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么是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包含廣義的心理問題和狹義的心理問題。廣義的心理問題是指所有各種心理及行為異常的情形;狹義的心理問題是指那些近期發生的內容比較局限,心理活動反應不甚強烈,且未影響思維邏輯的暫時性的心理紊亂。嚴格地講,“心理問題”應指狹義的心理問題。
二、心理問題與心理障礙的區別
從圖1中我們不難發現,心理問題是屬于正常心理范疇內的不健康心理狀態,而心理障礙是屬于不正常心理范疇,應該說兩者具有本質的區別,那么如何區別兩者,一般可從以下三個方面:
1.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是否統一,有心理問題的人兩者是統一的
例:如果一個人說他看到或聽到了什么,而客觀世界中當時并不存在引起他這種感覺的刺激物,那么,我們必須肯定,這個人的精神活動不正常了,他產生了幻覺。
另外,在精神病學臨床上,常把“自知力”作為判斷的指標之一,其實這一標準已涵蓋在以上標準之中。
2.內在的精神活動是否協調一致,有心理問題的人內在的精神活動是協調一致的
人類的精神活動被分為知、情、意等部分,并且自身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
例:一個學生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會產生愉快的情緒,手舞足蹈,歡快地向別人訴說自己內心的體驗。這樣,我們就可以說他有正常的精神與行為。如果不是這樣,用低沉的語調向別人訴說令人愉快的事,或是對痛苦的事做出快樂的反應,我們就可以說他的心理活動失去了協調一致性,轉為異常狀態。
3.個性是否相對穩定,有心理問題的人個性相對穩定
例:一個待人接物很熱情的學生突然變得很冷淡,如果我們在他生活環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發生如此改變的原因時,我們就可以說他的精神活動已經偏離了正常軌跡。
三、心理問題的分類、判斷及特點
從圖1中可看出心理問題是在正常心理范圍內心理的不健康狀態。根據其癥狀嚴重程度一般可分為: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可疑神經癥。
1.一般性心理問題
所謂一般性心理問題是指有現實因素激發,持續時間較短,情緒反應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嚴重破壞社會功能,情緒反應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狀態。其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由于現實生活、壓力,處事失誤等因素,而產生內心沖突,并因此體驗到。不良情緒(如厭煩、后悔、懊喪、自責等)。
不良情緒不間斷地持續滿一個月或不良情緒間斷地持續兩個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不良情緒反應仍在相當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終能保持行為不失常態,基本維持正常生活、學習、社會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案例:
(摘錄)張XX,女,17歲,高中學生
學生自述:我怕見體育老師,不是真怕,是想見到他,可見到他時就心跳、臉紅。我怕別人看到我臉紅,所以上體育課時從不看老師,努力控制自己。結果,心里很亂,也不知道老師講的是什么。其實,我心里的事,老師一點也不知道。我最怕老師提問我,叫我做示范動作,怕叫我的名字,一叫我,我就心慌,不知道該怎么辦?我原來還挺喜歡體育的,現在有點害怕上體育課了。
該例是性成熟期少女常見的“心理問題”,她心中第一次萌發了性愛,并把“愛”指向了老師。在我國,作為中學生,這種想法是不能被社會文化接納的。雖然,這是發自人性的必然現象,從心理學角度可以理解,但從社會習俗和倫理學角度卻是無法原諒的,這類心理問題是性壓抑和道德沖突造成的。
2.嚴重心理問題
嚴重心理問題是由相對強烈的現實因素激發,初始情緒反應劇烈、持續時間長久、內容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狀態。其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引起“嚴重心理問題”的原因是較為強烈的,對個體威脅較大的現實刺激,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問題,求助者分別體驗著不同的痛苦情緒(如悔恨、冤屈、失落、悲哀等)。
從產生痛苦情緒開始,痛苦情緒間斷或不間斷地持續時間在兩個月以上,半年以下。
遭受的刺激強度越大,反應越強烈,多數情況下,會短暫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來的持續時間里,痛苦可逐漸減弱,但是單純地依靠“自然發展”或“非專業性的干預”卻難于解脫,對生活、學習和社會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3.可疑神經癥
可疑神經癥已接近神經衰弱或神經癥,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經衰弱或神經癥的早期階段,它是心理正常與異常的邊緣狀態,此類問題應該及早去就醫。
四、總結與建議
以上對心理問題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此時,如果各位老師再回顧一下自己在教學實踐中曾遇見過的“心理問題”,再用上述的標準去重新判斷一下,是否還認為是“心理問題”呢?答案是否定的。筆者以為造成體育教師形成錯誤理解和判斷的原因有兩方面:
1.雖然一些老師在大學期間曾學習了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體育心理學,但由于沒有涉及心理咨詢學或者變態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所以對于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認識也僅停留在經驗的基礎上而缺乏科學的認識和了解,以致在教學實踐中錯誤地把學生的一些普通心理活動,都冠于“心理問題”之名。
2.筆者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以及體育教學實踐,發現幾乎很少有學生因為體育課而產生心理問題,但在教學中,我們卻也發現了一些學生存在心理問題,通過分析和判斷,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實際上是學生在文化學習和生活中形成而泛化到體育教學中,但由于一些教師沒有心理咨詢方面的專業知識,所以常認為是由于體育課造成的,這有些失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