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創建于1908年的安徽省績溪縣實驗小學,從最初的“私立胡氏初等小學堂”,到解放初期的“城廂第二小學”,再到今天皖東南地區的區域性名校。
新時期,在社會轉型期l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面對復雜多變的教育教學形勢,如何引領學校朝著更新更高的目標邁進?洪明祥——這位新時期的實驗小學引領者給了我們一個響亮的回答!
中國教師:績溪縣實驗小學是皖東南地區一所有著百年歷史的區域性名校。我們印象中的名校,都有自己的傳統和精神,有自己引以為豪的先輩,有繼承傳統改革創新的后來者。而名校的這些傳統和改革創新精神已經成為了一種教育理念,貫穿在學校的整個發展過程中,使學校在學生培養、知識傳播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而所有這一切,便是名校的精神內涵。經過百年文化積淀的績溪縣實驗小學,其獨特的精神內涵是什么?
洪明祥:要說我們績溪實驗小學的精神內涵,我想,首先應該談到績溪,以及徽州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因為這是我們學校的文化土壤。
我們績溪素稱“宣徽之脊”,境內山高林深,峰回路轉,古道盤錯。至今,聞名遐邇的徽杭古道上還承載著歷史的足跡:明朝兵部尚書胡宗憲從古道上往返,求學趕考,建功立業;以胡雪巖為代表的“徽商”,便是從這里走出了山城,從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皖東南山區特有的自然、人文底蘊,孕育出了燦爛的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新安理學、徽州樸學、徽派建筑、徽派雕刻、徽劇、徽菜……無不顯現出徽州文化的博大和深邃。這里歷來文風昌盛、教育發達。自宋朝至清朝間,徽州共建有書院、精舍等二百六十多所:康熙時多達五十多所。私塾更是林立,“遠山深谷,居民之處,莫不有學有師、有書史之藏”,便是對當時徽州教育、文化的真實寫照。厚重的徽州文化孕育出徽州一代代文化名人,這里曾涌現出了朱熹、程大位、汪道昆、朱升、江永、戴震、俞正燮、王茂蔭、胡適、陶行知、黃賓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這是歷史的存在,文化的存在,更是我們教育承載之所在。這為績溪實小提供了豐厚的人文背景。事實上,這么多年來,正是承載著這些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我們學校才獲得了不斷發展的原動力,成為了皖南山區的一所名校。名校本身是一個有歷史跨度的概念。在績溪實小生成、發展的100年里,學校規模不斷擴大,社會聲譽也在不斷提升。
績溪實小創辦于1908年。從“私立胡氏初等小學堂”立校時的兩名教師,22名學生,到解放初期更名“城廂第二小學”時的8名教師,201名學生,再發展到現在的109名教職員工,56名退休教師,36個班級,2160名學生,占地11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學校,歷經世紀滄桑,薪火相傳,弦歌振越。
在這承前啟后的100年里,績溪實小的先人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他們歷經磨礪,在徽州地域文化的感染下,逐漸形成了“健體、崇美、厚德、博學”的精神。這是我們實小百年文化的濃縮,也是支撐我們學校不斷發展的原動力。
中國教師:您的講解很精彩!仿佛是一幅徐徐展開的歷史畫卷,讓我明晰了徽州厚重的文化,了解了學校昔日的風采。今天,作為新時期績溪實小的引領者,您將以怎樣的姿態來面對這段歷史?
洪明祥: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昨天已成為過去,歷史的回聲卻還在耳邊回蕩。今天,歷史的年輪雖然已經步入了新時期,但是,我們學校的發展決不能隔斷歷史的文脈。歷史割斷了,學校的文化就消失了。
我們學校在創辦最初,就承載著弘揚“尊師重教”“崇文重儒”的績溪傳統的教育使命。百年來,我們都是圍繞這樣的傳統,推廣現代文化,培養有用人才。我們地處皖東南山區,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這里的人們都堅信“學而優則仕”的觀點,從古到今,老百姓都將讀書看作是出人頭地的唯一出路。所以,這里尊師重教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源于這種傳統,我們的老師一直也非常敬業,并且善于把徽州的文化融入到教育中來。同時,還善于在教學中不斷引入國內最先進的教育理念。
比如,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現代文化傳播活動盛行。我們伏嶺村人1923年創辦了“同文小學”,是根據清政府創辦“同文館”翻譯西方文化,傳播現代科學而定名“同文”,寓意是“崇尚科學,學貫中西”。還有,20世紀30年代,我們這里還倡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理念對當時教育的影響很大。那時候學校里開商店,開店干什么?因為我們是徽商的發源地,所以我們就培養學生經商。那么學生到商店里去具體又干什么呢?去進貨、賣東西、打算盤、算賬……那時候,這商店運營的一個流程,都要讓學生去實習—下,并且這是學生小學畢業的基本條件。這樣就把學生的實踐活動、生活技能,以及地方的文化傳統有機地結合起來。
今天,在傳承這種歷史文脈的同時,我們需要更多的,是一種帶著時代烙印的開拓進取的精神。現在,我們把績溪,以及徽州區域文化資源引入學校,并且為其注入了新的教育元素。我們開發校本教材,開設徽劇班,引入經典誦讀,舉辦校園藝術節、讀書文化節,努力創設一個書香校園……
中國教師:開發校本課程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已經逐漸成為很多學校共同的追求。對此,績溪實小有何獨到之處?
