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Vs.利益
企業財務人員須明白,制定稅務策略的最大利益是Cost down(降低成本),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
對于企業財務規劃來講,最重要的莫過于要搞清楚「如何繳對稅」、「關聯交易一定會被查稅」、「公司(老板)要什么」、「什么是最大利益」。
當下全球宏觀經濟形勢變局加速,為了及時因應,大陸稅務法規也在不斷調整中,企業財務人員必須樹立正確的觀念,以清晰的稅務策略為企業解決財稅問題。
最大利益就是Cost down
專家建議財務人員要弄明白幾件事,即「繳對稅」、「關聯交易一定會被查稅」、「公司(老板)要什么」、「什么是最大利益」。
一般而言,財務人員最關注的是如何為企業省錢,少繳稅。但須注意,「企業不是要少繳稅,而是要繳對稅。」比如想上市的企業,利潤要高,則需要多繳稅;如果企業只是節省開支,則需要合理節稅。
包括臺資在內,大陸的外資企業中不少企業存在與境外公司進行關聯交易的行為,大陸近日下發的文件明確指出,2009年起各地的稅務機構將每年抽查轄區內的30%企業關聯交易情況,「就算企業的運氣再好,都免不了四年之內便會被查一次的幾率。」
此外,財務并非只是「一天到晚算賬,而是要知道老板要什么,是想要上市還是向銀行借貸?再針對老板的需求調整財務策略。」不僅如此,財務人員千萬不能永遠只從財務面思考問題,而是要走出財務局限,從業務、生產、采購等方面來思考什么是企業的最大利益。
「其實最大的利益就是Cost down(降低成本),財務必須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比如在利潤匯出稅率上,如果企業來往的境外公司仍是BVI、薩摩亞,需要繳納10%的利潤匯出所得稅,而將境外公司換成香港子公司的話,則稅率為5%,將少繳納5%的稅費。

但應注意,并非只要把境外公司所在地改為香港就可享受5%的稅率,而是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即分別是「必須在產生利潤當年度內將控股方轉為香港公司」、「必須在控股方轉為香港公司12個月后再把利潤匯出」、「必須被稅務局判斷為有合理商業目的」。其中,如何才能讓稅務局判斷為有「合理商業目的」?專家提醒說,類似于臺商向稅務局說明移轉定價及關聯交易的原因,或是關聯交易價格的合理性,「很難有標準答案,而是要看企業是否有充足的理由,和準備的資料是否能爭取到稅務局的認同。」
根據企業的不同情況來定稅務策略
在稅務風險與稅務利益之間進行權衡時,財務人員亦須弄清楚節稅、避稅、逃稅的不同之處。
稅務法規上給予企業合理節稅的權利,在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加計抵扣、改變交易結構、改變投資架構等可以進行節稅的操作上,企業可據理力爭爭取到相關節稅權利。與節稅不同,目前在權利金導出、關聯交易、移轉定價等方面的避稅行為仍是法律模糊空間,其中的稅務風險,只能是「聽天由命」。而法律明文禁止企業存在虛開增值稅發票、收入不入賬也不開發票、進口設備高價低報等逃稅行為,一旦被查出逃稅,則有可能要坐牢。
對于財務人員來講,必須明白老板或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不同的稅務策略,需要根據企業的情況來量身制定。
以制定臺灣上市上柜公司的稅務策略為例,如果以臺灣母公司100%控股的大陸子公司名義在香港設立純控股的子公司,財務人員則要知道,由于大陸開始嚴查移轉定價、關聯交易,因此企業的利潤及營收最終都必須放回大陸子公司。大陸亦允許企業在香港設立境外公司,臺商可透過香港子公司從事采購或銷售等業務,一樣可取得臺灣銀行的融資。
此外,將大陸子公司的利潤匯出停留在境外公司,沒有匯回臺灣的話,雖然屆時無法享受到臺灣的稅收優惠政策,但亦不用繳臺灣營利事業所得稅。現在亦有不少臺灣上市公司轉型為與香港資本市場相同的純控股公司,沒有營收只認列長期投資收入,但要看到,目前臺灣交易所還未同意該操作模式。
而臺灣公司轉型為純控股公司后,大陸子公司將不必面臨關聯交易的風險,但仍須強化大陸在稅務方面的優惠政策為企業帶來的利益。對于臺灣上市上柜的公司而言,由于最后要將財務報表并表揭露,因此對上市沒有任何影響。
臺灣研發費用如何認列回大陸公司
目前臺灣已開放陸資赴臺投資,但在臺灣官方看來,在大陸的臺資企業在法律地位上與大陸一般的民營企業或者國有企業相同,都是大陸法人,屬于陸資企業。因此大陸臺資企業如果回臺投資,亦是屬于官方認定的陸資之列。這為大陸企業解決認列臺灣研發費用提供了很好的途徑。
在過去,長期以來臺灣母公司一直為大陸子公司墊付研發等費用,大陸子公司無法認列這筆費用。但隨著臺灣對陸資的開放,由臺灣母公司通過境外公司100%控股的大陸臺資企業,可通過出資設立100%控股的香港子公司,再回臺灣設立研發機構、分公司等,把原先由臺灣母公司墊付的費用合理分配到該研發機構、分公司或香港子公司。
如此操作后,一來可解決大陸子公司無法認列臺灣母公司墊付的費用,致使產生利潤虛增的現象;二來亦可解決過去從大陸支付臺灣權利金須納稅,且不能超過大陸營業額一定比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