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26家臺商再掀回臺上市潮,同時臺商在大陸上市熱度不減,中華映管借殼閩閩東成功登陸A股搶頭香。
「西進」還是「東歸」?在大多數臺商還在心理的天平上不斷加減砝碼時,一些人已經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上市是一定的,但具體上市地點還在評估中。」在被問及未來是否計劃上市時,稍具規模的臺商大多會如此謹慎作答。

一方面,盡管2009年6月29日桂林三金藥業的上市,宣布了大陸A股自2008年9月以來暫停的IPO再次啟動,然而高達400多家漫長的「過會」(通過證監會審查)隊伍,讓臺商對「餡餅何時砸到自己頭上」仍然心存疑慮;
另一方面,臺灣證交所頻拋「橄欖枝」,釋出「首批大陸臺商回臺上市,返鄉后交5萬~10萬元新臺幣罰金即可辦理上市事宜」的慷慨承諾。無論是回臺IPO,還是發行TDR(臺灣存托憑證),近乎為零的上市成本、更熟悉的股市操作與政策流程、更低的銀行貸款利息率等外部利好讓臺商心動不已的同時,又對當年的「偷跑」是否會遭到清算而猶疑不決。
「西進」還是「東歸」?在大多數臺商還在心理的天平上不斷加減砝碼時,一些人已經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東歸:構建「大陸概念」版塊
2009年7月,臺灣證交所公告了羅田安掌帥的、以上海克里斯廷食品有限公司為經營主體的亞洲克里斯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即將赴臺上市的消息。公告顯示,克里斯廷將進入上市輔導期,預計將在6個月后登陸臺灣證交所。自2~3年前欲在H股掛牌進入上市輔導期,后因金融海嘯停止進程,到2009年3~4月決定以旗下上海克里斯廷食品有限公司轉戰A股,到最后關頭再轉戰臺灣市場,羅田安的上市之旅一路輾轉,終見盡頭。
2009年8月12至8月15日,召集廣東臺商回臺上市的東莞臺協組織20多家「無根」臺商「衣錦還鄉」,與臺灣金融主管機關商量上市事宜。根據東莞臺協會的估計,在東莞現有的6000多家臺企中,約有超200家企業有實力上市,首批欲上市東莞臺企將在兩三年內陸續擇機上市,今后或有更多臺企追隨其后。
「回家的路不止一條。」繼旺旺回臺灣成功發行預托憑證后,全球最大的筆記本機殼供貨商巨騰國際前不久也完成了同樣的動作。「公司在臺灣發行TDR,其實與大陸的布局運營緊密相關。」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兼發言人黃正斌說,結構性的資金短缺難題促使巨騰2005年在港交所掛牌。然而,一直對來自內地的藍籌股追捧更多,對電子制造業認知不夠的香港資本市場并沒有解決巨騰的資金饑渴,于是巨騰做出了新選擇——在臺灣地區發行1億股TDR,相當于公司擴大后股本的9.1%,這將為其融到大約4.5億港元的資金。2009年5月25日,發行成功完成,掛牌首日,開盤便跳空漲停。
截至目前,已有19家「無根臺商」申報輔導IPO,7家海外掛牌上市的臺商申請發行臺灣存托憑證TDR(見「臺商回臺上市名單」)。分析人士預估,在未來2~3年內,有意返臺上市者數量相當可觀,「大陸概念股」將成為臺灣股市中一個重要的新板塊。
西進:借殼冒險突圍
盡管回臺上市再掀一波熱浪,但大陸臺商進軍A股的腳步也從未停歇。困難重重中,除了那些仍在「鴨子劃水」的堅持者,更有另辟蹊徑、快速接近目標的先行者。
2009年7月31日,大陸證監會有條件核準臺灣中華映管公司重組借殼閩東電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閩閩東)(000536.SZ)的方案。若一切順利,中華映管將成為首家借殼在A股上市的臺灣企業;此舉也打破了自2007年8月以來,沉寂了近2年的臺資企業上市格局。
此前,僅有漢中精機(002158)、成霖股份(002047)等數家規模較小的臺企實現在大陸A股上市(見表1),2009年以來,已經在A股上市的臺商企業經營情況并不樂觀,2008年每股盈余平均只有大陸企業的四成,有些股價甚至還跌破發行上市。5年前,作為首家臺商在A股風光上市的「國祥制冷」,前不久也由另一家中資企業「盛源礦資」入主,國祥的主業也由制冷變成采礦。
與克里斯廷類似,中華映管的上市之路也幾經輾轉。2004年至2005年期間,中華映管曾試圖自行在A股上市沒有成功;2006年8月,中華映管通過子公司華映視訊(吳江)控股廈華電子,希望借道廈華電子(600870,SH)突圍。不幸的是,控股并未能挽回頹勢,廈華仍然連續三年巨額虧損,2009年4月,ST廈華被暫停上市。
「中華映管的業務強項是在液晶面板和液晶模塊生產,對于廈華這樣的終端產品,畢竟缺乏經驗。」業內人士認為,與廈華相比,閩閩東內部關系并不復雜,此次借殼重組,中華映管能更靈活的掌控這個融資平臺。
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認為,像中華映管這樣注重內陸市場的臺企,更傾向在A股上市,因此一直沒有放棄努力。此前由于兩岸法令的原因,大型臺企架構繁多,往往因為無法厘清同業競爭和關聯交易問題被擋住腳步。在這種情況下,借殼A股上市仿佛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劉芳榮認為其中風險也很大,「A股殼源多,但好殼不多;因是不同地域,在法律、會計上也存在較多變量,要尤其注意企業負債、財務黑洞和員工安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