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主渠道。但在日常工作中,一些教師由于對新課程理念缺乏全面而正確的理解,為應對以學生書面考試為手段的教學質量評價,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課堂教學的人本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總認為只要給學生多“灌”一點,就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于是,一些教師把加班加點、機械重復作業當成提高教學質量的“法寶”。這樣的教學把學生當成了學習的容器,不僅教師教得很辛苦,而且學生學得也很痛苦,造成課堂教學單位時間效率低下。有的教師為了應付檢查,備課時不顧學生的實際水平,照搬照抄現成的教案,人云亦云,造成教與學的嚴重脫節。在課程整合中,有的教師不能準確把握學科的本質特征,一味地追求“新”而忽視了“雙基”的鞏固,用“滿堂看”代替“滿堂灌”,把原本的“課件輔助教師”變成了“教師輔助課件”,造成一種只是中看卻不中用的“人灌加機灌”的新型無效課堂教學。筆者認為,為改變上述狀況,教師在構建有效課堂的實踐中,要在“全”字上下功夫。
一、全體兼顧
面向全體學生是我們一貫的指導思想,它包含三層意思。其一,就教師而言,在備課時要兼顧到課堂上的每一個學生。其二,就教學而言,要兼顧到每個學生的成長,課堂教學要努力實現“六大關注”,即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關注學生的心理世界,創設對學生有挑戰性的問題或問題情景;關注學生獨有的文化,增加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多維有效的互動;關注學生的生活狀態,打破單一的集體教學的組織形式。當然,這“六大關注”應體現在教師的教學理念中,體現在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其三,在課堂上師生共同參與,以積極的態度營造民主、平等、活躍的課堂氛圍,達到教學相長之目的。
二、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強調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這其中包括“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面發展的教育”兩個方面。就人的全面發展而言,就是人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發展。那么,是不是每堂課都要讓每個學生在每個方面都充分地、均衡地發展呢?這顯然是不現實的。真正全面發展的教育,所關注的是學生在所有不同方面的一種有差異的和諧。因為個性組成部分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相互滲透和聯系著的。全面發展的實質,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地了解學生,平等對待學生,不僅要尊重優秀學生,更要尊重后進生,因材施教,讓學生的個性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大家知道,課堂上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書育人”,“教書”即引領學生建構認知,發展智慧;“育人”即牽引學生在品德、身心、審美等非智力方面發展。這兩者相互滲透,互相依賴,共同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全能開發
“流水線”生產模式的課堂教學是泯滅人性、無視個性、摧殘學生心智的教學,質量必然低下。有效的教學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全能開發。就教學內容而言,新課程提倡學科間的有效整合。當前有很多經過整合的課堂教學,已經無法嚴格地區分到底是哪門學科的課。如作文教學,過去作文教學是教師范文指導,學生“起草”“修改”“謄抄”,繁雜的過程使學生厭倦作文,以致造成學生“怕作文”。而電腦作文的出現,不僅方便、快捷,取而代之的是“搜索”“撰寫”“刪除”“粘貼”,直至滿意為止,既凸現了學生作文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又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在執教《我愛家鄉的……》習作訓練課時,筆者以“爛柯山”為范文。考慮到雖然爛柯山是我們衢州的風景名勝,但不一定每一個學生都去游覽過。于是,我首先組織學生打開瀏覽器,搜索出與“爛柯山”有關的資訊信息,然后和學生一起欣賞“爛柯山”旅游風光片,邊看邊議論,學生產生了真實感情。利用網絡資源不僅激發了學生作文的興趣,還填補了學生們對“王質伐樵”“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等歷史知識的空白。整個課堂不僅有作文的特色,還有信息技術、歷史課和地理課的特征。
四、全面評價
就一堂課而言,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和信息是我們無法用40分鐘來衡量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因人、因時、因事而異,要從多個角度來評價、觀察和接納每個學生,注重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發展學生的潛能。教師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從過去一味追求“標準答案”轉變為“一題多解”。當出現“多種答案”“多種聲音”后,教師絕不能以“是與非”或“優與劣”裁決了事,而是要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比較,作出自己的判斷。例如,筆者曾聽一位老師上《我是你的兒子》一課,教師提問學生:“在焦裕祿身上體現了什么精神?”學生紛紛回答:“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可這時卻有學生舉手反問:“老師,我覺得焦裕祿不該有病不看帶病工作,你不是經常教育我們要珍惜生命嗎?他如果早點把病看好,就能多活幾年,多為人民做好事。”其實,這位學生的話不無道理,可這位教師根本沒當回事,還不悅地說:“沒想好請別舉手!快坐下!”當時其他同學的眼睛不約而同地都投向這位同學,使得這位同學頃刻間面紅耳赤,低下了頭。接下去課堂氣氛開始變得沉悶,舉手發言的人越來越少。試想,假如教師先給予充分肯定,再請同學們一起討論焦裕祿來蘭考的時代背景和當時的處境,通過討論、交流、評價等方式,引導學生明白焦裕祿就像戰場上的指揮員,在危急關頭不能因傷而退下火線的道理,從而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學中,雖然同一教材,但是由于學生個性、知識面、生活經驗等方面的差異,出現不同的見解都是常有的事。教師面對課堂上的突發情況,要巧用評價引導學生、鼓勵學生,而不能潑冷水。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以積極的心態走進教材,才能進發出創造性的火花,獲得更多更美好的創新靈感,才能準確地領悟作者的寫作目的,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智慧與潛能。
五、全面反思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課前目標預設、組織生成和講課質量。在日常教學中,眾多課堂上發生的教學效率低下問題,大多不是由于學生所引起,而恰恰是由于教師的“教學理念僵化”“教學行為單一”等諸多因素而造成。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養成全面反思的好習慣。這里所說的“反思”,并不是單純的教學結果總結,它是伴隨整個教學過程的監視、分析和解決問題而進行的活動。教學反思大致可概括為三個層面。一是教學前的反思。教師在課前對于一堂課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心中必須一清二楚。二是教學中的反思。教師面對課堂上突然出現的問題,思考如何應對,從而使得事先預設的課程能如期完成。三是教學后的反思。在一堂課或一個階段的課完成后,對自己已經上過的課的情況進行回顧和評價。如思考本節課已經預設的目標是否達成,如何改善原先的教法,如何進行下一次教學的準備,等等。教師要通過持之以恒的反思積累,積極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
綜上所述,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該牢固樹立為學生的發展而教的觀點,不能單純為知識而教,為考試而教,更不能以偏概全;而要因材施教,積極思考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途徑與方法,讓課堂教學更加和諧有效。只有在“全”字上下功夫,才不會把課上成“糊涂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新星學校)
(責任編輯:魯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