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傷害事故是指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近年來,學生意外傷害事故日益增多,引發的糾紛與日俱增,成為困擾學校工作和阻滯學校發展的嚴重問題。它不僅給學生及其家長帶來不幸和痛苦,而且給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及教師造成困惑和不安。本文將從法律視角探析在學生傷害事故中的法律責任,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妥善處理學生傷害事故。
一、學校在學生傷害事故中的責任分析
1.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是以過錯作為價值判斷標準,判斷行為人對其造成的損害應否承擔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在學生傷害事故中,要判斷學校是否存在過錯,首先要從學校的職責方面看,如學校在履行教育、管理和保護職責中有不當之處,且這不當之處是造成損害的原因之一,學校就應承擔過錯責任。這種不當之處包括學校是否盡了相當注意的義務。相當注意的義務,是指根據通常預見水平和能力,應當預見潛在危險或應認識到危險結果的義務。如果學校應當預見而沒有注意或沒有采取避免危害結果的措施,就是未盡相當注意的義務,構成過失。“過失……是指心理上的狀態,即缺乏某種對他人的行為或行為結果的注意。這個意義上的過失并不同于‘故意’,即產生某種侵害他人利益的結果的意愿……在實踐中,隨著公共意識中的自然正義觀念的增長,人們盡管沒有說出來,但是越來越感到某人對于由單純的事故引起的損害不應負責,而只能對于其故意或者缺乏注意的應受譴責的行為負責。”
學校在學生傷害事故中需承擔責任時的主觀過錯,一般均為過失,而非故意,因為學校通常不會故意讓學生受到傷害。
我國現有的部門規章也確立了過錯責任原則,作為學校在學生傷害事故中的歸責原則。教育部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強調“因學校、學生或者其他相關當事人的過錯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相關當事人應當根據過錯程度及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承擔相應責任”。該《辦法》還將學生傷害事故責任分為學校責任事故和學校無責任事故兩大類,列舉了學校有過錯應承擔相應責任的12種情形和學校無需承擔責任的事故情形,包括“不可抗力”、“學校不知道或者難于知道學生有特異體質、特定疾病或者異常心理狀態”和“學生自殺、自傷”以及“意外傷害”等6種情形。
過錯責任原則的確立,有利于學校提高防范意識,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積極預防和消除可能對學生人身安全造成傷害的隱患,也有利于我國教育事業的正常和健康發展。
2.兼顧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在民法上又稱為衡平責任,它是民法的公平原則在責任領域的表現。公平是法律的最高原則,但必須加以具體化,才能作為可適用的法律規范。在我國民法上,公平責任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在處理損害賠償案件時,根據具體情況公平合理地確定賠償數額,這是司法實踐中一貫堅持的一項原則;二是指在當事人對于損害的發生都不應承擔民事責任時依據公平原則由當事人分擔責任。本文中所說的學校在學生傷害事故中兼顧適用公平責任,是指后一種情況。
在學生傷害事故中,有相當一部分,既非學校及教師行為,也非學校管理失職所致,同時也不存在致害者,受害學生也沒有過錯,是純粹的意外事件。由于這些校園傷害事件本身責任難以認定,即雙方對造成的損害事實均無過錯,因此,法院往往運用公平責任原則來處理。
法院適用公平責任原則,首先是承認了學校和受害人本身都沒有過錯,但由于相對于學校方,學生家長處于弱勢地位,在考慮到當事人的財產狀況、支付能力等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要求校方對受害方遭受的損失給予補償。我們看到,公平責任原則的存在固然有其獨特的價值,它是從公平正義、誠實信用這些法律概念中推導出來的新原則,它企圖以一個公正的視角,通過司法者的衡平手段,重新合理分配已固定的社會成員之間的權力和義務。但該原則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同樣不容忽視,公平責任的不確定性導致了法律安全價值的降低。安全價值要求法律必須明確,不能模糊不定,以便準確理解和適用。然而,公平責任原則是依據公平觀念作為價值判斷標準,抽象而不確定,在實際適用中賦予了法官較大的自由裁量權,使得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后果難以預料,從而導致法律安全價值降低。
因此,在適用公平責任原則時,必須加以嚴格限制,并符合相應條件:一是必須要有損害事實,也即在學生傷害事故中必須要有學生遭受損害的事實發生;二是損害后果嚴重,如由受害人自己承擔損害,在社會公眾觀念上會認為是不合理和不公平。如果損害后果輕微,即使由受害人自己承受也不會造成其經濟負擔社會公眾也不會認為是不合理、不公平,也就沒有必要由當事人雙方分擔,就不應適用公平原則;三是當事人雙方對損害的發生均沒有過錯(包括推定過錯)。如果單方或雙方當事人有過錯,則應嚴格按過錯原則承擔。只有在雙方當事人均沒有過錯的狀態下,按過錯責任原則將無人承擔,才能適用公平責任;四是損害的發生必須屬于法律沒有特別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的場合。因為在上述場合,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都應對損害承擔民事責任,除非具有法定的免責事由,法律規定行為人沒有過錯就可以不承擔民事責任。
總而言之,對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必須謹慎,否則將會導致惡性循環,使“公平責任”變成“不公平責任”,令學校不堪重負。在學生傷害事故中,學校承擔責任的基本歸責必須堅持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只是在過錯責任原則無法解決侵權糾紛時的補充適用。為了防止公平責任原則的濫用,保證公平責任原則適用正確,我國立法和司法機關應該作出明確的司法解釋,對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進行嚴格界定,使之易于操作,盡量減少主觀臆斷,以克服公平責任原則的缺陷。
