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打開中央電視臺教育頻道,總喜歡看重播的《陽光伙伴》節目。28個孩子手挽手肩并肩,向著終點奮力奔跑的壯觀場面,28人震耳欲聾的齊聲吶喊,以及孩子們勝利的歡呼和失敗后的哭泣,無不呈現出了強大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歡呼與哭泣,笑容與淚水,其實折射出的是對成功與失敗的兩種不同心境。比賽的結局看起來是殘酷的,因為勝利者只有一個,然而體育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它的結果,卻在于它的對抗和競爭的過程中。所以,在體育游戲、比賽中,如何讓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好比賽中的成功與失敗,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大家深思的問題。
[場景一]游戲內容:迎面接力跑
1.教學過程
1)教師強調游戲比賽的安全、紀律;2)分組組織第一次比賽;3)教師簡短評價;4)繼續第二、第三次比賽;5)教師評價,指出游戲過程中個別同學“較真”的不良現象。
2.教學現象
1)一聽到“迎面接力跑”,學生個個摩拳擦掌,全體同學情緒激昂,躍躍欲試;2)游戲中,雙方隊員都有掉棒現象發生,個別特殊體型的學生跑速較慢。有1/3的學生跑完后排在隊伍后面顧自玩耍;3)比賽結果2:1,甲隊勝利。隨著哨聲而響起的是耶(勝利者的歡呼聲)和哎(嘆息聲);4)賽場外隨即響起爭吵聲:“都是她!都怪她!”“棒都不會接,別跑了!”(某同學連續兩次掉棒)“都怪你!跑得這么慢!”(話是沖著“小胖墩”說的);弱勢學生成為眾矢之的,臉上寫滿了委屈與無奈,某同學甚至留下了傷心的淚水;5)下課了,依然有同學嘟噥著嘴說著什么……
3.現象分析
1)爭強好勝是孩子的天性。二年級的孩子因為年齡尚小,對于競爭性的游戲往往更多關注的是比賽的結果。為了滿足自己對勝利的渴望,有時不惜犧牲規則的要求與同伴的友誼;
2)教師對課堂的調控不足。其實每次有類似的接力性比賽游戲,都會有類似的相互“攻擊”和“哭泣”現象發生。雖然教師在游戲結束后動用教師的權威熄滅了學生口舌之間的“戰火”,然而受傷的心靈也許一時還抹不去心中的陰影與不平。
[場景二]改變設計方案后的《迎面接力跑》
1.教學過程
1)教師語言激情導入:為迎接北京2008奧運會,我們班要舉行一次小小的火炬接力賽跑。2)創設問題的情境:奧運會的精神是什么?取勝的秘訣是什么?同伴失誤的時候我們該怎么辦?3)設置本次比賽的不同獎項:優勝獎、最佳合作獎、進步獎、參與獎;4)組織第一次比賽,學生小組自評優勢與不足;自編鼓勁口號;5)組織第二、第三次比賽;6)師生共同評價,頒獎。
2.教學現象
1)學生情緒激昂,都想成為火炬手,迎接奧運會的到來;
2)學生自己解決了問題的情境:
同學A:“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我們要團結一致!”
同學B:“我們每個人都要盡力而為!”(平常上課我常說的一句話)
同學C:“跑得慢的小朋友,只要盡力就行了!”(解除了自己的后顧之憂)
同學D:“我們會給失誤的同學加油鼓勁的!” ……
3)第一次比賽結果,甲隊勝利。歡呼雀躍聲隨著哨聲高高響起。失敗的隊員臉上有失望的表情,然而稍作沉寂后,就響起孩子們唧唧喳喳的討論聲。他們重新進行“排兵步陣”,十幾個小腦袋煞有介事地湊在一起,有板有眼地指指點點,最后圍成圈疊掌給自己加油鼓勁!
4)第二次比賽在孩子們此起彼伏的加油聲中,以乙隊的勝利結束;
5)第三次比賽,兩組居然跑了個平手。每張小臉上都寫滿了成功的喜悅。
6)隆重的“頒獎儀式”上,孩子們的聲音:
“真有意思!”
“第一次我們輸了,不過我們沒有失望。后來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就贏了!”
“其實輸贏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我們都努力了就可以了!”
3.現象分析
1)游戲情境的創設,喚醒了孩子內心深處的“動感地帶”,也為孩子們的行為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并搭建了努力的平臺。爭取第一名,依然是孩子們共同的心愿,但是已經不是唯一的追求目標了,因為大家的共同參與、合作、進步同樣顯得很重要,孩子們選擇成功的范圍擴大了。
2)有了前車之鑒,教師能及時反思,在第二次課中,針對發生的問題,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案。因為心中有學生,所以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大大提高。
反思
同樣的教材內容,面對比賽同樣的輸贏結果,因為設置了不同的游戲情境,它的結果會有如此大的區別呢?在我們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該以怎樣的方式來教育我們的孩子要甘于承受失敗的痛苦,感悟成功的喜悅呢?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著手解決:
1)善于反思,及時引領
在一些合作性的競賽游戲中,比賽結果暫時落后的學生(尤其是好勝心特別強的學生)出現相互責怪、挑刺找“碴”的“較真”行為屢見不鮮。其結果往往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贏的同學洋洋自得,輸的同學垂頭喪氣,怨聲載道。面對出現的不良現象,教師一定要學會反思,發現問題及時思考,從而調整下一節課的方案,解決問題的癥結所在。對于本文中的第一次迎面接力跑游戲,學生出現的一些過激言行,傷害到了一些弱勢孩子的心靈。作為教師,應該及時引領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成功觀,要讓學生學會正確地對待比賽中的成功與失敗。通過設置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自我反思中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而成功的標準也有很多:取得比賽的勝利是成功;通過自己的努力有了進步也是成功;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完成了目標任務是成功;學會了新的本領更是取得了成功……只要積極參與,盡力而為,就有機會感受公平,獲得成功。
2)明確責任,強調寬容
對于合作性的對抗游戲,每一個人都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的努力與否直接關系到團隊的最后結果,所以教師要非常注重對孩子責任意識的培養,要讓學生樹立起一種榮辱與共的集體觀念,讓學生學會合理地分工、協作,共同承擔起比賽的任務。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喊口號、疊掌鼓勁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但是對于個體在比賽中出現的失誤(如掉棒、偏離跑道等)或心有余而力不足(特殊體型、跑速較慢)等現象,要讓孩子們學會寬容,學會善待弱勢學生。無論是成人世界還是孩子的世界,學會寬容的人才會受到同伴的歡迎和接納,而且也能點燃弱勢學生心中的激情,喚起孩子的自信。
3)注重評價,放大“亮點”
二年級的孩子雖然還小,但是他們的心中也有自己的一桿秤。他們特別在意教師的評價,教師對于勝利所持的看法,往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這樣久而久之,會在學生心中形成對于勝利的正確態度。所以,在競賽性的游戲中,教師要注重評價的多元化,要及時發現孩子的“亮點”,并告訴他們你心中的感受。不要光“以成敗論英雄”,要多設置一些獎項:如最佳合作獎、最守紀律獎、最快速度獎、進步獎等,讓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追求目標與成功體驗。此外,要注重孩子們的自我評價,如通過介紹經驗的方式,讓學生自己來說說成功的秘訣;通過找問題的方式,說說暫時落后的原因;夸夸自己的小組,尋找每位成員的“亮點”;尊重孩子的眼光,組成自己的拉拉隊和小評委等等。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給同伴鼓勵,讓孩子用自己的眼光決定自己的成敗,給予孩子最大的發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