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課、評課活動中,有些教師所授的課被評為一堂不合格的課,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往往是他們不會處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偶發事件,缺乏隨機應變的教學機智。這些教師當中尤其以青年教師居多,雖然他們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旺盛的激情,但是由于缺少課堂教學機智,也不會有成功的課堂教學。而現在各種培訓常常只注重教師專業知識和教法,忽視對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機智的系統培養。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不論教育者是怎樣地研究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現代心理學認為,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一個十分復雜的動態過程,受教師、學生、環境諸因素的影響,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在當前的教育現實中,學生的思維變化的不確定性、課程的生成性和開放性,以及學生對課程的多元化反應和個別差異等價值取向,使得課堂教學中不可控因素增多。尤其是探究性學習,更多地表現為針對某一個教學環節的一種或幾種教學預案,更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更強調順著學生的思維走,使課堂教學充滿著各種變化和突發事件。所以,教師不但要有敏銳捕捉教學過程中各種信息的能力,而且要能夠靈活果斷地采用恰當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因此,青年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機智方面的修養就顯得非常重要。而青年教師要自如地駕馭課堂這個復雜多變的動態系統,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就必須了解并具備若干課堂教學機智。
一、處理課堂偶發事件的機智
課堂常規教學情況之外的其他情況,被稱為課堂偶發情況。它的發生超出了教師課前的教學設想,無疑是對教師的一種嚴峻挑戰。然而,挑戰與機遇同在,偶發情況既可能不利于正常教學,也可能有利于正常教學。經過教師及時、巧妙、靈活地處理,課堂偶發事件常常能夠對教學起到烘托、補充、增效的作用。例如,一教師在教學《海燕》一課時,天氣突變,雷電風交加,學生的目光被吸引到了窗外。此時,教師如果無視這一變化,依然按部就班教學,效果肯定不好。現實中的這位教師靈機一動,大聲說:“快看,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了!”他順勢調整了教學程序,帶領學生大聲朗讀起課文來。這樣相機而作,渾然天成。又如教學《晏子使楚》,一教師在總結課文時問:“晏子三次智斗楚王,表現了晏子什么樣的品質?”一學生回答說:“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同學們大笑起來。這時,老師卻熱情地給予褒獎,并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到更高層次上展開思考,使學生在充實而熱烈的學習氣氛中感受到理智的滿足和情感的愉悅。這種臨場應變、調整感情的教學機智,同視學生為搗亂、動輒訓斥學生的做法相比,無疑是高明的。
處理這類偶發事件,要求教師一要做到冷靜沉著,不急不躁,善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先把偶發事件的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和最短時間內;二要充分認識和挖掘偶發事件中所包含的積極因素,善于引導,即使進行批評也不能埋沒了閃光點;三是要化阻力為動力,把偶發事件變成磨煉學生品質、激發學生情趣、教育多數學生的一次機會;四是要注意態度嚴肅而柔和,切忌濫發脾氣,作風粗暴。
二、處理自身失誤的機智
自身失誤從表現形式來看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四種。
1,板書失誤。課堂教學難免會出現錯寫、漏寫的板書失誤,嚴重的有課題和標題錯寫、漏寫的。
2,語言失誤。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學信息的主要載體,即使優秀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難以避免出現語言失誤。
3,操作失誤。這里的“操作”,泛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教學語言(包括板書語言)操作以外所有的行為活動,如實驗演示、教具使用、教學多媒體操作等。
4,行為裝扮失誤。如上講臺摔了一跤,衣服扣子扣錯位等。
