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醫改方案歷經3年醞釀、爭論,終于正式公布。這一與13億民生息息相關的「生命行業」,正在新醫改的推動下勾勒出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局。
在金融危機陰影尚未完全散去的當下,醫療改革被賦予了牽動消費、啟動內需的關鍵意義,也成為大陸經濟結構調整能否到位、宏觀經濟能否真正走向復蘇的重要因素。
「8500億人民幣財政支持」、「市場機會」、「并購機會」……「新醫改」成了炙手可熱的詞匯,它所帶來的機遇和影響也在市場中持續發酵,觸動著各個利益方的敏感神經。
制藥、醫療器械、醫藥流通等相關企業聞風而動,準備大干一場;而在大陸幾近壟斷的公立醫院機制背后,包括臺資醫院在內的民營醫院也蓄勢待發,欲分羹難得的醫改機遇。

新醫改的「大餅」雖然誘人,但往往屬于那些有準備、掌握核心技術的強者。至于要如何使出「必殺技」出奇制勝,沒有一成不變的章法,全在乎對自身的精確定位,高效整合優勢資源,找準市場空白點精耕細作。
拉動內需的宏觀政策又打出一記重拳。
近日,中國國務院正式公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新醫改方案最終稿),根據新出臺的醫改方案,未來3年,為支持醫改五項重點改革,各級政府需要投入8500億元(人民幣,下同)。
8500億元的投入無疑是此次醫改方案中最吸引眼球的部分,新醫改暗藏巨大商機。
拉動內需 醫改關乎經濟復蘇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大陸2009年宏觀經濟處于能否真正走出低谷、引領全球經濟復蘇的關鍵時期。在宏觀經濟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和消費中,出口形勢仍不樂觀,發達國家的經濟形勢仍陷于金融危機后期效應的泥沼中;天量投資也只能解一時之憂,長期來看,大陸經濟增長動力將由依靠投資、出口拉動,逐漸轉向依靠國內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
但是,對大陸而言,政府拉動內需難度甚高,這是因為大陸居民的儲蓄率奇高,平均達到收入的四成。究其原因,是長期以來中國醫療衛生體制與迅速增長的經濟水平嚴重脫節、發展滯后,對衛生事業的投入遠遠落后于其他社會事業的投入,資金量嚴重不足。由此,看病難、看病貴、藥價高等一系列問題凸顯,醫療成本居高不下,大陸民眾缺乏安全感,自然會相應不斷加大儲蓄率;這同時也會影響到其他方面的開支,令中國政府難以拉動內需,更遑論要以內需作為未來經濟的增長動力。
內需發展之路需要多項基本條件配合,譬如稅制改革、加大教育項目投資等;而當中最重要的條件莫過于醫療制度的改革,唯有全面性的醫療改革,中國居民的消費意愿及信心才能得以大幅度提升,同時消費占收入比例也能提高。

醫藥制造業暗藏機會
醫改方案中提到,要「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基本藥物目錄遴選、調整、管理機制和供應保障體系」。
2009年8月8日,經反復遴選論證,2009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確定,將于近期啟動實施;2009年實現每個省(區、市)在30%的政府辦城市小區衛生服務機構和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對此,杭州珍誠醫藥有限公司總經理汪少華認為:「此項政策出臺首先受惠的將是那些具有基本藥物目錄生產批文的制藥企業。不僅如此,方案中還提到國家將對基本藥物實行招標定點生產,這意味著即便有了批文,還得拿到定點生產資格。」
汪少華認為,基于上述因素,大型國有藥企在這一輪的醫改中將迎來最好的歷史發展機遇。同時,那些進入基本藥物目錄,又具獨家批文的制造企業,更是此番的大贏家。「由于基本藥物的放量,客觀上也會對未列入基本藥物目錄的藥品產生一定的沖擊。因此,未來還有可能出現定點生產企業訂單量大,自己生產能力跟不上,從而通過兼并、收購等方式擴大生產能力,最終出現行業集中度增加的情況。」汪少華說。
不少有實力的制藥企業也認為「這意味著國家對藥品管理的不斷加強,在這種情況下,同質化的產品將會缺少競爭優勢,而有品牌的產品競爭力會得到凸顯。」
