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黔南黑豬
黔南黑豬又名堯呂黑豬、荔波黑豬和獨山豬,主產于黔南州南部布依族、水族聚居的邊遠地區三都、荔波、豬山三縣,分布于都勻、平塘、羅甸、貴定、龍里等縣市,并流傳至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的巴灰、六塞等地。該品種是產區群眾經長期培育而形成的數量大、分布廣、適應性強的肉脂兼用型地方優良品種,是一個寶貴的地方品種資源。
黔南黑豬全身被毛黑色,毛稀而發亮。體型中等。頭大小適中,額部有“水”字皺紋,額微凹;耳平直,耳尖稍向下垂,大小適中;嘴筒長而粗大,有部分細長微翹;背腰平直,有部分微凹,腹部緊湊微下垂;后軀廣圓;四肢結實,后腿粗大、系部略傾而有力,后肢踏蹄較多。乳頭發育良好,排列對稱整齊,乳頭一般為5~6對,最多可達8對,最少4對。
通過對產區17頭成年公豬的調查:公豬的性成熟較早,平均為101.76±18.79天,且性成熟就有配種能力,性欲較強;配種方式多為本交。實際上,現在公豬的初配年齡較以前稍晚,平均為154.71±17.72天。大多數公豬利用2年后便閹割育肥,較少有超過3年的。
母豬一般4月齡左右發情,持續3~4天。平均一年2胎,飼養條件差的二年3胎。其母性強,仔豬成活率高。利用年限多為5年,很少超過8年。
黔南黑豬的飼養方式主要是深坑圈養、熟飼,采取吊架子育肥。飼料多為青粗料煮熟后加少許玉米、米糠等精料,也有的農戶用青粗料加配合飼料,農戶間的飼養條件差異較大。育肥豬的生長速度較慢,6月齡體重約47公斤,一般10~12月齡出欄體重約75~100公斤。
針對黔南黑豬某些經濟性狀的不足進行選育提高的同時,充分利用黔南黑豬早熟、適應性和抗病力強、耐粗飼、肉質風味好的遺傳特性開展經濟雜交。如以黔南黑豬為母本與引進瘦肉型豬的雜交一代,其生長速度與瘦肉率有顯著提高,適應性和抗病力比外來品種強,特別適應養殖條件較差的地區飼養。另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畜產品的需求也逐步提高,受消費意識和崇尚健康理念的影響,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的本地“土豬”肉成了市場的新寵,這一消費需求的變化則可把資源優勢變為商品優勢,充分利用保種群外的群體開展經濟雜交,用后代的雜交優勢提高商品率。(貴州省黔南州品種改良站楊琳曾令軍郵編:558000)
二、寧夏黑豬
寧夏黑豬中心產區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國營靈武、連湖、巴浪湖等農場種豬場。主要分布在全區15個國營農場和川區10個縣、市及相鄰的內蒙、陜西、甘肅部分地區。產地屬大陸性氣候,風多雨少,氣候干燥,冬長嚴寒,夏短酷熱。山區土地遼闊,自然條件較差。川區地勢平坦,海拔1000~1100米,年平均氣溫8.5℃,降雨量180~220毫米,無霜期148~160天,并有黃河灌溉之利,水生資源豐富,富有“塞上江南”之稱。農業盛產稻、麥,飼料充足。寧夏黑豬是在當地特定條件下培育成的肉脂兼用型新品種。
寧夏黑豬體質結實,四肢粗壯,背寬腰平,后軀豐滿,皮薄毛黑。其三個品系豬外形大同小異,主要差別在頭型。靈農型豬頭方、嘴短、耳半耷;連農型豬面寬微凹,嘴長短適中;巴農型豬頭嘴較長,耳向前平伸。
寧夏黑豬成年公豬平均體重、體長、胸圍、體高分別為:200公斤、141厘米、79.3厘米、138.3厘米;成年母豬分別為:150公斤、132厘米、67.5厘米、116厘米。寧夏黑豬的主要優點是繁殖性能好,生長快,易育肥,耐粗飼,適應性強,但生產性能尚不夠一致,類型間差異較大(彩圖參見89頁圖7)。(寧夏 蔡文正)
三、山西黑豬
山西黑豬產于山西省大同、忻州等地,主要分布在大同市、忻縣、原平、代縣、河曲、定襄、五臺、懷仁、左云、右玉、太谷等縣。
山西黑豬結構勻稱。頭大小適中,額寬有皺紋,嘴中等長而粗,面微凹,耳中等大小,耳根較硬、稍向前傾且下垂。背腰平直寬闊,腹較大不下垂,臀寬稍傾斜。四肢健壯。被毛全黑。乳頭6對以上,排列整齊。屬兼用型品種。
山西黑豬成年公豬體重196.53±33.62公斤,體長157.35±10.26厘米,胸圍144.06±9.44厘米,體高79.53±4.42厘米,成年母豬相應為:187.64±30.75公斤,155.19±10.02厘米,140.69±12.31厘米,74.62±5.56厘米。山西黑豬繁殖力較高,抗逆性強,生長速度較快,與長白豬和大約克夏豬雜交效果較好(彩圖參見89頁圖8)。(山西省大同市種豬場劉宏郵編:0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