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多元文化共存的時代,人們的審美活動有了新的變化,也遇到了新的問題。美育必須應時代的要求進行改革,著力培養人的文化辨識力與自我教育能力,同時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
一
回顧美育的歷程可以看到,它的具體形態是隨審美文化的形態發展而變化的。如原始審美文化下產生的是生存美育,古代審美文化下實施的是教化美育,現代審美文化導引下的是啟蒙美育。美育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需要,也體現著人在歷史發展中的要求,因此美育應該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
美育要在多元文化時代發揮作用,實現自身的發展,首先必須重新反思它的使命,即美育的目的性問題。生存美育為的是表達生存愿望,增強人的生存能力,甚至直接服務于生存需要;教化美育則是為了更有效地規范個體,建立社會秩序,維護政治統治;啟蒙美育則是為了“照亮”人的頭腦,使人變得有知識、有教養、有理性。這幾種目的雖然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將受教者完全置于被動地位,人的主體性被遮蔽。美育多數時候是服務于其它目的,或為教化、或為啟蒙、或為智育、或為德育,因此—直處于從屬性地位。直到近代,席勒正式提出美育的概念,才首次在思想上使美育獲得了獨立的地位。同時,他主張美育的目的是幫助人實現個性的解放,“通過自由去給予自由”。這一思想的重大意義在于,他所說的美育終于將人的主體地位突顯出來,美育的目的終于超越了社會歷史的局限、階級統治的局限,把促進人的健康發展與人格的完善作為美育的宗旨,揭示了美育的終極意義,這其實也應該是廣義的教育的最終目的。當代學界提出的解放美育其實也是更明確地重申了這一目的。解放美育現在已被教育界所認同,但要真正實現它,必須首先教會人把握自由。在多元文化時代,思想更加開放,信息流動更加通暢,人們有了更好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也有了更多的審美自由。美育該如何引導人們恰當地把握這一自由呢?
人在面對自由時通常都會有兩種傾向:一是生物的本能。它表現為追求感性的、物質的、個體的需求;另一種是超越的本能。它表現為人渴望改變,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前一種傾向在人身上有著天然的基礎_人首先是生命,它有著生命與生俱來的沖動。生物的本能很容易被激發出來。在多元文化時代,文化的這種本能性表現得很突出,如感性過度、突出欲望、強調物質享受,追求個人利益。一言以蔽之,即崇尚小我。但由于它是非理性的,其負面作用很明顯,往往會給社會帶來破壞性后果,直接影響社會的和諧。而超越的本能是人在社會發展與進化中產生的,需要一定的認識基礎與社會條件,因此也較容易被遮蔽。而事實上,這種本能才使人實現更高水平的自由并將人引導到健康發展的正確方向。
二
美本身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與統一,美育對于幫助人們克服生物本能的局限有著天然的優勢,可以成為一劑治療現代文明病的良藥。因為美育倡導的是蘊含真、善的審美,這種審美活動能夠凈化心靈、陶冶品性,升華人的感情,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從物的世界的束縛中擺脫出來,精神從而獲得解放,贏得更大的自由。其實質就是弱化小我,強化大我,使人更多地存在于大我之中,從大我的價值實現中獲得更高的幸福與快樂。對于人類來說,追求大我的人越多,世界越和諧,人類的社會生活越健康,個人的發展也將越充分,人類將更好地實現整體的幸福。小我的實現只能給人帶來短暫的心理或生理的滿足,它的實現往往是排他的,是狹隘的一己之利。因此,小我中的人與他人、與世界存在著不可避免的重重矛盾,它的發展一旦過度,帶來的不是和諧而是沖突。大我感受的則是整個世界。對大我來說,能不能改變世界、創造世界,能不能以細膩、敏銳的心靈去體會世界的豐富與奇妙,體會到怎樣的世界是最重要的。大我有的是雄心與揮灑不盡的才能,它能在自我創造中享受無上的快樂,在純潔之心的世界映照中感受美的顫栗與心靈的安寧。因此,對于生活在資源有限的世界及社會群體中的人類來說,只有合理節制物質欲望,追求精神幸福,才是永久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只有沿著這個方向,人類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運,才不會陷入因物欲膨脹、追逐名利,導致越發展矛盾越多,發展問題越大,乃至危機重重的怪圈中。在多元文化時代,美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幫助人們轉變金錢至上、物質享受至上、追逐名利的庸俗人生觀,建立健康的、崇尚純潔的、快樂的和諧人生觀,也可稱之為審美的世界觀。
