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觀摩了一節市優質課,上課的內容是《正面雙手下手墊球》(新授課,單元第一次課)。準備活動后,該教師采用以下步驟進行教學:集體徒手模仿墊球動作—墊擊固定球—自墊球——相距2米左右的一人拋球一人墊——相距4米左右的一人拋球一人墊。應該說教學步驟基本上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原則,再加上教師優美的示范、精辟的講解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把學生深深地吸引住。整個課堂流暢、自然,充滿歡笑,教學效果明顯。但教師在課堂中采用的“自墊球”手段還是在課后引起了爭議。
贊成者認為:采用“自墊球”有兩個作用:一是有利于學生掌握用力的順序;二是通過練習手段與組織的變化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反對者認為:自墊球”雖然能使學生體會用力順序,但擊球點和擊球的部位與正面雙手下手墊球有區別,“自墊球”的擊球點與肩齊平,而正面雙手下手墊球的擊球點在腹前約一臂距離,“自墊球”的擊球部位為排球正下方,而正面雙手下手墊球的擊球部位是排球的后下方,因此從運動技能遷移的角度來看,在新授課中,采用“自墊球”對學生正面雙手下手墊球有促進作用,但更多的是負面影響。筆者在上課現場也觀察到:學生在練習墊固定球時,墊球部位、擊球點和準備姿勢都比較正確,但在練習完自墊球再練習一人拋球一人墊時,卻有一些學生在這些方面犯了錯誤,最后在教師的強調下才糾正過來。由此可見,在正面雙手下手墊球新授課中不適宜采用“自墊球”作為教學手段。
思考:
1.教師采用這種手段的原因。在正面雙手墊球新授課中采用自墊球進行教學,應該說比較普遍,但很少有教師去反思其正確性,其實只要我們認真深究,就會發現我們在選取教學手段時存在兩個問題:一種可能是不加思考的借鑒,眾所周知,教參上關于正面雙手下手墊球的教學手段很多,其中就有自墊球,但這些手段是按一個單元來設計的。一般來說,初中階段的正面雙手墊球安排3—5次課,如果把第3次課的教學手段安排到第1次課來,就會產生事與愿違的結果。二是我們有很多教師在選用教學手段時,考慮不全面,只是從學生的心理角度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沒有認真地思考所采取的手段是否合理,是否遵循運動技能的遷移規律,因而選出的手段缺乏實效性和科學性。
2.自墊球適合正面雙手下手墊球單元的復習課。既然“自墊球”不能運用于正面雙手下手墊球的新授課中,那它又運用于何時呢?依我看,應該運用于復習課中,因為復習課的目的是激發興趣,鞏固技術,因此我們可以采取“自墊球”進行教學。同時,我們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加以變化,如“自墊球比多”、“自墊球變花樣”等游戲,以達到激發學生興趣,鞏固技術的目的。
(浙江省慈溪市宗漢街道錦綸中學31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