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給高一學生執講《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課時,出于思維定勢,在總結寫作特點時,我依舊欣賞并推崇作者賈祖璋在撰寫說明文方面用詞的“嚴謹”。可是,這次當我再搬出這一“經典論斷”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班長楊楠對此提出了異議。
“老師,我覺得賈祖璋用詞談不上嚴謹。”聽了這話,我心里一沉,隨口便問:“何以見得?”
“老師,您看‘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這一句,‘十多克’和‘二十多克’都是約數,是不能用‘到’進行連接的。用‘二十克左右’描述通常情況下荔枝的重量,更為準確也更為簡練。下文作者對‘重達四五十克’‘重達六十克’的荔枝都作了交代,也足可以說明特殊荔枝的重量。”
你還別說,他說的真有道理。簡直是一語中的!平時,我們出于對享譽國內外名家的敬畏,很少對多年來一直占據語文課堂主導地位的名篇佳作提出質疑。作為學生,敢于挑戰作為“大家”的權威,敢于質疑作為“學術”權威的老師,本身就精神可嘉,值得鼓勵。我沒有因為他冒犯了我的“師道尊嚴”而惱怒,反而非常欣喜地肯定了他的觀點。
“言之有理!不錯。”在讓他坐下的同時,我又因勢利導,“那除此之外,課本上還有沒有用詞不夠確切的地方?同學們還有沒有新的發現?”
同學們迅速地查找課本,經過短暫的沉默,課代表文孜站了起來。
“老師,還有。”
“‘所謂“膜如紫綃”,是指殼內緊貼殼的內壁的白色薄膜。說它“如紫綃”,是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這一句,從定義內涵來看,殼內緊貼殼的內壁的,應該是‘(白色薄)膜’。從句子結構上推斷,下文的‘它’應指代上文被釋義的詞‘膜如紫綃’,如果被釋義詞是‘膜如紫綃’,將其代入句中,疏漏之處一目了然。因而,“所謂‘膜如紫綃’”,應改為,所謂‘膜’,語意便明確了。”
“不錯,分析得有道理。”此時,對于這些初生牛犢我真的需要刮目相看了,后生可畏呀!自己以前備課怎么就忽略了這些細節呢?
“分析得真是太好了!請坐。”這一下,雖然被學生將了一軍,但我和同學們的情緒都被調動起來了。只是出于時間考慮,我作了總結性陳述:“看來這些名篇佳作還真存有一些問題,今天同學們敢于向權威挑戰的精神也給我上了很好的一課,對我來說也是個不小的觸動。是的,我們不能迷信權威,只有不斷地向權威挑戰,時代才能進步,社會才能發展。不過,我們今天不允許在這個問題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大家看這樣好不好,課后,同學們可以再找一下我們學過的其他名家的作品,為他們的名篇佳作‘會診’—下,看看有沒有類似的問題。如果有的話,請同學們找出來并說明理由,下一堂課我們交流—下好嗎?”
