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游戲集趣味性與鍛煉性于一體,能吸引學生主動地投入到體育活動中去。通過游戲活動能使學生娛樂精神,釋放情感,懂得行為規范,適應群體生活,提高社會適應及與人交往能力,對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品質的培養、社會角色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但是,每一項體育活動都存在危險因素,有時學生在游戲活動時也會出現傷害事故,究其原因,多數是由于體育游戲動作的設計、規則的制定以及場地器材的選擇不夠科學合理等人為因素造成的。因此,為了讓學生通過游戲活動真正地得到身心健康發展,體育教師作為游戲的組織者一定要注重安全性。筆者在十多年的工作中,親眼目睹了幾例發生在體育游戲活動中的傷害事故,在此通過深刻反思,提醒老師們注意加強游戲的安全防范,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
案例一:我大學剛畢業時教小學四年級體育課,一次在組織學生做“雙龍戲珠”的游戲時,兩隊競爭十分激烈,當最后兩名隊員曲線跑(繞)過六個凳子后,同時彎腰去搶終點處的“珠”(放在地面上的籃球),結果兩人頭部撞在一起倒在地上,我跑近一看,其中一名同學頭上鼓起一個紅包,另一名同學的眉骨被撞開了一道口,我趕緊用手絹幫其捂住后去醫療室進一步處理,最后還是縫了兩針,看到孩子頭上的傷疤,我感到十分愧疚。
反思:游戲內容的設計一定要因人而宜。小學生的運動經驗相對欠缺,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尤其在集體面前求勝欲很強,游戲比賽時會全神貫注地投入其中。由于我經驗不足,沒有考慮到小學生缺乏保護與自我保護能力,而將書本上的游戲機械照搬,結果出現了沒有預料到的后果。如果游戲開始前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將搶球環節設計得更合理一些,比如將球放置的位置高一些,或用繩網吊起來,規則改為以先觸到球者為優勝,就可以避免學生在速度快、距離近的情況下彎腰低頭而發生的碰撞。
案例二:一次聽同事的公開課,課的準備部分,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跳障礙接力”的游戲。學生需要連續跳過十組相同的障礙(每組障礙由兩張凳子上橫架一根體操棒組成)。游戲過程中,連續發生幾名同學跌倒受傷的現象,雖然受傷的幾名學生忍痛堅持完成了比賽,還贏得了老師和學生的掌聲,但仔細觀察后發現了其中的弊端,原來由于其中幾組障礙的間隔距離太小,所以學生起跳時無法調整步伐,進而碰到體操棒導致摔傷。
反思:游戲場地的設計是實現鍛煉目地,保障游戲安全的重要方面。如果當時教師在所有障礙布置結束后,讓學生預先試跳幾次,及時發現不足并將間隔仔細調整到合適距離,那么游戲中的傷害就有可能不會出現,游戲的效果也會更好。
案例三:在另外一次公開課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托球比快”的接力游戲。比賽開始后,每組排頭用乒乓球拍托著一個排球繞過標志物后返回與下一名同學交接。突然,一名同學的球掉在地上并滾到另外一組的跑動路線上,當他彎腰去撿時,正好與該組迎面返回的同學撞在一起,撿球的同學馬上捂著額頭蹲在地上,鮮血順著胳膊滴落下來。原來該同學頭部正好撞在另一組同學手持的乒乓球拍上。結果老師忙著找人將學生送往醫院,課堂因此中斷了一些時間,接下來同學們上課的情緒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影響,課堂效果大打折扣。
反思:游戲準備工作一定要充分。由于教師在游戲中,考慮不夠周到,準備不夠充分,導致學生在游戲中發生碰撞。如果在游戲開始前,增大組與組之間的距離,并預先進行“安全提示”,提醒學生一些有可能發生的危險動作,比如在游戲中遇到球掉落時,撿球要注意安全,同伴間交接時注意提前減速,站位時應錯肩站位等等,那么危險和遺憾就有可能避免。
總結:在體育游戲教學實踐中,科學設計、精心組織和安全實施在很大程度上關系著學生的身心健康。游戲中發生傷害事故一般是由于課前的準備工作不充分,或組織不嚴密,或思想上不重視而引起的。因此,為了保證“安全第一”,教師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克服麻痹僥幸心理,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預防。
學校體育游戲的組織還要考慮到以下安全因素:
1.游戲內容的選擇、游戲場地的大小、器材的種類、數量、學生之間的距離,都應根據游戲的性質、學生水平、參加人數等具體情況來決定。避免由于學生缺乏與年齡相適應的運動經驗而發生危險;
2.游戲的場地要平坦、堅實、防滑,室內場地要光線充足、通風良好,場地的邊界離建筑物要有一定的距離,以免學生撞傷;
3.游戲場地的標記、界限要畫清楚,且不易被破壞,便于學生遵守規則;
4.場地、器材布置結束后,最好由教師或學生試做幾次,發現安全隱患,應及時糾正消除;
5.在一些容易出現危險的游戲中,教師應進行“安全提示”, 以保障游戲者的安全。比如對抗性的游戲中,要明確規定哪些動作為犯規動作;在投擲游戲中,應規定相隔一定距離;在打擊游戲中,用球或沙包打人時,要規定禁止打擊的部位,以免造成傷害;
6.教師在游戲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學生,綜合考慮天氣狀況、學生的體能和情緒狀態等,及時調整游戲的難度、練習次數,將運動負荷量有效地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
(河南省輝縣市高級中學45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