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情景來自2008年7月6日中央電視臺2套“三星智力快車”西安站周競賽:
陜西某市高中學生電話求助地理老師問題:“老師,請問:乾陵的墓主人是誰?”
老師:“我歷史不行,不知道!”
主持人一再強調這是一道地理知識題。
老師:“這不是地理題,是歷史題。對不起,我不知道。”
學生只好自己回答:“乾陵主人是唐高宗和武則天。”
學生回答正確,皆大歡喜。
原來是學生不敢肯定,想得到老師的幫助。
智力競賽是智者的游戲。作為旁觀者,本來并沒有較真的必要,但在筆者看來,因為競賽參加者是學生,又牽扯到教師,并且針對新課程改革,由此折射出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這位老師回答很干脆,承認自己不知道,沒有隨意給個答案,是值得肯定的。教師為人師表,求“真”是沒得說的。教師也是人,個別時候、個別問題不知道也是正常的。過去提倡教師“一專多能”,這對小學教師而言可能容易些,畢竟小學階段要求學生掌握知識的難度和廣度有限,能力水平要求不太高,下些功夫還不是很難做到。但是這對中學尤其是高中階段的教師來說,的確比較難。
“乾陵的墓主人是誰?”是歷史題,還是地理題?抑或兩者交叉,無法厘清?這位老師不知道的理由讓人覺得:“這是歷史題,我是教地理的,回答不上歷史題,無傷大雅。”
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相比,普通高中的課程設置應更強調分化。但不論哪個學段,課程統整都是課程設計必須切實予以考慮的問題。我國普通高中歷來以分科課程為主,課程分化較細,各學科為滿足升學的需要又片面強調各自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致使整個高中課程缺乏學科間必要的溝通與滲透。這種缺乏必要統整的課程給教育實踐帶來的后果2--,是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合理,所學內容不能相互聯系,無法形成一個整體,難以解決實際問題。本次課改為了課程的統整,不但在科目(傳統的分科)Z-Vgr層次(在單元之上)設置“模塊”,而且在科目之上又設置“學習領域”。既有科目內的整合,又有科目之間的整合,反對一味地“為考試而教,為考試而學”。高考改革也在不斷探索,當前高考除考語、數、外三科外,一般分考文科綜合(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理科綜合(物理、化學、生物)。面對綜合考試的教學,目前教師是如何處理“學習領域”與“科目”的關系的?好像大多只能我教我的,你教你的。教師平時教學只關注分科,學生平時學習也當然只能分科進行。學生的學與考不統一,考時只能靠自己去“綜合”。我們并不是也不能要求“教師的教導”代替“學生的自學”,更不能否認課改強調的“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因為教師不是灌輸者,而是引領者。但是實際問題是,學生綜合能力從何而來?教師正確引導和必要幫助是可以缺少的嗎?
短時間內讓所有分科教師成為全能的綜合科教師是不現實的,但教師要有“綜合”意識,不能再因學科不同而涇渭分明。新課改背景下,井水也需“泛”河水了!其中“泛”可以看作涉獵、瀏覽、粗知等義。教師認真學習和領會新課改精神,不斷提高本學科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水平,同時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了解相關學科的知識,這已經是非常必要的。每個教師成為“百事通”,肯定是癡人說夢。但對同一學習領域的常識,少犯、不犯低級錯誤的要求,不至于是過分的為難的要求吧。我們不是在追求“與學生一起成長”嗎?
課改還有選擇性原則,設置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高中分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允許、鼓勵編用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作為選修課程。再回到前面的案例,陜西是旅游大省,尤以人文遺跡著稱,“秦皇、漢武、唐宗”等都曾經以陜西為中心統治天下,出現過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作為陜西高中地理教師而不知乾陵墓主人是誰,也許只是因為現行統編教材未編入相關內容。在此,我無意笑話該教師,更無攻擊之意。普通高中課程結構中,唯有地理科目的“學習領域”特殊,夾在“人文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個領域之間。為“不知道”找個堂而皇之的理由,情有可原,但從教育擔負的責任而言,這就不僅僅是某個教師知識面的客觀問題了。
(作者單位: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朱 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