基礎類醫療器械受益明顯
新醫改的另一個方向就是大陸將逐年加大公共衛生體系和城市小區、農村基層醫療衛生建設。
醫改方案明確提出,未來3年內,中央將重點支持2000所左右縣級醫院(含中醫院)建設,2009年,全面完成中央規劃支持的2.9萬所鄉鎮衛生院建設任務,再支持改擴建5000所中心鄉鎮衛生院。3年內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小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1萬個小區衛生服務站,各級政府預計投入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資金將高達8500億元。
很多分析師預測,醫療器械市場將迎來一個難得的機遇。大陸醫療器械企業超過1.2萬家。據預測,到2010年,大陸醫療器械行業總產值將超過1000億元。這對廣大醫療器械公司來說,的確是一塊難以抗拒的大餅。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東北亞區醫療業務領域總裁及首席執行官歐翰林博士表示,「中國有廣闊的農村市場,如果我們研發、設計和生產出滿足于這個市場特定需求的產品,提供更適合的技術和服務支持,就能贏得這一市場。」
商業健康險迎來新機遇
沒有人會質疑中國健康險市場的巨大潛力,最新資料預測,隨著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個人健康保健意識的提高,中國健康險市場迅速發展。以保費15%年增長率推算,2015年中國健康險總保費預計為2007年的3倍,將突破1200億元。
新醫改給康眾(上海)企業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在中國長期發展提供了動力。「毋庸置疑,我們非常關注新醫改方案給商業健康險帶來的機會。」 康眾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約翰#8226;P#8226;杜梅卡指出,中國政府已經注意到了健康險市場的巨大需求,并正在積極推進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我們認為,新醫改方案正引領中國健康險市場朝一個正確的方向發展。」
此前,國家發改委與衛生部聯合發布《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并提出,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大陸的醫院也正在逐步走向市場化,醫院和健康保險經營機構之間的經濟利益聯系將大為加強。因此,約翰#8226;P#8226;杜梅卡認為,隨著新醫改方案的公布,商業健康保險將與醫院之間建立起戰略伙伴關系。
軟件服務商分羹醫改
就在醫療器械公司、制藥企業對8500億元政府投資充滿幻想時,一個似乎跟醫藥行業無關的產業也盯上了這塊蛋糕,那就是軟件服務商。
醫療服務的信息化正在成為趨勢。2009年8月4日,衛生部新發布建立電子病歷的征求稿,某地10多家醫院已建立了電子病歷系統;上海亦宣布將通過3~5年時間,建成覆蓋全市醫療衛生機構的信息網絡和信息共享平臺。
而此次新醫改方案中也明確提出了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醫院間的資源共享,從而實現醫療服務資源的最優整合和最大協同效應。只要8500億中有3%抽出來用于IT方面,就有200多億,醫療軟硬件需求數額將非常可觀,廣大IT廠商將大為受惠,這也將對IT產業起到重大推動作用。
可以預見,在新一輪的醫改浪潮中,醫療服務信息化將是必然的趨勢,廣大IT廠商將從此次新醫改大為受惠。
據預測,2010年大陸醫療整體IT市場投資規模有望達到120多億人民幣,而 2007-2011年,大陸醫療行業信息化投資規模的年復合增長率有望達到17%。從投資結構看,預計未來3年,IT硬件投資比重將進一步下降,軟件與服務的投資比重將逐年上升。
目前,大陸近3萬所醫院中,有75%的醫院已建或正在建設HMIS系統,而在「十一五」期間,將有85%以上的醫院基本實現信息化管理,市場需求總量將超過1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