“會診課”如期舉行。沒想到,同學們一呼百應,回去后認真閱讀了一些名篇佳作,我也經過了精心準備,還真又發現了一些問題。在此選取《南州六月荔枝丹》《風景談》和《包身工》三篇文章,摘錄分析整理如下。
1 因為荔枝不耐貯藏,古代宮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運送長安或洛陽,給人民造成許多痛苦。唐明皇為了寵幸楊貴妃,就干過這樣的事。(《南州六月荔枝丹》)
“從句意來看,唐明皇‘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運送’荔枝,不是‘為了寵幸楊貴妃’,而正是因為寵幸楊貴妃,此舉意在取悅于楊貴妃。因而‘為了’應改成‘因為’,或將‘寵幸’改為‘取悅’或‘討好’更符合文意。”
2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樣的藍,幾乎透明似的,月亮離山頂。似乎不過幾尺,遠看山頂的谷子叢密挺立,宛如人頭上的怒發……(《風景談》)
“怒發沖冠”只是一種夸張的寫法,是人們想象中的事。用抽象的“怒發”來比喻具體的“谷子”,不符合比喻的原則,因而不妥。
3 夕陽在山,干坼的黃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內所吸收的熱,河水湯湯急流,似乎能把淺淺河床中的鵝卵石都沖走了似的。(《風景談》)
本句有兩處值得商榷。一、“正”是進行時態,“吐出”是完成事態,為協調一致,“吐出”可改為“吐著”。二、“湯湯”課后注釋為“大水急流的樣子”,意思與“急流”相近,可刪掉其中之一,顯得精練。
4 ……但是試想一想,如果在一個下雨天,你經過一邊是黃褐色的濁水,一邊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漿里,有時還不免打了一個跌撞……(《風景談》)
文中“你經過一邊是黃褐色的濁水,一邊是怪石峭壁的崖岸”一句,成分殘缺。“你”“經過”在句中分別充當主語、謂語,這一點毫無疑問。但下文“一邊是黃褐色的濁水,一邊是怪石峭壁的崖岸”很明顯只是一個修飾成分,不能充當句子賓語。整個句子缺少一個明確的說明對象,即句子的中心語。聯系上下文,原句可改為“但是試想一下,如果在一個下雨天,你經過一邊是黃褐色的濁水,一邊是怪石峭壁的崖岸的山澗……”
5 如果在公園時你一眼瞥見,首先第一會是“這里有一對戀人”……(《風景談》)
“首先”“第一”意思一樣,重復運用顯得啰嗦,應去掉其中的一個。
6 太陽光從樹葉的空隙落下來,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黃色。(《風景談》)
我們分析本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得知:句子的主干是“太陽光……落下來,……金黃色”前半句“太陽光落下來”句意明確,后半句“太陽光”和“金黃色”之間缺乏必要的連接成分,句意不明確。原句可改為“太陽光從樹葉的空隙落下來,在泥地上,石家具上,留下一抹一抹的金黃色。”也可以改為“太陽光從樹葉的空隙落下來。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黃色。”
7 總之,這里有特別的氛圍,但并不奇怪。人們來這里,只為恢復工作后的疲勞……(《風景談》)
“人們來這里,只為恢復工作后的疲勞”一句意為“恢復”“疲勞”,顯然有悖情理,可改為“人們來這里,只為在工作疲勞之后得到休息。”
8 織成衣服的一縷縷的紗,編成襪子的一根根的線,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適而愉快的。可是從原棉制成這種紗線的過程,就不想穿衣服那樣的愉快了。紗廠工人的三大威脅,就是音響、塵埃和濕氣。(《包身工》)
短短的一段文字,有兩處較為明顯的錯誤。其一,“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適而愉快的”應是“衣服”和“襪子”,而這一句的主語卻是“紗”和“線”,“衣服”“襪子”作了定語。顯然,將未成形的紗和線穿在身上有悖生活情理,句中的定語和中心語應換個位置,原句應改為“一縷縷的紗織成的衣服,一根根的線編成的襪子,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適而愉快的”。其二,從短語“紗廠工人的三大威脅”來看,定語“紗廠工人”應是中心語“威脅”的施事者。但聯系下文“音響、塵埃和濕氣”來看,這“三大威脅”不可能是“紗廠工人”造成的,而應是外界因素對“紗廠工人”的侵害。因此,原句應改為“紗廠工人遭受的三大威脅,就是音響、塵埃和濕氣”。
9 這種“文明的懲罰”,有時候會叫你繼續到兩個小時以上。(《包身工》)
“繼續”和“持續”雖都有“不間斷”的意思,但“繼續”為副詞,“持續”為動詞,因而原句的“繼續”改為“持續”更為恰當。原句可改為:“這種‘文明的懲罰’,有時候會叫你持續兩個小時以上。”
如期舉行的這堂專門為名篇佳作“會診”的課,在我的精心指導下,在同學們的認真探索中,我們不僅再次賞析了名篇佳作,而且針對它們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和修正,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看來,我們還真不應該滿足于手頭現有的資料,躺在故紙堆上做學問,搞教學。墨守成規,必然會落于思維定勢的窠臼,束縛自己的創造力。不要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不僅是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具備的一種能力,而且是教師自身應該具備的一種實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招遠高級職業學校)
(責任編輯:朱 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