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就好比橋梁,溝通了兩個全然孤寂的世界。
——基爾#8231;凱絲勒
時隔60年,兩岸「三通」終于實現,兩岸的交流也更進一步。然而,走在「三通」之前的另一通——「通婚」卻在海峽間暢行了20余年;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讓越來越多的兩岸有情人終成眷屬。
2009年6月26日至7月3日,6部臺灣新生代電影以清新、別致的姿態「登陸」大陸院線。而此前一周,《非誠勿擾》、《瘋狂的賽車》等7部大陸影片也在臺灣驚艷亮相。由中國電影基金會、臺灣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共同主辦的首屆兩岸電影展,不僅開啟了兩岸交流史上難得一見的大規模電影互展,也進一步加強了兩岸文化的交流。其實,兩岸的廣電交流不僅僅帶動了兩岸的文化互動,更進一步成為了兩岸姻緣的紅娘。

首破姻緣冰河架起兩岸鵲橋
追溯最早的兩岸婚姻,大約要算臺灣藝人凌峰了,80年代末期,臺灣「解嚴」之后,因為拍攝臺灣第一部介紹大陸風光的電視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凌峰來到大陸。那時不要說拍片,來大陸的臺商都很少,與賀順順在大陸結婚,更可算開風氣之先,在當時的演藝圈轟動一時。也是這一樁美好姻緣開啟了兩岸喜結良緣之路。
接下來是因為演唱《當我想你的時候》、《走過咖啡屋》走紅臺灣和東南亞的女歌手千百惠,因為參加那年北京亞運的演唱會之后,得到和內地合作專輯的機會,認識了北京搞作曲的高大林,因碰撞的個性相吸而相戀,千百惠放棄了比高大林高許多的聲名和相應優越的生活水平,追隨他淡出歌壇洗盡鉛華,在北京過著淡泊有味的小民生活,甚至10年沒回過臺灣。高大林可能要算最早的臺灣女婿了。
玄小佛是80年代臺灣暢銷女作家,因為有一次失敗的婚姻,發誓十年遠離婚戀不談嫁娶。機緣中,結識了上海的電影導演楊延晉,風流倜儻、青年得意的楊延晉,對雖然同文同種,但成長文化、養成環境大相徑庭的玄小佛,好奇著迷而追求不舍。沒有其他人的兩岸婚姻的地位和生活上的差距,兩個文化人也和凡人一樣,激情過后,回歸現實面對自己。她放棄了一帆風順的事業,與愛人一起生活,畢竟是自己選擇的人生。或許命里注定是自己人生的痕跡,其實玄小佛何嘗不是在用自己的經歷寫著另一部小說。
兩岸姻緣成兩岸最新風景線
隨著兩岸日漸了解,生活差距縮小,撇開少數不法,應當說兩岸婚姻正逐步趨于正常,自由戀愛、婚齡接近、選擇性高、自主性強的一群新生代,從尋常百姓到文化人,兩岸新人應運而生。
2007年是兩岸通婚20周年,根據海基會受理文書驗證資料統計,截至2008年4月底,兩岸通婚數超過30.8萬件。婚姻是人生最大的事情之一,頻繁的兩地婚姻,最鮮明地體現了兩岸交流日益融合的趨勢。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到大陸來投資的臺商已經十幾二十年的創業史。剛開始的時候,這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群體,更趨向一個同鄉的小圈子,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岸臺胞在大陸發生更多的交流,由最初的經濟交流,到目前已經發展到社會生活的最高層面——通婚。
根據上海華東師大2003年的調查:在上海登記的「涉外婚姻」(1996—2002)21000多對中涉臺占13%近3000對。他們當中出現了新郎新娘年齡差異縮小、文化水平接近、戀愛時間變長、在上海當地定居、臺灣女配上海男的比重相對增加等特點。婚姻趨向明顯從「改善生活」趨向「追求情感」。
男婚女嫁,你情我愿,本來無可厚非,只是因為之前兩岸的長期隔絕,造成了價值取向、經濟差異等種種沖突,橫跨一灣淺淺的海峽,兩岸婚姻卻憑添了許多無奈與苦澀。現在,「三通」的實現,兩岸交流的日益融洽,兩岸姻緣已經成為兩岸最美麗的風景。
兩岸婚姻明天更美好
如此眾多的涉臺婚姻,固然不乏恩愛夫妻,但也非全是金玉良緣。兩岸婚姻在剛一開始時,有一種神秘感和距離美,一旦進入婚姻狀態,這種包裝便被拆除,如果內涵不被及時補充的話,就會陷入失望。
因為兩岸長期的隔絕,成長環境的不同,造成了兩岸婚姻中兩者一定的價值取向,文化背景上的一些差異,還有政策上的限制,兩岸婚姻也有很多無奈。所以,兩岸婚姻需要兩個人更多的包容跟理解,也需要更多的溝通。
盡管兩岸通婚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兩岸通婚潮不會消退,目前仍以每月約2000對的速度在增加,而且還出現一些新的趨勢。一是一些臺灣男性希望通過與大陸女性的結合移居大陸,方便到大陸發展。二是兩岸婚配年齡結構趨于正常化,由利益驅使形成的「老夫少妻型」婚姻在減少,青壯年或高學歷者的婚姻增多。可以預期,不論海峽兩岸關系如何變化,只要海峽大門不再關閉,兩岸交流不中斷,兩岸通婚就會持續發展,并在發展中增進兩岸人民的交流與情感,有利兩岸關系的健康發展。
「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這是中華民族對男女婚姻的美好祝愿,也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剛剛過去的七夕情人節余熱未消,真心祝愿「兩岸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