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大多都躊躇滿志,一心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然而,現實和理想之間有著相當大的差距,以至于新教師做起事情來往往事與愿違。不少新教師反映,自己在學校里學的東西到實踐中都用不上了,而一些看似簡單的教學,也成了難以完成的任務。如何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和困惑成為廣大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一大難題。為了解決廣大教師的這一難題,我們想到了一個由全國特級教師與青年教師牽手師徒相會,指點青年教師發展的欄目,取名為《師徒會》。希望通過特級教師解答廣大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問題的形式,達到促進青年教師執教水平的提高,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的目的。
我們將陸續邀請全國的特級體育教師做客本欄目,傳授他們執教數十年豐富的經驗和體會,有針對性地解答教師們存在的問題和疑惑,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也希望廣大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踴躍參加、多提問題,幫助我們把這個欄目辦出水平、辦出特色。(本欄目特別策劃:李小偉,問題投遞地址:lixw@edumail.com.cn)
我是一名中學體育教師,中學生尤其是中學男生非常喜歡體育活動,但一到體育課上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不喜歡程式化的學習模式,對那些游戲活動也提不起興趣,認為“小兒科”“老套”“沒意思”。我想請問關老師,怎樣才能利用新穎的游戲把學生的情緒充分調動起來,那些傳統的、典型的游戲能不能做到常用常新呢?
(浙江省杭州市某中學:李偉)
關槐秀:我非常高興能借助《體育教學》雜志和廣大的體育教師探討關于體育游戲的一些問題,這個問題非常好。我們知道,傳統的也是經典的,只要我們動一番腦筋,就能使這些原本“傳統、陳舊”的游戲翻新,玩起來充滿新鮮感。這不僅需要體育教師們勤懇地動腦,也需要體育教師們不斷的琢磨,來豐富體育游戲的內容。
一、“即興展現”創編的游戲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們在《即興展現體育教學模式》的構造實施中,嘗試著在每節體育課都留有3~5分鐘時間,給學生發揮創造自我展現的空間,用已學過的體育知識技能,已熟悉的體育器材比如球、包、圈繩、棍棒等,激發創意個人自由結合多人的設計,創造鍛煉項目,創造自己喜歡的游戲,然后通過動作情感展現學生的感受,從中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然后把學生個人整體的表現創造的效果記錄在課后記錄中,作為全年級教學效果的檢查,同時以表現的內容方法形式作為依據,決定每年6月進行一次《表現運動》的試驗。按照要求表現評分組根據創編的內容思想性創造性及完成的質量評定分數。
1.具體操作內容(見表1)
1~2年級學生“用聲像提示為依據創設游戲舞”。在學生掌握一定的表情歌舞、簡單的基本動作基礎上,要求學生運用已學過的內容作為素材,在教師啟發下結合兒歌、繪畫創編游戲。
3~4年級“運用已學過的運動素材”創造性的組合,用以學過的身體素材練習運動知識、技能進行個人的或多個整體的創造游戲。
5~6年級用“創造思維的綜合表現法”向學生提供一組具體運動素材或游戲情境,學生發揮創造思維運用學過的知識、技能和動作,把具體的生活和自然現象聯系起來,發展縱向、橫向的聯系做出綜合游戲的創造。
評定辦法,按照優秀、良好、一般。優秀:完全創造,良好:有創新因素的,一般:全模擬教師教授。內容的標準由評分小組(教師、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醫生、家長)給予評分,將成績記錄在每人的體育記錄卡上。
2.具體操作組織
2.1測驗準備工作,課前做好卡片的填空,根據學生人數(男女分開)游戲。在卡片上寫出創編的游戲和要求。
2.2測驗程序
(1)教師做簡短動員,測驗意圖,介紹測驗方法及希望。
(2)學生依次取卡片,按卡片上的人數組隊。