洪明祥:我們校本課程的開發有三個標準:結合我們學校的特點,依托我們當地的文化資源,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
首先從我們學校特點來說,這是一所百年老校,在近十年的發展中,學校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先后獲得“安徽省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先進學校”“安徽省家教名校”“安徽省綠色學校”等榮譽。現在,我們走在課程改革的道路上,用綠色學校的理念來重新審視校園環境建設、學校德育、課堂教學改革等各項工作,我們對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有了全新的認識:我們應該利用本土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整合學校各項工作,構建一個和諧的校園生態系統。
而從我們地域文化資源來看,績溪縣是“全國歷史名城”“中國徽菜之鄉”“全國生態建設示范縣”,以徽墨、徽雕、徽劇、徽菜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遺產印證著這一徽文化核心區的文化底蘊。
最后,就學生身心發展來看,小學生正處在人生的起點處,我們的教育要為他們的生命成長、為他們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基。所以,我們要將學校建成學生“幸福成長”的樂園。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編寫了校本教材《生態績溪》《人文績溪》《和諧績溪》。《生態績溪》分為“生態家園篇”“生態自然篇”等五部分。我們從學生身邊的家鄉入手,通過對生我養我的績溪環境的介紹,使他們切實感到山青水秀、生態美麗的家園——績溪是“聯合國綠色產業示范區”和“國家生態示范區縣”,從而激發他們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的感情。而《人文績溪》主要是依托績溪——徽州文化故鄉的地理環境優勢,深度挖掘古老的徽州文化。另外,把徽州地域歷史中的一些大事記、重要的文化理念編纂成冊,就成為了我們的《和諧績溪》。這讓學生在了解家鄉文化的基礎上,對徽州深邃的文化進行深層次解讀,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品味。
我們把徽文化編寫成適合學生閱讀和學習的校本教材。通過教材讓學生了解地方文化,應該說,我們在課程改革之路上邁出了一大步。在開發校本教材的同時,我們還很重視徽文化的實踐活動。比如,我們通過校本教材,讓學生了解到中國四大古道之_的徽杭古道,了解到它獨特的自然、人文內涵和有關它的動人傳說。之后,我們就帶學生到徽杭古道去實地觀看,去寫生,去尋找失落的文明。很多學生行走在古道上,延續著先人的足跡,感受很多年前往返于這條古道上的徽商的辛酸,他們內心是很激動的。
還有,我們通過校本教材《生態績溪》讓學生了解績溪良好的人居環境。了解到這里水資源豐富,南流之水入新安江,北流之水入青戈江和水陽江,并且績溪只有流出的源水,沒有一條流入的溪河,所以這里的水是最新鮮最潔凈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讀到這充滿靈性的文字時,為家鄉感到驕傲。之后,我們帶領學生走進星羅密布的村舍,那沿著溪澗的山道、蔥郁的樹木,那掩映著櫛比而立的粉墻黛瓦,那清幽野逸的田園風光,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人與自然渾然天成的和諧之美。最后,我們讓學生通過調查采訪,了解績溪縣為進一步綠化美化環境,已經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要求他們寫一篇調查報告。還讓他們思考小學生為綠化美化家鄉需要做些什么。并讓他們與同學合作,寫一篇倡議書,帶動其他同學也參與到綠化、美化的實踐中去。
這種“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做中學”的教育方式,既是對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同時對學生來說也是受益終身的。因為這種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的深刻的文化、生活體驗,作為孩子們在人生關鍵時期形成的記憶,就像一幢高樓的基石,一粒種子萌發時的雨水和泥土,成為照亮一個人全面發展的光源。
中國教師:您將徽劇引進校園,開設徽劇班,又是基于怎樣的考慮?具體是怎么做的?
