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來臨,歷史課程教學目標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歷史教學中落實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加強歷史學科學習能力的培養,包括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歷史思維能力,等等。其中,最基礎的能力是閱讀能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智能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遍喿x是人類獲取知識,提高觀察、分析、概括、思維等能力的基礎,是培養學習能力的載體?,F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顯示表明,中學生閱讀后的記憶率要比聽講后的記憶率高出1.66倍。有關實驗證明,靠聽覺獲得的知識3天后可保留15%,而靠視覺獲得的知識3天后可保留35%。教材是中學生的主要閱讀材料,特別是歷史教材,課時容量之大,閱讀記憶量之多,遠勝于其他學科的教材。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加大了教科書編寫的改革力度,使課文內容富有彈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資料、圖片、歷史故事,使課文的閱讀量進一步增大,對閱讀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如何利用歷史教材使學生掌握閱讀技能、理解潛在意義已成為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與效果的重要步驟。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課本知識的難易情況、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學習實際,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筆者認為,歷史課堂閱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讓學生帶著問題和提綱去閱讀
“疑乃學之始?!苯逃睦韺W的有關研究表明,問題是學生學習的心理動力,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始,有利于啟迪學生的創造“潛質”。要求學生閱讀之前,教師應對課本進行深入鉆研,把課本知識轉化為問題。這種方式適合于知識點較密集,重點、難點較集中的學習內容。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精心編選幾個與課本內容密切聯系、主要知識點都應在題目中顯示出來的思考題,好讓學生閱讀時心里裝著問題,不背離目標。而且題目要體現歷史課程的“三維”目標,有利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但難度要適中,以大多數學生通過閱讀都能得出正確答案為宜。在方法上可默讀與朗讀相結合。默讀時大腦將視覺獲得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內部的思維活動和言語活動。朗讀作為閱讀的基本方式,是眼、口、耳、腦并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長時間朗讀會產生疲勞,影響閱讀質量。如果長時間默讀,又往往會“一目十行”“眼腦不一”,有的同學會“走神”或搞小動作。教師可以隨時抽一個同學朗讀,對于不認識的字和難以理解的詞,可以及時指出和糾正。這樣,既有學生活動,又有教師抽查,能使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因為有思考題引路,所以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絕大多數同學能及時準確地抓住課文的重點及難點。
對閱讀理解難度較大,知識性、思想性都比較強,學生一時難以把握的教材內容,為降低難度,便于學生自主掌握,可采用提綱挈領閱讀法進行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就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好讀書提綱,理出主要知識點,為學生閱讀指出思路,從而達到降低教學難度的目的。當再遇到相似內容時,學生便會閱讀了。
帶著問題和提綱有針對性地去看書,到課本中找答案,通過動眼、動手、動腦,有利于學生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的提高,同時可以避免因教師講解過多而使學生產生枯燥無味的感覺。
二、提問與討論相結合,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
學生通過閱讀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歷史的思維方式,學會帶著問題閱讀,學會思考和尋求解決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在學生閱讀完課文后,教師應就前面列出的思考題向學生提問,檢查閱讀的初步效果,訓練概括表達能力。經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會增強,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反應會較快,答題精當,切中題意,所以這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基本功訓練。近年來,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材料解析題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同時也越來越偏重于考查學生對史料處理、歷史闡釋和文字表達能力。教師如果從高一起就引導學生閱讀理解教材,讓他們學會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培養他們辨析史料的能力,就可以做好基礎年級與高三歷史教學階段性的銜接,提高學生解答材料解析題的能力。
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就不理解的問題積極提問,由教師解答并指導學生對帶有一定難度的綜合題進行梳理歸類,找出解答問題的論據和方法。當發現有代表性的問題時,教師要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或者組織學生熱烈討論。討論通常可以分小組進行,時間為10分鐘左右。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講自己的觀點,大家擺事實,講道理,進行比較深入的討論,這樣可以開闊思路,加深對重要問題的理解和記憶。對于學生經過思考得出的答案,教師首先要尊重,對其中充滿智慧的思想火花還要給予鼓勵,使之愈發閃亮;對其中不夠完善甚至是錯誤的回答,應循循善誘,幫助學生走出誤區;對于那些引起激烈爭論的問題,教師可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引導學生課后再擴大閱讀范圍,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樣將課堂閱讀自然延伸到課外,促使教與學進一步結合,自然可以深化教與學的效果。
開展課堂討論,發動學生廣開思路,根據歷史的客觀情況進行合情合理的分析。這樣,在課堂傳授知識的同時,能夠使學生得到閱讀能力訓練的機會。在提問與討論中,教師的思維方法、看問題的角度,自然給學生以影響。討論是建立在閱讀基礎之上的,討論中學生既動腦又動口,人人參與。在這個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想人之所不想,見人之所不見,做人之所不能。從而優化學生的創新心理環境,激發他們想象的沖動、聯想的創新、思路的開闊。每一堂課,盡量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大膽地想、問、辯,加深他們對閱讀內容理解的同時,使其綜合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與別人不同的見解,敢于打破“常規”,但并非隨心所欲,毫無根據。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科學的符合實際的評價與判斷。
三、歸納整理,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單純地按課本順序閱讀書,發展到從不同角度閱讀;從基本史實上升到概念,最終進行理論概括。學生閱讀能力的體現與提高往往是通過表達的形式來進行的??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痹凇伴喿x”和“討論”兩個環節中,學生接觸和理解到許多課本知識,掌握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材料和方法。進一步提高,就要求學生對閱讀過的內容進行歸納和綜合,認識歷史事件的本質和前因后果;通過縱向和橫向比較,將各部分知識按一定邏輯順序歸納成系統的有機整體,從中概括出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它所反映的實質內容,從而培養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這有助于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化,鞏固已掌握的知識。整理歸納的線索越多,其對歷史知識網絡就越熟悉,能力也會同步提高,在知識的運用中就能駕輕就熟。每節課都如此,就會形成知識——方法——能力之間的良性循環,效率就會越來越高?!傲己玫拈_端是成功的一半?!痹凇伴喿x”這一最基本教學環節上多用些心思,這應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考慮。
歸納整理就是要求學生按類別將分散的歷史知識整理成板塊或線索。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自己進行分類整理,讓學生舉一反三,學會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在課堂上歸納一般控制在10分鐘左右,教師以啟發、點撥、釋疑、小結的形式和學生一起整理知識,“穿線織網”,歸納出教材知識結構和思想內涵,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知識結構表格,以理順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與層次關系。學生通過動手找出知識聯系,有助于深化理解課文,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對學生自己的歸納,教師要進行批閱或指導,及時糾正可能出現的錯誤。一些難度較大的內容也可由教師歸納總結,歸納時要注意將基本的理論原理具體化,對人、事、制度進行有血有肉的分析評價,切忌理論、史實“兩張皮”或生拉硬扯。另外,話要講在點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長,拖泥帶水。在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最困難的既不是閱讀理解、背誦記憶,也不是整理歸納,而是對材料的取舍和歷史知識的運用。高考題的“要求”和“參考”答案或“標準”答案值得反復揣摩和體會,做到爛熟于心,能夠舉一反三,善于運用。教師平常備課,就要用規范的最經濟的書面語言把答案寫出來,并反復修改、推敲,講課時避免摻“水分”。分析與運用是學生諸多能力能否得以發揮的關鍵能力,只有靠平時的點滴積累,最終才會結出豐碩的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