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改的進一步發展,現在的體育課堂教學多了許多寧靜和思辨,少了許多浮躁和膚淺,但是有的體育課堂仍無視體育教學的基本規范,為了追求課堂“出彩”而急于求成,為了追求“劇場效果”而盲目拔高,為了追求設計效果而置學生于不顧……面對這些劍走偏鋒的“新”課,我們不禁要問,這些體育課堂教學規范嗎?
一、教學目標的規范
體育教學目標是指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師生經過努力所要達到教學結果的標準、規格或狀態,是體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新《標準》將學習內容劃分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學習領域,并制訂了相應的目標和體系。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有的教師總想一口氣吃成胖子,一節課中設置四五個目標。這些目標對學生來說簡直高不可攀。
案例:學習內容:輕物投擲(水平一)
運動參與:能積極主動參與投擲學習和游戲活動;
運動技能:使學生掌握投擲的方法,動作協調;
身體健康:發展學生身體的協調能力和投擲能力;
心理健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使他們體會玩的快樂;
社會適應:培養學生獨立、樂于和同伴一起參與游戲活動的良好品質。
上述目標設置的不規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把五個目標分列開來,把他們當作一樣粗的線條,這是錯誤的;其實這五個目標是以知識和技能為載體,他們的三個方面都是融于其中,整體推進、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不可能把他們分割開來。二是上述目標敘寫的主體不規范,教學目標表述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而教師在表述目標時轉換了主體;如“使學生掌握投擲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等,這些表述方式均是以教師作為主體的。三是教學目標的表述缺少了學生外顯行為的動詞,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達成程度缺乏有效的檢測、指導和調控,這對評價課堂教學的效果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四是教學目標過于寬泛,課時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課程目標、領域目標、水平目標混淆使用;教師在制定目標時應根據不同的內容有時有所側重,即在不同的學段、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班級都要有所側重,盡可能做到科學合理、簡單實用,不能繁雜,切忌隨心所欲,過于模糊。
二、教案編寫的規范
教案是教師對課堂教學在理論上和方法上的初步設想。隨著對新課程標準理解的深入,教案的內容、格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很多新型的、具有個性特點的教案不斷涌現,如情景式、過程式和個性式的教案,這些都引起教師們的關注,而在這些新型的教案中有的越來越復雜,教學目標涉及到很多領域,教案看似完美,但卻忽略了預設與課堂實際的銜接,忽視了教案的針對性和可變性。
案例:情景式教案片段
在耐久跑的教學中,一位體育教師上課時,課前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搜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歷史史料,然后將其主要歷史事件概況、行程路線及時間地點等用毛筆字放大寫在大張白紙上,筆者數了一下共有十張之多,規范秀麗的行書寫得一絲不茍,可讓學生身背行軍包(學生書包代替)沿著四百米跑道按路線行進(跑走交替),課上雄壯激昂的音樂不斷,紅旗飄揚,每跑走上一段距離后,學生席地而坐,聽教師講述歷史上這個時刻發生的長征事件……
這種教案的優點是注重情景的導入和運用,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容易給人一種華而不實的感覺。如果說這是一堂富有“新意”的歷史課絕不為過,它既讓學生學習到了應知應會的歷史知識,又讓學生體驗到了紅軍長征途中的困難與艱辛,使學生身心都得到了“發展”,然而,這樣的課從表面上看氣氛是熱烈的,學生的活動(包括思維活動)也是活躍的,但它卻是標準的“四不像”,學生好像學了不少,卻都是一些皮毛的東西,無法達到體育教學應有的目標。因此,教師無論運用哪種形式的教案都要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能力和不同水平的學生,科學、合理、規范地設計教案,不要脫離課堂教學的需要,以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三、教學語言的規范
老師的教學語言有別于人們的日常交流語言,是一種融思想性、知識性、啟發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語言。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既要規范,又要準確,既要簡潔明快,又要親切生動。只有這樣的教學語言才會產生吸引學生的魅力,也才能提高教學的效率。
在體育教學觀摩、體育期刊、文字報導中,經常會看到或聽到一些不規范、不準確的語言,這些語言具體有以下幾種:
1.描述游戲名稱不規范、不準確的,如把游戲找朋友說成是“貼膏藥”, 把游戲三人五足說成是“綁腿跑比賽”, 把游戲十字接力說成是“跑圈比賽”。
2.描述技術動作特征不規范的,如把前滾翻說成是“翻跟頭”,把擲標槍說成是“扔標槍”, 把推鉛球說成是“扔鉛球”,把跳遠說成是“跳沙坑”。