3.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又稱為無過失責任,無過錯責任原則的確立,對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安定,乃至最終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確實有其非常積極的意義。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以已經發生的損害結果為價值判斷標準,無過錯的行為人也要承擔民事的歸責原則。我國民事立法確立了這一歸責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無過錯責任是一種嚴格責任,它的適用將使行為人處于不利地位,因此,“有法律的特別規定”,是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前提條件。目前,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執行職務致人損害、因產品質量不合格致人損害、從事高度危險作業造成他人損害、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和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等幾種特殊侵權行為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電力法》等一些特別法也把無過錯責任作為歸責原則。
從我國法律對無過錯原則的相關規定來看,它并不是普遍適用的一般歸責原則。因此,在處理學生傷害事故時,學校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不能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因為法律并沒有對此作出特別規定,也就不具備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法律條件。
二、解決學生傷害事故問題的幾點思考
本文論述了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教育、管理和保護的關系,學校在學生傷害事故中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兼顧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為了防止和減少學生傷害事故的發生,并給發生事故后的學生以必要的社會救濟,應做好以下幾點:
1.學校應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預防學生傷害事故的發生
學校的教育教學、生活設施、設備應隨時定期檢查、維修,確保符合安全標準;體育、理化、勞技等課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考慮安全因素,要嚴格按照教學大綱施教;學校要仿照不同年齡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及教育特點建立各項管理和保護學生的規章制度;要采用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范傷害事故的能力;學校要教育學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安全知識和自我急救的方法;學校衛生室應掌握學生的病史及學校組織的體檢資料,對特異體質和患有特定疾病的學生予以特別注意。
2.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幫助受傷害的學生
校園內發生傷害事故不能得到妥善處理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學校缺乏穩定而充分的資金來源 ,當一個高額賠償事故發生后,學校常常處于缺乏經費的巨大壓力中而進退兩難。許多國家采取了校園傷害事故賠償責任社會化的做法,例如德國把學校事故納入到法律規定的事故之中,中小學以及幼兒園的兒童被包括在事故保險的保護之列,一旦學生發生人身傷害,即可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護及幫助。在這方面,《上海市中小學校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條例》的做法值得借鑒。在學校責任賠償金的來源及運作機制上,該《條例》規定以責任保險理賠為主,學校舉辦者籌建專項基金為輔;由學校投保責任事故險,保險公司參與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理。為處理學生傷害事故問題而建立社會保險,可轉移風險責任,使損害賠償社會化,這是解決當前學生傷害事故損害賠償的一劑良方。
3.成立專門機構處理學生傷害事故糾紛
2003年2月1日起施行的《杭州市中小學校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條例》建立了先例,該《條例》明確規定“本市設立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調解機構,受理屬本條例調整范圍內的各類學生傷害事故”;“當事人不愿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可以要求學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或調解機構調解;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或調解機構應當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內結束調解。”由具備豐富經驗的專門機構處理學生傷害事故,主持爭議當事人通過協商、調解等多種方式解決糾紛,可減少糾紛解決的對抗性和成本,有利于維護學校與當事人雙方利益和長遠關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12號)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2.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鳴謝:江蘇省泰興市大公律師事務所高山律師
(江蘇省口岸中學22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