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資醫院的先進管理理念和人本化經營,無疑給大陸僵化、壟斷的醫療系統吹來一股清風,成為當下大陸醫療行業未來生存模式的重要參照。
隨著越來越多的臺資醫院落戶大陸,他們這種「不一樣」的管理經驗必將引發「鯰魚效應」,也為臺資醫院抓住醫改機遇、在競爭中取勝的有利籌碼。
有人用「麥當勞」來打趣大陸的醫療市場:看上去有幾萬家飯店,其實只有一家,都是麥當勞的分店而已,相互間沒有競爭,只有營業區域的區分。當前,大陸公立醫院的收入有公共財政投入、社保以及個人醫療支出、藥費提成三條管道。藥費提成也即以藥養醫,是眾多的「麥當勞」們無需競爭便得以舒服過日子的「不二法門」。
新醫改方案的劍鋒直指于此,勢必觸動既有的利益格局,而復雜的利益糾葛一直是大陸醫改難以逾越的障礙。新醫改能否破除「麥當勞們」以藥養醫的利益堅冰,尚是個未知數;而在幾近壟斷的公立醫院背后,臺資醫院「不一樣」的經營模式就顯得愈加醒目,引發人們的思索。
醫藥分離
大陸既有的醫療體制下,公立醫院存在很多問題,而其中很多問題正是臺灣醫療界20多年前所經歷的。政府投入不足導致醫療資源供給短缺,「以藥養醫」的公立醫院依靠壟斷地位維持收益,高昂的醫療價格令患者不堪重負,醫患關系緊張一觸即發,如此惡性循環已是積重難返。
相反,臺資醫院市場化運作的最大亮點在于,他們有著一套成熟的剛性體制來杜絕「大藥方、大檢查」,在醫生與藥物供貨商之間建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火墻」,從而實現了藥與醫的徹底決裂。
南京明基醫院副執行長江明洲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談到:明基醫院有著嚴格的藥物供應管理流程, 醫生開藥都只提藥物成分,不提廠商;同時,醫生所開處方則會送醫院藥委會檢查、監督,鑒別其中是否有藥性重復的藥物、藥物與疾病的適用程度,以及藥物劑量是否合適。

明基醫院的進藥過程被拆分為諸多環節,一人列出所需藥物的品種,另一人與藥品供貨商洽議價格,具體采購則有第三人承擔,藥品進庫再換人驗收。沒有一個人負責全程,藥品供貨商的回扣可謂是「欲送無門」。
而廈門長庚醫院賦予了藥房更大的話語權:患者拿到的藥,要經過藥房4道審核程序,看處方、藥品、藥量是否準確。藥劑師還可根據自己專業判斷處方中藥品種類、劑量是否合適。如果不合適,藥劑師有權對處方提出修改意見。一個成熟的藥劑師對各種藥的藥效、不良反應、化學物理成分掌握的知識更為豐富,他們對醫生開出的處方進行把關監督,這無形中大大提高了藥品的透明度。
以病患為中心的臺灣醫療特色
明基醫院最大的特色便是「以病患為中心」的臺灣醫院服務理念的注入。
據介紹,病人從門診接診到住院手術,所有的治療過程都由一名醫師負責到底。這和大陸醫院門診、開刀、住院、回門診等各個流程由不同的醫師負責的模式大相徑庭。
在明基醫院的醫師看來,「流水線模式」的背景是醫療資源供給不足,公立醫院的醫師,每天要面對數十名病人,診療速度快、效率高,但醫師疲于應付,難給病人好臉色。在「主診醫師全責制」的臺資醫院,醫患雙方將共處數日甚至更長時間,「我們就不太可能板著臉,而是要與患者達成一種信任關系。」江明洲表示。
而把臺灣醫院的評鑒制度完整的移植過來,強化醫療質量面的監控措施,也是東莞臺心醫院的服務特色。籌建辦主任林修禾說:所謂評鑒制度,最主要是以醫療質量面為準,是以病人為中心的一個思考邏輯。「臺心醫院期待用服務來贏得民眾的信賴。」
據了解,「以病患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也是王永慶的長庚醫院打敗臺灣公立醫院的殺手锏。當時臺灣醫療體系的混亂、醫患關系的緊張,和今日大陸的情況頗有相似之處。1983年,臺塑集團興辦長庚醫院,其管理模式的核心就是以病患為中心,類同于企業以顧客為中心,實行的主治醫師責任制則類同于產品質量責任制,令臺灣島內醫療風氣為之一新,也迫使市場份額日益下降的公立醫院開始改革。
