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詩歌是一種最能體現漢語語音魅力的文學表現形式,作為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支奇葩,其形式工整,韻律優美,語言精練,節奏感強,適合孩子的認知特點,是兒童學習漢語的必修課。朗讀、背誦古詩,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語言節奏,還能了解到歷史、文學、地理等多方面知識。作為中國人,更要學習和繼承中華傳統的優秀文化。
這學期,我們幼兒園開始了一個新的嘗試:幼兒學古詩。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強的時期,而古詩篇幅短小,句式工整,讀起來瑯瑯上口,因此很適合幼兒學習。
記得剛開始學古詩時,幼兒覺得古詩很深奧,讀完后不知是什么意思,對于這個問題,我首先選擇了一些短小精煉、文字淺顯、寓意明了、生活氣息濃厚、童趣盎然的來進行教學。在吃飯前我給小朋友頌讀了《憫農》并講解了它的含義,小朋友們很快就記住了這首詩,而且沒有一個把飯菜撒在桌上的。小碗干干凈凈。這樣既學習了知識又進行了思想教育。站在高樓登高望遠,讓幼兒背誦《登鸛雀樓》,來感受“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情景。我們每星期學一首古詩。由簡單到復雜,首先老師念兩遍古詩,使幼兒對所學古詩有一個初步的印象,然后一句一句地翻譯給他們聽,讓他們基本弄懂詩句的意思。或者通過故事的形式讓古詩變得通俗易懂,也可結合圖片、文字、音樂等措施進行教學。特別是利用DVD教學,聲形并茂,這樣更能理解掌握,相對以前興趣多了,效果也更好。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大部分幼兒能知道五言、七言的含義,有的幼兒雖然不懂古詩到底在講些什么,但他們體會到了古詩的韻律美,覺得古詩讀起來很好聽。而一些家長也很配合我們的工作,利用放學接幼兒回家之際,拿出紙和筆在“家園之窗”上把古詩抄下來,回家后再次教幼兒。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參與,使我班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日益高漲。
學校開展了幼兒古詩朗誦會,孩子們把學過的古詩表演給大家欣賞,形式多樣。有的像唱歌一樣分男女生,你一句我一句地朗誦,有的跟著詩文內容創編出各種動作,創意十足,有的跟著音樂節奏朗誦,邊朗誦邊扭動著身體,儼然是在表演,可愛極了。
也許有人會問:幼兒學習古詩有用嗎?我們認為很有幫助。有些古詩雖然比較深奧,對于幼兒來說,古詩中的許多意境確有不能完全理解的,但我們要求不宜過高,幼兒現在也許不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意思,但誰能斷言在不久的將來孩子不會幡然領悟此詩中開闊的意境和那份濃濃的友情?再者,幼兒學習古詩也可以鍛煉口齒清楚伶俐、吐音準確流暢,還能大量積累詞匯,能豐富自身的文學語言。古人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多讀詩,多背詩,能為其今后高雅風趣的談吐、妙筆生輝的寫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有時幼兒會對古詩東拼西湊,我們不應該制止,而應當因勢利導,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幼兒學習古詩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說的能力、思維想象能力和欣賞能力。
古詩的學習猶如給幼兒播下了一顆美妙的種子'它也許會在幼兒的成長中早早地發芽,也許不會發芽,但它對幼兒情操的熏陶,語言的學習,記憶力、想象力的培養定會起積極的作用:讓我們運用合適的方法,借助故事、圖片、動作、音樂來學習、背誦古詩吧。把幼兒學古詩變成一種快樂的語言學習過程,把幼兒朗誦古詩變成一種快樂的語言儲備過程,讓我們的孩子們去感受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從小關注中國的古老文明。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柴溝堡鎮第一幼兒園)
(責任編輯:朱 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