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種植瓜菜。鱉也愛吃一點瓜果蔬菜,尤其愛食紅薯。因此,可利用零星土地種植瓜、豆、菜、薯作為鱉的鋪助飼料。瓜菜要清洗干凈后切碎投喂,紅薯應煮成半熟后切成寸條投喂。
2.用“下腳料”。收集肉聯廠、凍兔廠、飯館、集貿市場上宰殺畜禽的下腳料如血液、心、肺與其他內臟等(要新鮮),沖洗干凈后切細或絞碎煮熟喂鱉。這類原料來源方便,質高價廉,數量較充足,不易污染水質和引發疫病。
3.喂混合料。以重量比稱取魚粉或蠶蛹粉15%~20%、血粉5%、豆餅或花生餅(粉碎)30%和1%的生長素與礦物添加劑,拌勻成混合粉料。再用新鮮開水將20%的苞谷粉和25%的小麥粉燙成糊狀并立即與混合粉料拌和、搓揉,做成小團狀或細條形投喂。
4.捕撈魚蝦。在靠近溪河、塘庫、溝渠的水網地區,用密眼網捕撈小型野雜魚蝦喂鱉,效果很好,但往往數量缺乏保障。為此,可與捕捉螺蛙蛤等軟體動物配套進行,把捕到的螺蛙蛤等去殼取肉切細成絞碎作補充飼料,以彌補魚蝦的不足。
5.挖養蚯蚓。蚯蚓雖可從野外挖掘采集,但根本辦法應是利用零星荒地或庭院邊角自己養殖。蚯蚓喜濕怕干,要求土壤潮濕。可每平方米施用發酵后的豬、牛、雞糞5~10公斤,深翻30厘米左右,投放威廉環毛蚓、參環毛蚓、白頸環毛蚓等5000~7000條。日常管理除喂少量的糟渣、糠麩、菜葉等飼料外,還應注意防止蚯蚓逃走、天敵傷害,還應遮陰和保持一定濕度。同時,蚯蚓要求土壤溫度的范圍是15~30℃,最適溫度為25℃,如果土溫降到12℃以下,蚯蚓就會停止繁殖;土溫超過35℃,蚯蚓就有熱死的危險。正常情況下,每平方米可年產成蚓5~15公斤。
6.飼養泥鰍。利用稻田的排水溝、荒地,深翻30厘米以上,施足充分腐熟的牛、豬、雞糞等做基肥,收集泥鰍苗投放,并保持一定的水深。注意培肥水質,經常適量投喂酒糟、麥麩、菜、米糠等,到秋季即可捕撈喂鱉。
7.燈光誘蟲。夏秋季節在鱉池水面上20厘米處吊掛20瓦黑光燈1個,使燈管直立仰空15°,并在燈管的兩側裝配寬25厘米與燈管等長的玻璃3片,片間平角為30°左右,使得飛蟲碰撞到玻璃后即可彈入池中供鱉吞食。這樣每夜可誘蟲1~2公斤。
8.撈取水蚤。培育仔鱉,可用50目篩絹布做成圓錐形網,到肥水水域撈取大型浮游動物——水蚤飼育。一般要喂活體,同時加配適量熟蛋黃顆粒。這樣,可使仔鱉的成活率達到90%以上。
9.培育蠅蛆。蠅蛆的營養成分全面,蛋白質含量高,投喂蠅蛆養的鱉生長速度快,且對水質的污染小,設施簡易,原料來源廣,成本低,效益高。飼養管理:一是培養基的選擇,蠅蛆以發酵霉菌為食料,麥麩是較好的發酵霉菌培養材料,將麥麩加水拌勻,使其濕度維持在70%~80%,放入培養盤。再將卵粒埋入培養基內,讓其自行孵化。一般每只盤可容納麥麩3.5公斤。二是按每只盤平均日產蛆0.5公斤設計培養盤的數量。三是放卵量的計算,卵粒重0.1毫克,2克卵約20000個卵粒,可產鮮蛆0.5公斤,1個培養盤約可放卵8克。四是隨著蛆的生長和麥麩的發酵,要注意給盤內降溫,使其最高溫度不能超過40℃,否則會引起蠅蛆死亡。
10.養黃粉蟲。繁育黃粉蟲的成本比魚粉低,而營養價值卻比魚粉高,可用缸等容器飼養。飼養要分階段,以免相互殘殺。飼料以米糠、麥麩、玉米粉為主,保持一定的溫度,溫度在25~30℃。
11.配合飼料。配方一:魚粉35%、麩皮30%、大豆粉20%、面粉7%、谷芽5%、骨粉1%、食鹽1%、植物油1%,再加適量的水混合拌勻,用絞肉機或飼料機壓制成條狀或顆粒狀即可。配方二:①稚鱉飼料:魚粉70%、麩皮12%、精面粉10%、復合維生素1.5%、酵母1.5%、土霉素1%,植物油3%、青菜(干重)1%,投喂時,每5公斤干料還需拌入25克煎水后的大黃和250克搗碎的大蒜。②成鱉飼料:魚粉65%、麩皮10%、米糠4%、精面粉10%、復合維生素2%、酵母2%、土霉素2%、植物油3%、青菜(干重)2%。(黑龍江 王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