每個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在教學中都可能出現程度不同的自身失誤,這就需要學習掌握處理自身失誤的機智。例如,有一高中的數學教師在講集合映射的內容時,發現從他一進教室,全班學生就對自己笑,還有學生交頭接耳地議論著什么,經尋視原來自己的衣服扣子扣錯位了。這位教師并不慌張,而是及時結合所學的內容,把五扣眼和五個扣子分別看成兩個集合,問它們之間有幾種對應關系,是否形成了映射。這樣既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學的知識點上來,又化解了自己的尷尬。
處理自身失誤,要求教師一要學會自我監督和及時觀察學生的反應,發現失誤時要實事求是,及時糾正,以避免小錯變大錯,一錯到底。二要反應敏捷,不要手忙腳亂,要善于動腦,選擇最巧妙的辦法糾正,善于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把失誤變為教育學生的機會。三要考慮成熟,慎重糾錯,避免一個問題造成兩次失誤,甚至為失誤辯護,那樣更是大錯特錯。四是在發現及時的情況下做到不動聲色,對有些失誤力爭在不轉移學生注意力的前提下及時糾正,如寫錯的擦掉重寫,讀錯的反過來讀準。
三、處理教學疑難的機智
在正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提問、組織討論時,會碰到一些難度很大的問題,甚至一時難以解決。加上現在的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有自己的主見,會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使課堂教學的難度加大。這樣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良好的知識修養,而且還要有靈活運用知識、機智處理問題和圓滿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以免因疑難問題的出現而干擾教學的正常進行。有一位教師在講解《木蘭詩》時,學生提出疑問,認為詩中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一句不可信,理由是木蘭的一雙小腳晚上洗腳時會露出來的。這位教師解釋說:“北朝的婦女不裹腳。”可學生又問:“那婦女是什么時候開始裹腳的呢?”這位教師一時被問住了。于是,他抱歉地說:“這個問題我也說不準,等課后查完資料再告訴你吧!”課后,他果真查了不少資料,終于弄清了我國古代婦女裹腳是從南唐李后主時開始的,后一節課上給學生作了圓滿的答復。
處理教學疑難,要求教師一要做到實事求是,不懂不能裝懂,更不能胡編亂造來欺騙學生;二是尋找最恰當的方式,用最短的時間把學生的思路的引向疑難問題的“結局”,盡快導入正常教學;三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不能壓制學生思維;四要及時兌現承諾。
四、處理惡作劇的機智
學生思想活躍,有些愛耍小聰明,甚至還會制造惡作劇。有些惡作劇容易使教師陷于窘境,騎虎難下,認真不得,躲避不能。尤其在課堂上要進行“查處”會耽誤上課時間,還可能傷害很多學生的感情:不予理睬又會損害教師的威信,甚至讓事態進一步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幽默一點,暫且讓自己擺脫窘境。例如,有一位帶眼鏡的班主任新到班級上晨會課時,就發現黑板上畫了一個帶眼鏡的頭像,旁邊還寫了三個美術字“四眼狗”。這位班主任開始怒火中燒,額上的青筋都暴了起來,真想來個“新官上任三把火”“殺雞給猴看”。可是,他終于慢慢地冷靜下來,控制住了即將爆發的情緒。他掃視全班學生后,轉身將黑板輕輕地擦干凈,然后面對同學,笑瞇瞇地風趣地說:“黑板上的人頭像畫得不錯,抓住了人物特點。畫畫的同學可能是為了向我和同學們顯示—下自己的繪畫才能,也可能是為了考驗一下我和同學們的鑒賞能力。但是,不應該采取損傷別人人格的做法,更不應該用罵人的語言作為人物肖像的題目。”這時,同學們的眼光—下子集中到了畫畫同學的身上。這位學生臉漲得通紅,慚愧地低下了頭。班主任趁熱打鐵說:“我想這位同學此時一定已經感覺到自己錯了,不過不要緊,你可將功補過,把畫畫才能用在班級板報上。這樣既可以發揮和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又能夠為班級服務,該有多好啊!”后來這位同學真的成了班上的一名稱職的宣傳委員,班級黑板報圖文并茂,全校有名,師生感情也非常融洽。這位教師面對損害自己的行為以幽默帶過,既顯示了教師的詼諧大度,又讓自己擺脫了窘困的境地;既讓制造惡作劇的學生感到慚愧,又為學生創設了自我教育的情境。
處理課堂惡作劇,要求教師一要按住怒火,切忌大發雷霆,不要因此而引起與大多數學生的情緒對立;二要有愛心,寬容大度,不斤斤計較,應從教育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三要機敏靈活,能根據實際情況迅速尋找最佳的問題處理方法,或以靜制動,或幽默詼諧,或因勢利導;四要盡快擺脫窘境,不要過分糾纏其中。
可見,教學機智并非可望而不可及,只要我們青年教師利用科學的方法,沿著有效的途徑,積累各種教學經驗,就不難處理好課堂上的各種偶發情況,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機智水準。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城關高中)
(責任編輯:劉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