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滿堂是河南省博愛縣孝敬鄉塢莊學校的一名有著30多年教齡的老教師。30多年來,他在鄉村教師崗位上誨人不倦、教書育人的同時,也一直在試圖破解農村中學生輟學打工的難題。
兒子也輟學了
1993年秋季開學了,杜滿堂又一次拿起教案走進了教室,開始了新學年的第一堂課。一走進教室,令他吃驚的是,原本黑壓壓的一片學生,怎么變得有些稀疏?難道又有學生輟學打工去了?他一詢問,果然如此。
稀里糊涂上完課,杜滿堂回到辦公室就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當中:這些年來,幾乎每個新學年開學,從初一到初三都會有學生輟學。這些學生為什么要輟學?是家里窮嗎?可杜滿堂想著自己求學的年代,當時大家家里雖然都那么窮,有的甚至還吃不飽、穿不暖,可每個人對上學都充滿了渴望,誰也舍不得放棄讀書的機會。再看看現在的孩子們,他們不用為吃穿發愁,而且還有明亮的教室、嶄新的桌椅,條件比過去好多了,按常理說,他們不應該放棄學業呀?
杜滿堂想得腦袋發痛,也沒能理出個頭緒,他決定繼續關注這個問題。十幾年來,杜滿堂發現,國家對義務教育越來越重視,連學雜費、書本費都免了,家庭條件再不好的學生,也不會因為沒錢而讀不起書了,可農村中學生輟學這個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緩解。他得出結論:貧窮不是農村中學生輟學的根本原因。那么深層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在不斷的思考中,杜滿堂發現,“學生輟學”與“留守兒童”有著直接的關系: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學習很少有人過問,于是“留守兒童”的“厭學—逃學—輟學”便成了一種規律。這些學生輟學后,又受到父母外出打工的影響,便開始與父輩們一樣走上打工之路。這些學生外出打工后滋生出的“打工掙錢論”,又影響著他們的同齡人,使其他同學也想輟學去打工掙錢。
初步理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之后,杜滿堂便開始苦口婆心地勸說輟學學生,做家長的思想工作,但他的這些勸說還是難以把學生留在校園里。就在杜滿堂為破解這一難題而發愁時,兒子的綴學行為使他更愁上加愁。
2008年春節過后,杜滿堂正在博愛一中讀高二的兒子,說什么也不愿繼續上學了,非要去南方打工不可。杜滿堂怎么也想不通,兒子怎么會突然有這個想法?要知道,他在高一時還獲得了省數學競賽特等獎,學習如此優異的兒子竟也要輟學去打工?但兒子受去南方打工同學的影響太深,無論杜滿堂怎么勸,他還是背起行囊去廈門的一家鞋廠打工了。
我也要打工去
兒子走后,杜滿堂在責怪自己沒能做好兒子思想工作的同時,心也隨著兒子一起去了南方。他天天想,剛剛16歲的兒子到南方能干些什么活呢?他能吃得好嗎?他會不會被人欺負?想著想著,杜滿堂不由又想到了自己的那些輟學學生,他們年齡比兒子還小,在外面的打工生活又會是怎么樣的呢?杜滿堂突發奇想,自己也要外出打工,感受一下打工生活,看看外出打工到底有多么大的誘惑力,說不定能從中找到破解農村中學生輟學打工難題的方法。
2008年7月中旬,54歲的杜滿堂利用暑假時間,背起簡單的行李,來到山東榮城的一個漁場打工。在來山東打工之前,杜滿堂就聽說,在這里打工,工作量大、錢掙得少。可當杜滿堂真的開始打工生活后,他才知道,這里的工作比他想象的要苦得多,每天要不停地從事著裝筐、冷凍、包裝、搬貨等繁重的體力勞動,而且有時老板擔心魚腐爛,還會要求工人40個小時連軸轉地加班。
盡管超負荷的勞動使得頭發花白的杜滿堂腰酸背疼,躺下去就不想再動,可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這次來打工的真正使命。于是,在每天干活之余,他都會拿起小本子,把自己的打工經歷記錄下來。由于擔心日記被老板發現,杜滿堂每次一寫完,就把日記藏在裝衣服的紙箱底層。為了瞞住老板,不讓老板起疑心,杜滿堂還另外準備了一個小本子放在床頭,記錄一些如“我愛這里的大海”、“老板有一顆慈善的心”等溜須拍馬的話。
一個月后,到了開學的時間,杜滿堂終于可以離開漁場了。坐上返鄉的列車,疲憊不堪、歸心似箭的杜滿堂沒有一點睡意,他忍不住拿出自己寫的密密麻麻的打工日記認真讀了起來。(未完待續)(河南 趙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