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的誘因
1.教師自身的因素
自身缺乏安全意識,同時也缺乏對學生的安全教育;不熟悉授課教材,課堂教學時教材的選擇與搭配不合理;對所任課班級學生身體素質和個別學生身體狀況不了解;教學方法采用不當或示范動作不規范;教學中安排學生的運動負荷不合理;課堂教學組織不合理,學生做練習時,教師的保護辦法和采取的措施不得力。
2.學生自身的因素
學生對傷害事故嚴重性認識不足,自我保護意識淡薄;上課時穿皮鞋、涼鞋以及佩戴(帶)胸針、小刀之類的危險品;課堂練習前不認真做準備活動;課堂練習時不聽從教師的指揮,相互打鬧;做練習時自我保護能力差;自身存在某種不適于體育鍛煉的疾病,不告訴體育老師,隱瞞疾病。
3.場地設施、器材方面的因素
學校的體育運動設施與器材是影響體育運動安全的重要因素。比如:電器設施的安全性不足;缺乏安全的出入通道;體育建筑設施未能依據體育活動的專業需要而規劃設置;運動設施、器具管理不當、維護缺失等。
二、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的預防
為保證學生的安全,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注意防止事故發生,在管理和組織上要遵守以下“七要”:
1.健康狀況要了解
有的家長往往由于某種原因,隱瞞了孩子的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導致學生不知道,教師不知情。為了消除特定疾病的安全隱患,每學期初教師要通過各種渠道與學生家長溝通,了解每位學生的健康狀況、身體素質,對于個別有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的學生的特殊情況,給予適當照顧,并切合實際和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和運動量等,并定期進行醫務檢查以及時掌握情況。上課時如發現學生存在不適于劇烈運動的特異體質,應當及時向學校、家長反映,以防止傷害事故的發生。
2.場地設備要安全
因設施出現的傷害事故,在體育課中的傷害事故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體育教師應定期檢查校內所有的器材和設施,注意體育設施是否完善,場地、設施、器械是否符合國家或有關部門的安全標準,有無安全隱患。發現問題立即停止使用,并向有關部門報告,以求及時改善。在上課前教師應提前到達教學場地,檢查場地是否平整、器材是否牢固以及場地選擇、器材布置是否合理,發現隱患及時排除。
3.上課著裝要嚴檢
體育課大多是全身性活動,運動量大,還要運用很多體育器械如跳箱、單雙杠、鉛球等。所以,要求學生課前穿戴一定要自行檢查。如:衣服上不要別胸針、校章、證章等;頭上不要戴各種發卡;手腕、手指、耳垂、腳腕上不要戴各種金屬或玻璃、塑料的裝飾物;衣、褲的兜內不要裝小刀、鉤針等鋒利的物品;必須穿運動鞋等。體育課前,教師還應對學生上課的裝束、攜帶物品等做必要的要求和提醒。如發現攜帶禁止的物品,要暫時收繳,并及時交給有關部門或學生家長。
4.準備活動要充分
體育教師在每次備課中要認真設計適合課堂教學內容的準備活動,以減低運動傷害發生的機會,并且在準備活動中隨時集中學生參加練習的注意力,嚴格要求學生按照教師的規定和要求進行練習。
5.教學常規要重視
體育教學常規是我國基礎教育幾十年來的寶貴財富,是經過長期教學實踐驗證的,是體育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教學要求。如果淡化體育課的教學常規,忽視常規要求,往往導致學生自由散漫,無組織無紀律,甚至場面失控。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有相當一部分是課堂組織松散,學生之間相互開玩笑或不按要求練習造成的。體育教師必須針對體育教學的特點和需要,規范和控制教學行為,建立良好的教學秩序,強化學生的課堂組織紀律性,以保證教學順利進行。
6.組織練習要合理
為杜絕傷害事故的發生,教師要根據運動場地的大小合理安排活動的人數。要遵循各項運動練習的安全常規合理安排運動項目。同時要根據各項運動的不同特點,向學生交代清楚各項目練習時的要求或規則:如進行跑的練習,要向學生講清跑的路線;進行跳高、跳遠的練習,向學生講清第一人離開沙坑后第二人才開始助跑;進行投擲練習,一般情況不要相對投擲或對著陽光,要明確器械擲出后,取回器材的方法,不許在投擲場地穿行等;進行游戲練習時分組要合理,方法和規則一定要講清楚;進行練習、比賽或課堂活動時,要照顧到那些已很疲勞的學生,要讓他們休息。
7.課堂動態要關注
體育課上課模式每位教師皆不相同,但教師對整個課堂的掌控應是相同的,每位學生上課時的動作行為均有可能發生傷害事故,除了活動前的講解、教育外,在活動中教師對整堂課情況的掌控更重要。有研究表明,離開了教師的監管,學生最容易發生一些意外事故,因為教師能夠起到維持秩序、消除危險、正確處理緊急問題的作用。因此,在上課過程中,尤其是在分組訓練時,教師不宜給自己未親自輔導的小組安排一些具有危險性的活動,如投擲鉛球等。同時教師在輔導某一小組的同時,應留心其他小組的情況,發現學生有危險舉動時,應及時制止。教師更不應脫崗,不應讓學生在失去教師監管的情況下運動。
三、體育教學中學生傷害事故發生時的處理
體育課上發生傷害事故后,教師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智處事,認真分析,區別對待,及時救治,以免因救治不及時而導致不良后果加重。
1.進行適當的急救和處理
運動傷害發生的種類大多為挫傷、拉傷、扭傷、脫位、骨折及身體不適所產生的休克、暈倒、中暑、熱衰竭、腹痛等,在學生發生傷害時,體育教師應先觀察、了解學生受傷狀況,若其意識清楚,則可以通過詢問方式了解其傷害情形并做適當的處理,根據不同的傷害施與不同的急救。教師要根據學生受傷的輕重來判斷是否可直接處理或需送至學校醫務室處理,甚至送醫院急救。
2.安置好其他學生的活動
體育課中傷害發生時,體育教師應立即處理,但不能因為處理受傷學生而忽略其他學生的安全。輕微的擦傷,只需安排一個同學陪同到學校醫務室請校醫幫忙擦藥,不影響其他學生繼續活動。而重大傷害時,可能就需暫停課堂活動或由其他教師代為上課,并進一步處理相關事宜,發生運動傷害事件時,教師仍應冷靜處理,將其他學生安置好,才不致引發更多問題。
3.啟動校園傷害事故處理應急預案
當發生重大運動傷害時,如休克,則需請求校內體育組長、校醫的協助,實施心肺復蘇術,同時緊急上報學校相關人員,立即啟動校園傷害事故處理應急預案,緊急協助送醫院急救。通知教務處協助處理課務問題,并且立即通知家長,并告知學校處理情況。
參考文獻:
1.吳小五.校園運動傷害事故的預防[J].體育教學,2005年6期.
2.尹兆鳳.影響學校體育場地、器材安全的基本因素.中國學校
體育[J].2006年1期.
3.寧波市江東區中小學校園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