—方面,美育有利于人們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保持自覺與清醒;另一方面,多元文化也有利于美育的進一步發展。多元文化可以為美育提供豐富的教育內容與審美資料,而美育可在其中發掘更多的功能與意義,使人們合理地利用多元文化促進自身的自由發展與人格完善。
三
美育在多元文化時代為完成其特殊使命,應著重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培養人們開放、包容的審美觀。要破除以往只用經典來教育的方式,大膽引進多元文化中的各種審美材料,同時又要審慎對待這些材料。了解是辨別與理解的基礎。雖說經典的作用勿庸置疑,但當人們受到新的審美方式、審美對象影響時,經典的教育就顯得遠遠不夠,人們需要學會自主判斷。傳統方式的美育有時還會限制、束縛人們去接受新事物,或者在誘人的感覺下盲目接受。因此在美育中引入不同文化的審美材料,特別是新時代的材料十分必要,這有助于人們保持審美接受的開放心態。在此基礎上又要堅持一定的原則,不簡單判斷事物。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下美育更要引導人們去主動認識不同的審美對象,減少人們在審美活動中的盲目性。這也是下一步美育應該重視的問題,即培養人的文化辨識力。
在多元文化時代,各種文化中的審美材料的關注點是各不相同的。如大眾文化過于煽動、鼓吹人的自然欲望及庸常需要;宗教文化則過于否定人的欲望,提倡禁欲、修行,以此追求來世幸福:主流文化倡導主流意識形態,關注點較多地集中在公共生活上;精英文化關心人的深度存在、終極價值,卻疏于關心人的日常需要;西方文化有崇尚理性的傳統;東方文化則有強調人倫的傳統。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對人性價值的關注重點,但又有其價值系統的片面性,甚至偏執性。美育在闡釋作品時可通過價值分析培養人們的文化辨識力,幫助人們全面、合理地認識人性,確定各種價值在人格中的位置,通過審美的合理選擇確立高尚的審美理想,形成健康的審美趣味,從而造就健全、和諧的人格。要實現這一目的,—方面要切實加強對各類文化的深入研究,尤其研究不同文化中的價值傾向,研究其價值觀的合理性與局限性、適用范圍等。這可以為在美育中進行多元文化教育奠定較好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要注意改進教育方法,促進人的多向思維能力,培養其理性的判斷力與自覺的選擇力。
再次,美育要著力培養受教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多元文化并存是我們面臨的一個趨勢。在這樣的形勢下,文化通過比較、借鑒、競爭。將發展得更快速,情況更復雜、多變,審美元素也將更加令人眼花繚亂,唯有形成自我教育能力,人們才能保證自己在審美的世界里一生都不迷失、不迷誤,始終保持人格的健康。美育要讓受教者熟悉審美對象的表現手法,了解一定的藝術創作與欣賞規律,以及一些基本的美學常識,在這個基礎上要讓他們學會分析自身在審美活動中的感受、審美對象中包含的觀念,審美對象對自己精神及情感上的影響等。這樣,審美者才能對自己的審美活動保持清醒的自覺,在審美中有意識地接受利于身心健康、對精神有積極作用的影響,對那些過于偏狹、極端或片面的,甚至違背人類基本價值觀的審美對象保持審慎的態度,防止受其不良影響。人們面對多樣、多變的審美對象,既能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也懂得有原則的自主選擇。
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為人的自由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但文化的雜呈也使人們面臨選擇的挑戰。作為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目的的美育,有理由,也有可能幫助人們在復雜的文化環境里理性地選擇自己的精神之路。新型美育啟示人們,要學會價值分析,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形成高尚而超前的審美理想,自覺地使審美活動引導自己邁向靈動多彩又澄明深遠的精神之境,在人性自由發展的道路上永不迷航。
(作者單位:江西省藍天學院)
(責任編輯:劉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