(3)以組為單位,按卡片上的題目要求做8分鐘的時間,設計游戲內容,然后按組依次做“即興表現”。
(4)測驗時學生自由結合,自選器材,自發展現。
(5)測驗評定,按組相互自評,教師評定。
二、民族體育游戲
民族體育游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代各族人民強身健體、娛樂休閑的形式,它歷史悠久,內容十分豐富。有的項目雖然古老,甚至還保持著原始活動狀態(游戲玩法),但只要與現代體育內容緊密結合,把一些鍛煉價值大又方便教學的內容進行挖掘整理、加工改造和提高,就能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規范,很適合在少年兒童中運用。
民族體育游戲內容很多,我們根據其教學任務、教學時數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民族游戲的特點,按照基本活動能力分類選編了一些內容供教學中參考。
1.走的游戲——頂罐走
來源與傳說:據傳是朝鮮族生活中的一種習俗,逐漸演變成一種體育活動,每到節假日,朝鮮族婦女、兒童常以頂水罐競走作為體育比賽項目。
鍛煉意義:可以提高走的技巧,對鍛煉平衡器官和發展頸部、下肢、腰部的力量都有顯著作用。
方法:發令員喊“各就各位”,游戲者將某種象征水罐的物體頂在頭上;喊“走”,便按規定路線快速前進。可根據規定,用手扶罐或不用手扶罐進行競走,走的距離為80米、100米和200米(見圖1)。
規則:在競走中,水罐落下,均為犯規。
2.跑的游戲——賽船(滿語:賽威呼)
來源與傳說:據史書記載,此項活動是由滿族民間賽船演變而來,在陸地上進行的這項象征性賽船活動;實際已變成縱隊集體賽跑。
鍛煉意義:可以增強腿部力量,發展速度、靈敏和協調性,培養團結合作、勇敢頑強的精神。
方法:
(1)5人一組,5人均站于兩根竿中間,兩手分別握住一竿,前四人面向前方,第五人反向站立(象征“舵手”)發令后五人一齊向前跑去,先跑到終點、隊伍不散的組為勝。(2)為增加游戲難度,在比賽途中可設2~3個障礙,如集體鉆橫架或鉆圈,以表示小橋洞。也可組成混合隊,3名女生(在中間)和兩名男生(一前一后),為了跑得協調,“舵手”可喊各種帶節奏的口號(見圖2)。
規則:中途因動作不一致,有摔倒、掉竿等情況,必須全部停下,把隊伍整理好才能前進,到達終點是以舵手過線為準。
3.跳的游戲——夾跳
來源與傳說:據說古代獵手每逢節日勝利歸來時,就舉著獵物圍繞著篝火興奮地雙腳跳躍一圈,也有時在豐富的晚餐后,每兩人一組手持長竿夾著獸骨邊唱邊跳,表示愉快的心情。
鍛煉意義:培養動作協調一致的合作精神和提高跳躍的能力。
方法:在場上畫2~3米直徑的圓圈數個,圈內放一個球,準備兩根約3米長的竿,距圈前8~10米處畫一條起點線。每兩人一組,站在起點線后。發令后,游戲者兩人拉手迅速前跑,將圈內竿拾起,手持竿的各一端下蹲將球夾起,然后逆時針方向繞圈外雙腳跳躍一周,把球竿放口圈內,以先跑回起點線的組為勝利(見圖3)。
規則:兩人夾球跳時不得踩線。此游戲也可以兩人用棍舉一人進行。
4.投的游戲——古朵
來源與傳說:是藏族傳統的體育活動。牧羊人用毛線或牛皮制成一條軟鞭。鞭子中間稍寬可以拴住小石頭,牧羊人用旋轉甩動的方法,將石頭甩出擊中牲畜。后來演變成一種旋轉投遠的體育活動。
方法:
(1)可以用袋子拴上皮球、小壘球,利用身體旋轉或臂(單雙臂)的軸轉將帶子連同物體一起投出去。可以單個練習,也可以組織比賽,球投得遠為勝。
(2)用4~5根小木棒壘在一起,再放上一個足球,甩出的球將把4~5米前的足球擊掉,而球下面的木樁不動為優勝(見圖4)。
規則:投擲時不得過起點線。
5.球的游戲——狩獵球(滿語:阿巴蘭比)
來源與傳說:是古代滿族捕捉野獸的一種活動,并逐漸演變成體育活動。
鍛煉意義:培養靈活性、準確性和判斷力,全面鍛煉身體以及團結合作的精神。
方法:
(1)兩人狩獵方法:利用半個籃球場或畫一個半徑長4米的圓。甲乙兩人各背一個背簍,代表陷阱。手中各持3個布制的虎、熊、狼。發令后,雙方互相積極進攻和躲閃,力爭把手中的獸頭投入對方簍內,將3個布制的獸頭先投完者為勝利。
(2)三人狩獵方法:在場上畫一個半徑5米的圓圈或8平方米的正方形。游戲者3人分別扮成獵人、弓箭、野獸。獵人背紅色簍,手拿藍色布包。游戲開始,第一次投,按照獵人—弓箭—野獸—獵人的順序,每人設法把手中的包投到對方的簍內。凡投中又沒投錯者得3分,投錯者不得分。投后撿回布包仍歸自己。時間為3分鐘。第二次投,不必固定對象,可以任意投。兩次相加先得5分者獲勝,退出游戲,另兩個人繼續投,直到決出第2名。
游戲比賽:分為兩隊,每隊3人,每個隊員都背背簍,分別站在15平方米場地的兩側。每隊持有一個沙包。
