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管理中,課堂教學和備課永遠是兩個管理重點。但是,多年以來,其中似乎總是那么幾個單調的、缺乏新意的措施,難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筆者作為學校的中層管理人員,近年來不斷思考著如何尋找一些新的途徑和方法,以實現一些課堂教學和備課管理上的突破。幾次教育教學中偶然受到的啟發,讓筆者形成了以下具體做法。
一、課堂教學“照鏡子”活動
2006年7月,我到湖北省十堰市參加了全國中語會的課堂教學觀摩比賽,最終獲得了一等獎。無論是對于自己的教學設計還是課堂教學的發揮,我都感到頗為得意。過了一段時間,我收到了當時訂制的自己課堂教學實錄的光盤,急切地打開一看,沒想到所見所聞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真的不敢相信,錄像中的我外形上明顯彎腰駝背;教態不佳;語言上“山東普通話”色彩濃重……我幾乎不敢再看下去。
這件事給我留下的印象極為深刻,我也由此想到了自己作為學校的教導主任在組織聽課、評課中遇到的問題:每個學期,教導處都要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觀摩活動,但在評課上幾乎沒有什么變化,都是我和其他幾個中層干部在指指點點,授課教師也沒有多少收獲和提高。我想,是否應當也讓每位教師都能看到自己的課堂實錄?這樣可以給教師們帶來真正的震撼。當他們直接觀察到自己的不足的時候,彌補和改正不足就會非常主動,課堂教學水平的明顯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這樣的設想終于在2007~2006學年全面展開了,我們還給這項活動取了個形象的名字:課堂教學“照鏡子”活動。
所謂的“照鏡子”,就是指把每位教師提供的課堂教學錄制下來并刻成光盤供教師自己觀看,然后授課教師利用“課堂觀察診斷技術”就其中的課前準備、課中表現、課后反饋等方方面面的情況進行總結和反思,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方法、手段、效果進行反思。每位教師通過對自己課堂教學的優點和不足進行深入分析,從而進一步制訂出揚長避短的措施來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
在2007~2008學年,全校一百多位任課教師逐一上公開課,教導處和教科室從中協調進行全程錄制。當各位教師面對自己的課堂實錄時,真是感慨萬千:
“看了自己的錄像課,幾乎不相信那節課是自己上的”。
“看看錄像中自己板著臉的樣子,怪不得學生難以調動,怪不得師生的關系不夠和諧呢!”
“真的要下功夫練練粉筆字了,錄像中黑板上的書寫得簡直就是小學水平。”
“聽聽這語音,山東方言口音竟然如此濃重。”
“曾經是讓我有點底氣的課,現在自己直接觀看起來卻總覺得越來越不對勁。尤其是和上級要求的教學流程相比照,兩者體現出的教學理念仿佛不在一個層次上。學科流程凸顯的是學生的獨特感悟,學生是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教師是相機引導,是平等的首席。而自己的課堂仍是在給學生‘挖坑’‘設套’,只是巧妙了一點,連貫了一些。從這個角度而言,還要應很好地調整。”
現在看來,課堂教學“照鏡子”活動的最大好處就是讓每位教師直接看到了自己的課堂教學,讓教師和自己的課堂“面對面”,讓教師能夠自我剖析,對個人的課堂教學有個清醒的認識。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當別人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指指點點時,我們有時會不服氣,即便是虛心接受了建議,改正的力度也不夠;但如果是自己發現了問題,往往能得到快速堅決的糾正。
通過“照鏡子”的反思活動,教師們肯定了自己的長處和強項,找出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改進措施,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自身素質,我校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有了整體的提高。
二、改進備課模式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看到很多學生手中都有一種雙色學案,即學案內容由兩種顏色的字體組成的,分別表示出問題與答案、重點與非重點等,學生在使用時反映效果良好。看到這樣清晰明了的顏色顯示,這樣層次分明的編排,我就聯想到了我們教師的備課,是不是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和方法來呈現呢?于是我們創造了“雙色備課”模式:把體現知識內容的部分用藍色筆書寫,把最能體現教法、學法和新課改理念的文字、步驟等用紅色筆書寫。這一簡單的創造,使得原來備課中普遍被弱化的教法、學法等內容得到了凸顯和加強。教師在備課時更用心于考慮如何去教、如何引導學生去學,而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羅列課堂知識內容。
在運用“雙色備課”模式的基礎上,我們又嘗試實施“三次備課”模式。在一次外出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有的教師在備課方面有獨到之處:能夠在第一個班授課結束后再次補充調整自己的備課,形成了“二次備課”模式。的確,傳統備課一次成型,對于實際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突發事件缺乏必要的應急準備,對于在課堂教學中適時調整突破重難點的方法缺乏明確的體現,面對不同班級不能靈活地展開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針對這些情況,結合我校實際,我提出了“三次備課”的策略,并且首先在歷史學科組試行。
所謂“一次備課”就是指我們的傳統備課。而所謂的“二次備課”,是指當這一課時的內容在一個班級上完之后,對一次備課進行補充和完善。如原先預想突破重、難點的方法不盡如人意,再尋找更好的方法及時修改、補充;又如課堂教學中突發事先沒有預想到的事件,予以補充必要的應對措施;再如一次備課中對學生與本課相關的知識、能力基礎的把握不準確,需要再補充相關內容等。所有這些內容都用一個個小卡片記錄下來粘貼到備課的相應位置,再上課的時候就可以更好地發揮與施教。我校推出的“三次備課”,是指同一單元內容的課程在任課班級全都上完之后,教師再對備課進行總結和反思。畢竟每個班級有自己的特點,出現的情況不可能完全相同,在講課的過程中不可能用一種教學方法,對某個細節問題教師一定會有自己的心得,對此再進行反思和總結,就形成了第三次備課。
通過一學期的實踐證明,這種備課模式是對傳統備課的有益改進,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符合新課改的要求。盡管表面看來是繁瑣了一些,但正是這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磨才使得教師們能在教學上獲得質的飛躍,使得教師們的教學素養越來越豐厚。
(作者單位:山東省肥城市龍山中學)
(責任編輯:劉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