個難得的機會給你?結果,這樣的學生盡管“綜合素質”優異也可能被刷掉。相反,一個各方面都差許多的學生則會被錄取進來。錄取委員會的理由是:看看他這年輕的一生,幾乎什么機會都沒有,好不容易掙扎到現在,離我們的門檻就差那么一點。該輪到他的!事實上,從哈佛、耶魯,到像弗吉尼亞大學這種一流的州立大學,都主動出擊,投入資源到最窮、最弱勢的階層和地區,說服那些自己也不相信能上這種大學的窮學生申請。
我不知道北大怎樣審查中學校長的推薦資格。我希望北大不要盯著重點,甚至要繞開重點。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最近接受采訪時表示,素質要全面考量,一個所謂的高考狀元的素質不一定比一個農村的孩子素質更高。我為周校長的見識喝彩。但是,要把這樣的遠見在技術上落實,北大就必須派自己的人去最窮困、最破落、甚至幾乎沒有嚴格意義的學校的地方去尋找人才,而不是把推薦權交給某些已經處于教育強勢地位的中學校長。
推薦制解決不了教育弊病
關鍵詞:教育體制改革
近日,北大要搞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消息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本來嘛,中國的最高學府稍微有點動靜便就成了新聞,更何況還是關系到頗為敏感的招生這碼事兒,議論自然是少不了的。
在現行教育體制下,高等學府招生基本都是通過全國統一考試擇優錄取,北大也概莫能外。依照常理,既然有了正常的招生渠道,何必費心搞什么校長實名推薦?
原來,中國雖然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學生數,幾十年來教育投入大增,教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但是卻沒有培養出幾個像樣的杰出人才,連學界泰斗錢學森先生臨終前都戀戀不忘此事。
北大是中國精英薈萃之地,在培養杰出人才方面理應擔當重任。于是,北大想到了搞校長實名推薦制,其用意估計該是通過這一機制,選拔出如華羅庚、錢鐘書、錢學森一般的英才苗子。
善意推測,北大做此抉擇的初衷應該不壞,但能否取得成效,就不能不讓人心生疑慮了。首先實名推薦機制能否在公正公平的環境下運轉?中國社會向來注重人情世故,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糾結在一起,使得本該是圣潔崇高的教育殿堂變得撲朔迷離起來。2009年高考加分時,在重慶、浙江一些學校就出現了嚴重的弄虛作假現象,媒體披露消息后,全國輿論頓時大嘩,因此,如何保證在實施校長推薦過程中的公平公正恐怕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而且全國30多個省份,北大只圈定了13個省份作為校長實名推薦的實驗田,這種地域上的歧視也讓人有些不舒服。不知道北大制定區域、選定學校的依據是什么呢?
其次,說句公允話,如今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其責任不能都推到北大、清華等少數名校身上,而應該從整個教育體制上尋找存在的問題和弊病。中國的孩子,大凡從幼兒園教育開始就未曾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個性的培養,小學、中學差不多全是如此。等到學生們高中畢業時,估計創新、開拓、質疑、獨立思考等等優良的品質被現行教育體制消耗得差不多了,大學招進的只能是這樣的生源,又能有多大作為呢?
所以,對于中國教育而言,當務之急是應該考慮如何進行必要的教育改革,如何完善高考制度,如何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北大若是真想為中國教育做點事,不妨在這些方面多做嘗試。
北大校長推薦制噎不死人餓死人
關鍵詞:腐敗制度設計公平
國內這些年嘗試“校長推薦制”不止北大一家,上海的復旦、交大、同濟都曾采納校長直薦自主招生,可是北大卻是被罵得最為“風光”的一家。日前呱呱墜地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實施方案”,幾乎遭到了一邊倒的討伐,11月10日的調查顯示,只有兩成公眾支持,七成公眾則投了反對票。
北大放權給各中學校長,讓他們擔當“守門人”,公眾的第一反應卻直接發酵成了:誰會被不明不白擠下車?公眾“沒信心”不是瞎胡鬧,這些年的招生亂象、腐敗丑聞的確也傷了公眾的心。一提到“推薦”,自然讓人想到了“后門”,獨木橋難走,有人就有辦法“繞道”。
可是,即使面臨道德的質疑,“校長推薦制”本身的價值依然不可替代。即便有道德問題,那也只是制度的一個漏洞,除非尊重制度,別無他途。
所謂“校長推薦制”,本來就是“新瓶裝舊酒”。華羅庚初中數學考試不及格、錢鐘書數學只考了15分、曹禺三次高考落榜,季羨林、聞一多、吳晗、臧克家等等也都是走了“捷徑”。如今再無大師,“一刀切”的高考制度扼殺天才已經被證實了幾十年。
再看美國,學術成績通過統一高考(SAT)體現,而非學術因素則依據寫作、學校和教師推薦、社區活動、領導能力、體育、創造才能、面試來評分,背景因素包括是否少數族裔、是否當地居民、父母是否校友、捐贈數額、信用記錄等等。每項都有分值。
人是社會動物,人人都有“私心”,校長也不例外。可是制度設計卻可以看住“人性本惡”。美國的綜合打分選拔體系就是這么一個“三好學生”,雖然評價因素非常復雜,但是都能量化,高分高能自然服眾。校長推薦看似很重要,但是學生沒那金鋼鉆,也攬不了瓷器活。
況且人數也是九牛一毛,只占北京大學本科招生計劃人數的3%,而且僅僅降了30分,打折的力度頂多只有九五折,學生的“成色”差異根本沒啥區別。我看,這一小步邁得可謂小心翼翼,現在很多人一定要推測,小碎步要摔個大跟頭,我不信。
如果正如北大所說,這是一個程序設計,不是校長簡簡單單就是簽個名,而要經過學生公選、老師討論、家長確認、北大專家組“質量再考評”、名單公示,能最終過五關斬六將的絕不是等閑之輩。
因為看不慣校長腐敗,怕噎著就不吃飯,最終結果只能是天才、偏才、怪才也跟著餓死。一考定終身看似公平,其實這才是中國教育問題滋生的“病原體”。自主招生不光要嘗試“校長推薦制”,也要嘗試更多更大膽的新體制,只有這樣一個復合型的選拔體系才能具有“規模效應”,才能抵擋權力、金錢的沖擊,才能真正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