比賽開始后,隊員可在場內任何地方,將沙包投入對方任何一個人的背簍內,同隊之間可以相互傳遞,對方則想方設法阻止不讓沙包投入自己簍內,而且尋找機會向對方簍內投沙包。在互相攻守中,可以躲閃,用于阻擋,但不準推人、絆人。比賽分兩局,每局20分鐘,每局之間休息5分鐘,滿20分鐘得多者為勝(見圖5)。
規則:躲閃時,用身體觸及對方為犯規,一方越出圈外時,由另一方發包。
6.對抗與角力游戲
1)格吞
來源與傳說:格吞是藏語的譯音,意思是用帶子套在脖子上角力。
鍛煉意義:發展力量、耐力,培養勇敢頑強的精神。
方法:兩人相對站立,屈膝,兩腳分開,上體稍向后傾,將帶子套在脖子上,用全身的力氣向后使勁,力圖把對方拉過中線。此游戲可以改變許多種做法,如背對背站立,把帶子套在脖頸兩腋下用雙肩拉,或套在單肩上拉都可以。這種游戲也可稱“大象拔河”(見圖6—1)。
規則:任何一方不得隨意松勁,不得用手拉帶子。
2)勁力
來源與傳說:達斡爾族喜愛的一種類似拔河的民間體育活動。
鍛煉意義:發展力量、耐力和靈巧性,培養機智和頑強的精神。
方法:游戲者兩人相對坐在地上,用繩帶套在各自的脖子上,兩人雙腳相蹬。雙手按在雙膝上。發令后,雙方各自用脖頸用力,努力把對方拉向自己一方,如果一方被拉得臀部離開原地,或繩子中心線偏向對方,就為失敗。另一方臀不離地者為勝利(見圖6-2)。
規則:不得用手拉帶。
3)樺皮簍
來源與傳說:用樺樹皮編成簍子,是滿族人民在白山黑水中進行生產的主要工具。關于樺皮簍子有許多傳說,這個項目是以樺皮簍為名的一種角力游戲。
鍛煉意義:培養靈敏、反應力,發展臂、腿部力量。
方法:準備一個2~3米長的麻繩或皮條結成一個環狀的繩套(這就是假設的樺皮簍),雙方游戲者在一條中線兩旁面對站立,兩手握住繩套(握繩距離與肩等寬),中線兩側均畫一條長約3~4米的終點線。發令后,雙方盡力往自己一方拉繩,并力爭把自己的上體套人圈內,然后用力把對方拉到自己的終點線為勝(見圖6-3)。
規則:發令后,雙方才能用力拉繩圈。對拉時,任何一方不得隨意松手,否則為犯規,將被扣分或罰下。把對方拉入自己終點線,必須是自己的身體在圈內才有效。
7.用棍棒的游戲
(1)拉棍
來源與傳說:這是土族民間流傳的游戲。
鍛煉意義:發展力量、耐力和靈巧性,培養機智和頑強的精神。
方法:兩人相對坐于地上,兩腳相抵,兩人的雙手交叉握在棍上,用力氣或機智、靈巧地把對方拉起為勝(見圖7-1)。
(2)扭棍子
來源與傳說:這是我國古老民族之一羌族人民喜歡的游戲。鍛煉意義:發展臂力、握力和培養堅持性。
方法:兩人握住一根木棒,各自向相反方向扭動,不準依靠和接觸身體,以把木棒扭轉一周為勝(見圖7-2)。
(3)翻竹竿
來源與傳說:這是能歌善舞的基諾族人民,每逢過年過節、喜慶盛會時,男女老少聚會開展慶祝活動中的一項比賽。多由姑娘扶竿,小伙子翻竹竿(見圖7-3)。
鍛煉意義:發展靈巧、準確和平衡等素質。
方法:一人扶約2.5米長的竿直立地面上,另一人手握竹竿下端,向一側翻轉,但雙手不能同時離開竹竿,按規定時間以翻的次數多為勝,或者規定次數先翻完為勝。
(4)推竹竿
來源與傳說:是瑤族民間廣為流傳且歷史悠久的一項體育活動。它的主要特點是對抗性強,比賽場地、器材簡易,特別適宜在山區開展。
鍛煉意義:發展臂力、握力及軀干的力量。
方法:游戲者面對面站立在中線的兩側,各持竹竿一端。發令后,雙方用力往前推,使竹竿的中心標志垂直線進入對方范圍為勝(見圖7-4)。
規則:任何一方不得搶先用力。
三、徒手游戲
徒手游戲,最大特點就是不用任何體育器材,只要有塊小小的空間,孩子們就可以興致勃勃地開心地玩起來。
幾乎每個孩子都玩過“錘子、剪子、布”這個游戲,很小的孩子在玩這個游戲過程中,并不計較輸贏,他們只滿足與小伙伴一起做自己喜歡的共同動作。小伙伴的笑臉給大家強烈的滿足感。大一點的孩子在玩這個的游戲的過程中有了爭輸贏的意識,能贏你他就有成功感。再大一點的兒童就會捉摸你這次出剪子,下次會出什么呢?想一下,自己怎么出?于是,學會了贏的策略。游戲伴隨著兒童走進成長之路,走進社會化的歷程。
兒童游戲類別很多,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新穎生動活潑,玩法多,使用器材和徒手玩的游戲也不少。如何選用很重要,關鍵在于我們培養的鍛煉目標,必須從對人的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與提高出發。未來學家早已得出結論“21世紀屬于健全人格的人”。今天的兒童教育家更加關注游戲的教育價值。從此觀點讓我們共同學習探究徒手游戲怎么樣玩出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