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104人力銀行(中國)獵才總監
美國Hawaii Pacific University 人力資源管理碩士
知名兩岸人力資源專家
著有《 兩岸工作大錢途 》
對于兩岸的金融人才來說,若有志于MOU簽定后會產生的新就業機會和事業空間:一可以密切關注市場及目標金融企業動態;二要定期和你的獵頭顧問保持溝通,把獵頭當做自己的事業顧問;三也是最重要的,對照市場的需求,衡量自己的價值,找出短板,及時補足才是上上之策!
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的簽定是近期兩岸合作的頭等大事之一,關注兩岸發展的金融業相關人士都對MOU寄予了極高的期望,MOU的簽定是接下來一系列兩岸金融合作的市場準入基礎,也是早就對大陸市場虎視眈眈的臺灣金融業界的新希望。
104人力銀行(中國)獵才部門了解,臺灣各界都非常關注MOU的簽訂進程,并且大都把持比較樂觀的態度,不少臺灣金融機構已開始針對大陸市場「組建在地核心團隊」;而大陸方面,雖然沒有給出明確時間表,但大體框架都已成型。對于開放時程,則必然仍會按照一般「先簽訂后協商」的原則。
「開放」是必然,「適應」才是關鍵!
此前,不少臺灣金融從業人員表示,即使未來簽訂了MOU,若大陸的經濟業務不開放,臺灣的金融企業登陸也毫無利基。可是,經濟業務的開放不是一蹴可及,所以現在的問題,不在于「開放」不「開放」,而是能不能預先「適應」大陸市場。而「適應」的關鍵就在于準備進入大陸的臺灣金融機構是否有強勢的業務執行力,而執行力的關鍵在于優秀而富有經驗的人才!
現在的大陸金融市場很像臺灣十幾年前的樣子,當今的臺灣金融從業者要進入大陸,必須了解兩岸在金融投資理念上的差異:具體說來,比如臺灣因為金融投資市場發展相對比較成熟,更多注重策略和通路拓展等方面;而大陸市場仍舊處于發展階段,比較注重公司重組、資產注入、政策導向等方面的因素。因此,清楚了解大陸金融市場的發展階段,會更好地適應大陸金融市場。
MOU尚未簽定,「搶人」大戰已提前展開
對于計劃進軍大陸的臺灣金融企業,一定要在MOU簽定之前,就開始進行人才搜尋與人才儲備;好的人才、合適的人才其實很有限,不提前就根本沒有機會。 目前市場上金融行業最搶手的職務,主要集中在金融機構的法務、合規、業務主管等職位,對于剛進入大陸的臺灣企業,最需要的服務是RPO(招聘流程外包)性質較多。
對于臺灣金融企業來說,能否奪取關鍵人才,是進入大陸后能否站穩腳跟的關鍵因素。如聘用一個具有豐富經驗的合規高管,他熟悉大陸央行和銀監會的規定和流程,與相關部門的辦事窗口有良好的關系,就知道哪些事情該找誰解決。
由于臺灣金融從對于大陸當地的人才結構、薪資水平、法律法規以及候選人心里都不能夠完全把握,因此,必需從前期的市場調查、咨詢到人員招聘一條龍的服務。
然而,由于MOU進程的不確定性,對企業的人才獲取會帶來一定的困擾。因為沒有執照,沒有法人資格,就無法聘人,無法簽勞動合同。建議企業要通過獵頭建立自己的人才庫,并且和人才保持密切的溝通;另外,可以通過人才派遣的形式,解決無法聘人的問題。
「地下工作者」將就地轉正成為「明星搶手貨」
十多年前,很多對兩岸關系有預見、有期待的臺灣金融機構就開始計劃性的在大陸布局,因為他們深知大陸市場大而復雜,若等待開放再進入,很難快速適應;于是就有不少臺灣金融機構外派精英來大陸積累關系、人脈和經驗,占據有利地位,一旦開放,則很快就能占據市場。
但由于當時兩岸金融不通,資本管制和市場準入限制抑制了兩岸資本的自由流動和跨境的投資、融資,基本很難從事實質性的業務,有的從業者甚至還只能與第三方外包公司簽訂勞動合同,很多外派大陸的臺灣從業人員就成了「地下工作者」。
MOU簽訂在即,不但使這些「地下工作者」有了「轉正」的機會,而且靠這些年積累起來的關系、人脈和經驗,在未來的競爭中,有了用武之地,成了兩岸金融人才市場的「搶手貨」。
兩岸金融合作初期,還是以臺灣客戶為主體,企金包括匯款、進出口外匯及收賬款,團體險等業務為主;個金方面如刷卡消費等;因此,看準自己擅長的領域和自身的價值所在,登陸后不怕沒飯吃。
衡量補強自身價值,準備待機登陸
個人衷心的建議,對于兩岸的金融人才來說,若有志于MOU簽定后會產生的新就業機會和事業空間:一可以密切關注市場及目標金融企業動態;二要定期和你的獵頭顧問保持溝通,把獵頭當做自己的事業顧問;三也是最重要的,對照市場的需求,衡量自己的價值,找出短板,及時補足才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