洪明祥:作為京劇的前身——徽劇,它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是集做、念、唱、打于一身的完美劇種,幾乎涵蓋了所有的藝術門類。徽劇,它是根植于我們自己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獨特藝術。一個民族,最怕有許多斷了根的人。于是,在教育部下發“將京劇引進課堂”這一文件很早之前,我就將徽劇引進了校園。
我把徽劇引進校園還有一個目的:把文化搬上課堂,把生活引入課堂。把家鄉的一些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名人軼事、民風民俗等地方文化都作為教學的內容,做到教育和文化有機結合。而只有當教育和文化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們培養的人不單是知識人,更重要的是文化人。有文化的人才是有修養、有品味、有檔次的人。
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開設了徽劇興趣班,指導學生認識徽劇,學習徽劇。并且,我們還專門到合肥市的徽劇團請一些老藝人和文化館的同志來教學生表演徽劇,研究家鄉文化資源,挖掘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形成今天我們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系列。現在,很多學生都會表演徽劇,參加全縣的各種文藝演出,我們的學生都會拿獎。
另外,徽劇班的開設還實現了學習徽劇和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內在統一。為什么呢?學生在了解徽劇、學習徽劇、表演徽劇的過程中,他們的生活就充實了,寫作文也就有了真情實感。所以,我們很多學生寫關于表演徽劇的感想,寫得非常好。
這樣,我們將徽劇引進校園,不僅使徽劇得到了傳承,而且還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讓學生在藝術欣賞和實踐中,逐漸走向審美人生和創意人生。
中國教師:的確,蘊含著豐富內涵的民族音樂、繪畫、人文地理、歷史等藝術學科的徽劇,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品味。績溪實小引進經典誦讀對學生又有怎樣的作用呢?
洪明祥:經典誦讀是我們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養成教育的突破口,也是我們在德育方面的一個特色。限于我們這山區小縣的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很多人都到經濟發達的地區去打工,留守學生就比較多。留守學生是繼單親家庭、小留學生后,正逐漸成為容易滋生社會和心理問題的新生一族。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心靈孤獨,留守學生的情感缺失等心理問題相對高發。那么,學校對他們的教育就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突出問題。
從“真正關愛每一個學生”的理念出發,我們要對這些孩子進行很好的教育。德育是無痕的,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一點點浸入孩子的心田。我們組織誦讀古詩詞,每天安排5到10分鐘讓學生誦讀,促使孩子在誦讀古詩詞的過程中回歸歷史,從幾千年的古典文化中“尋根”。—段時間下來,孩子們在感受中華文明的同時,還能得到文本中人文精華的濡染,實現學習語言與學習做人的雙重“可持續發展”。
中國教師:如今,績溪實小已經迎來了百年校慶。作為績溪實小新時期的掌門人,站在歷史的當口,您將如何設想學校的未來,引領學校朝更新更高的目標邁進?
洪明樣:金秋十月,我們迎來了學校的百年校慶。為了迎接這次盛典,我們師生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如改造校園、編寫校史,等等。在這個過程中發展了學校,也提升了學校。校慶只是一個形式,以校慶為契機凝聚人心、增強自信心、認真梳理百年來學校發展的教育傳統、提煉百年來學校發展的文化精神、促進學校在更高層面上得到更快發展,這才是校慶的根本目的。
站在歷史的當口,我—直在思考:今后,如何引領績溪實小成為一所創質量一流的示范名校、一所影響廣泛的窗口名校、一所社會公認的特色名校、一所和諧進取的生態名校,這是我的愿景。要實現這個愿景,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后記:九月下旬,當我們踏上績溪——這徽州文化發源地的那一刻,心中竟有一種莫名的感動。行走于此,感受到這里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浸潤著古老的徽州文化。幽幽古巷,巍巍門樓,展示著古徽文化的厚重,凝聚著徽州人民樸實、勤勞、尚美的品性。
在這充滿文化氣息的地方,我們見到了績溪實小的校長洪明祥。這位1968年出生的土生土長的績溪人,對績溪文化,對古徽州文化有著特殊的感情。在為期兩天的走訪中,很多時候,他都自然不自然地向我們講述起這里燦爛的徽州文化;古老的徽州文明早已融入他的生命,再也無法分開。說實話,我很為他這種執著精神所感動。應該說,他是一位有著高度文化自覺的人,更是一位睿智、富有遠見的教育人。他用一種穿越歷史、通達未來的審慎的智慧,將博大深邃的徽州文化引入教育,以此來培養有文化、有品位的現代人。相信,在他的引領下,績溪實小將會實現百年后的新跨越!
(責任編輯:劉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