醫管分開
臺資醫院倡導「平價醫療、周到服務、視病猶親」的宗旨背后,還有一套嚴格的「醫管分開」制度,醫院的企業管理和各項醫療事務分別由不同的院長掌控。
在長庚醫院,日常營運工作是由總管理處負責。總管理處的工作人員負責醫院內部的物料與儀器采購、資金調度、工程營建、發包與績效考核的統籌運作,醫院的其他成員只需要專注于本身醫療照護的工作,大部分的重要權力由總管理處統攬。
在業務管理方面,依照企業的事業部形式建立科系制度,采用產銷一元化與責任經營的原則,如此一來,各個科系就能夠配合本身的組織編制、診療程序、產品結構等需要,全盤規劃經營目標,統籌整體的診療、教學和研發,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約了運行成本。醫院還透過規模擴張、強有力的采購機制,以及各成本中心點點滴滴追求成本合理化,不斷壓低藥品和診療價格,使看病從「根」上便宜了起來。

同時,長庚醫院啟用「醫師診療費」制度,也可有效地遏制「紅包現象」的蔓延。該制度以科為單位,將每月的診療收入集中起來,再以一定比例進行分配。醫院根據各個績效項目:任職時間、教學貢獻、研究貢獻、承擔的行政任務、已有的職務等等,按照一定比例重新分配收入,「收入透明化」在臺資醫院十分普遍。
因地制宜搭乘醫改快車
大陸的醫改政策即將推行,對于各醫院來說,無不盯緊醫改這塊大餅,希望能分上一杯羹。臺心醫院也很看好這個難得的商機。籌建辦主任林修禾說:「所謂的醫改,其實是推動小區醫療。而小區醫療,則是把醫療服務分一部分到比較偏遠的地區,滿足當地民眾的醫療需求,甚至走到小區去幫他們做衛生醫療方面的普及教育,這可以讓民眾加強健康意識。在小病變成大病之前,就已經篩選出來了,這是與民眾生活比較貼切的做法。」林修禾表示,臺心醫院正在往這方面展。東莞有32個城鎮,臺心醫院設定,在市中心有一個中心醫院,而在32個城鎮都設立門診部,把小區化的模式配合下去。
同時,迎合當地市場的醫療需求也是臺心醫院的發展方向。據統計,東莞臺企400萬人里,每天需要住院的工傷人數達到30~50名左右,外傷醫療的需求量也比較大,所以,一開始,臺心醫院就往重癥及外傷中心的方向去發展,林修禾說:「重癥和外傷這個部分是我們的特色。」其次,臺心醫院前期也做過問卷調查,爭對臺商臺干們,調查他們最需要的是哪些科別。比如說神經科、心臟科、高血壓等。除了著重幾個特色之外,臺心醫院一定會用全科去做開發,再由全科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大陸醞釀成立外資醫療機構協會
2009年7月,中國商務部、衛生部召集外資醫療機構召開會議,包括旺旺、明基醫院等臺資醫療機構受邀參加。
此次并未公開的會議針對外資醫療機構在大陸執行醫療行為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大陸政府想藉由這次會議,聆聽外資醫療機構的意見,之后再透過中國商務部、衛生部醞釀,正式組建外資醫療機構協會。這個協會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透過外資醫療機構的建議,解決外資醫療機構在大陸的醫療、健檢、醫保等問題。
大陸就醫費用 報稅時可列舉扣除
臺灣民眾在大陸就醫或旅行期間身體不適,包括本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在大陸地區就醫所支付的醫藥費用,除了需要醫院出具證明之外,還要取得海基會與海峽交流基金會與大陸地區公證處公證的驗證證明,才可以在臺辦理所得稅申報時,納入列舉扣除額報稅。
除了大陸之外的地區,納稅人海外就醫的醫藥費用扣除證明,只須出示國外公立醫院,以及國外財團法人組織醫院,或公私立大學附設醫院所開立的醫藥費用證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