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料釀酒新工藝在廣大農村推廣很快,只要有1萬元投資就可以辦一個小型酒廠。這是一個投資少、效益高、見效快的項目。這里介紹提高生料釀酒出酒率的三項措施
一、一個塑料大棚
生料釀酒受外界環境影響很大,要提高出酒率、縮短釀制時間、加快發酵速度,溫度是關鍵所在。如用鍋爐、空調等設施提高溫度,在農村現有條件下不太經濟。而塑料大棚在農村則較普及。新蓋一個100平方米的大棚只需2000元左右。大棚可放置酒桶100只,一次可釀酒2000公斤,早春生產三批酒產量就超5000公斤。每公斤酒按2元利潤計算,5000公斤涵純收入可達1萬元。一個春天就能收回大棚成本。而利用農村現有的生產蔬菜、水果的大棚來釀酒,則可收到一舉兩得的效果。有的農民朋友在大棚內上長葡萄、下放酒桶,既可提高酒的發酵速度,又由于酒發酵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因而提高了葡萄產量,并且棚內的葡萄特別甜。一般塑料大棚平均可提高氣溫10℃左右,可縮短釀酒周期2~3天,可提高出酒率5%左右。這是一個投入少、見效快的好辦法。
二、二次加酒曲
生料釀酒酒曲成本較高,在酒的發酵過程中隨著酒醅中酒精度數的增加,首次添加的酵母等多種釀酒微生物繁殖速度變慢,有些菌種甚至衰老死亡,造成酒的發酵過程變慢,致使原料中有部分淀粉無法轉化成酒精。采取二次加酒曲能較好地解決這一矛盾。在首次下酒曲時只加酒曲用量的2/3,另1/3的酒曲留作固態發酵,擴大培養酒曲。當酒醅發酵10天后,再加入自制酒曲。由于自制酒曲成本低,加入量大,大量新鮮菌種進入酒醅,使酒醅發酵速度重新加快,酒醅中冒出的二氧化碳泡沫又多起來。自制酒曲方法簡單易行,將5公斤粗糠、1公斤麥麩、0.5公斤糯米粉、0.5公斤鮮豆渣、100克干辣蓼草粉加水拌成半干半濕狀,然后放入甑內用大火蒸2小時,可除去糠內雜醇油味,冷卻到30℃加入100克種曲,拌勻后,保溫發酵。如第二天檢查曲溫過高,要及時攤涼。發酵到酒味濃郁不再發熱時為止。這時可將每桶固態發酵產生的種曲直接加入發酵桶內,一般每桶加2.5~5公斤,及時攪拌均勻。二次加酒曲還可節省種曲,一般50公斤米用250克曲就夠了,因此并不會增加多少成本,但出酒率最少可提高5%,發酵時間可縮短3~5天。
三、三次加水
生料釀酒采用固態發酵,因此水在整個發酵過程中要很充足。一次加水方法雖簡單,但由于開始加水多,酒醅中酵母菌的濃度反而偏低,再加上水多酒醅升溫慢,這樣就延緩了成酒速度。因此,首次加水浸過米表面16.65厘米(5寸)即可。最好用太陽能熱水,一般上午做酒,下午酒醅就開始反應,有大量氣泡冒出水面。10天后伴隨著二次加曲再加入總量80%的熱水。15天后再按比例加足全部的水。每加一次熱水,由于稀釋了酒醅中的酒精度數,都能大大加速酒醅的發酵。這種加水方法可縮短成酒時間2~3天,并且不需增加任何成本。
生料液態發酵與傳統的固態發酵不同,一個原料在水中,一個原料在空氣中。固態發酵由于所加的水少,發酵產生酒精很快抑制了原料進一步發酵,因此酒產量低,蒸餾后產物還需經過二次發酵,費工費時。而液態發酵在水中進行,酵母的代謝產物酒精很快被稀釋。原料能充分轉化成酒,因此出酒率高。但要進一步提高液態發酵成酒率,就必須把兩種發酵方法有機結合,歸根結底就是讓酵母菌和其他釀酒微生物吃得好,穿得暖,睡得舒服。要吃得好就需添加多種營養成分,如麥麩、豆渣等。要穿得暖就應采用陽光大棚加溫發酵,有條件的還可在桶外加草簾。住得舒服就要解決液態發酵水多,微生物到后期沒地方落腳的問題。采取二次加曲后,大量粗糠就成了微生物最好的住所。從以上三點入手,把固態和液態發酵的優點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創新,就能把生料釀酒技術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江西省新建縣大塘鄉清明酒廠 程茂藩 郵編:33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