3.描述身體部位不準確的,如把臀部說成是“屁股”,把腹部說成是“肚子”, 把側平舉說成平舉……
4.口令發音不準的,如把向左轉喊成是“向坐磚”,一二一喊成“呀二呀”。
5.其他,如把計時說成“掐表”,把運動會說成“跑步比賽”。
上述這些不規范、不準確的語言,對體育教師、體育教學、學生的學習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一是對體育教師本身的影響。對體育教師來說,使用不規范的語言說明自己的專業知識欠缺,有損體育教師的形象;二是對體育課堂教學的影響。對體育課堂教學來說,一節完美的課堂教學,會因為這些不規范、不準確的語言失去光彩,如找朋友的游戲說成是“貼膏藥”,體育鍛煉的目的是增強體質,抵抗疾病,而我們怎能在課堂上貼膏藥呢?三是對學生的影響。對于學生來說,體育教師不規范、不準確的語言的使用是一時的,但對學生的影響可能會是終生的。
作為體育教師要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讓我們在教學中根據運動項目的不同,帶頭使用規范的專業語言,準確的運用專業語言,避免不規范、不準確的語言出現,這是體育教師職業的要求,也是體育課堂教學的需要。
四、教材運用的規范
新課改反對機械地教教材,即把教學過程呆板地理解為就是全盤授予教科書,機械記誦教科書的過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消解了師生的獨立思考、個性解讀和建設結構。教科書雖是十分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資源。面對新的教材,面對新教材的新思想、新觀念、新要求,我們的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新教材的理解、使用與駕馭是不是適應新的教材呢?在教材的運用方面有以下問題:
1.開發新興的體育項目。如:流行和時尚的現代搏擊操、踏板車、獨輪車、滑輪、滑板、短式網球、保齡球、三門球、國標舞、壁球、橄欖球、攀巖、室內足球等競技和休閑類運動項目。
2.現有教材內容的變化,使運動形式多樣化。將正規化的動作進行變形,將簡單的游戲變得更加有趣。如:變換隊形、順序、速度、信號、動作、場地和器材、高度和遠度、個人與集體;
3.現有教材內容的延伸、拓展,使學習和鍛煉內容生活化。如:投擲內容從單一的右上手投,延伸到左上手投,拓展到學生實際生活中常用的單手下投、飄投、撇投、拋投,雙手向前、向后、向上拋投等方法。
4.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內容的利用。適合教學需要的內容直接引入運用,如踢毽子、疊羅漢、跳房子等。基本適合教學需要的內容改編后再運用,如竹竿系列活動、體育兒歌、體育故事、體育謎語等。
5.利用廢舊飲料瓶、易拉罐、塑料袋、小木夾、彩帶、課桌登、雙色帽、小桶、小凳、小三輪車等易于收集的家庭生活用品所創編新的課堂教學內容。如膠圈系列活動和紙系列游戲以及家用泡沫墊系列活動內容等。
新課程實施以來,有的教師對新教材的變化基本上是了解的;有的教師自稱能適應新教材的變化,且有的教師已經突破了原有做法,他們能按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改造或拓展,對動作技術的難度和要求能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但多數教師是新、老教材結合使用,這說明體育教師對新課程、新教材還處在一知
半解的程度。在教學中,體育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開發有效的教學資源,做到科學合理地取舍和處理,有選擇地適度運用,使之更好地發揮教學功能,不能喧賓奪主,不要削弱教材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五、教學點撥的規范
按照教程標準的要求,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單一的講授角色,還應該是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這就意味著學生學習方式由以往被動單向注入式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式,同時也意味著教師教學方式由原來的講授為主向引導點撥轉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以敏銳的感覺、獨特的慧識、細膩的體察,發現學生的錯誤和欠缺,及時予以點化和撥正。
案例:水平一(二年級)合作跑(開火車)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去旅行!
生:真的?(興奮,驚訝!)
師:對呀!我們可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呢?
生1:輪船!
生2:飛機!
生3:火車!……
師:對了!今天我們就乘火車去旅行!(游戲方法、規則略)
比賽結束后,違規的小組得第一,馬上就有人抗議:
生4:他們犯規了!
生5:這不公平!
師:他們哪個地方錯了,為什么?
生4:他們手沒有搭在肩上,也沒有轉動車輪,他們還把手松開(火車脫節)。
生5:他們不是由慢到快,而是從開始就跑。
生6:他們沒有在自己的軌道內進行,他們偏離了跑道。
……
師:同學們說得都非常好,我們都知道,外出旅行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安全!
師:是啊,在旅行的過程中安全是最重要的,那么像這些違犯規則的同學,他們開的火車能保證大家的安全嗎?
生:不能。
師:那么我們大家應該怎么做?
生:遵守規則,保證安全。
在上述案例中,在游戲的過程中老師講解了游戲的規則,但是有的學生為了取得游戲的勝利,在游戲中投機取巧,違犯規則,這是教學過程中常見的現象,針對學生的這種行為,老師并沒有進行批評,而是因勢利導,耐心教育,從而真正達到啟發點撥、情感接納、引領的作用,使體育課堂真正成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富有生命力的過程。
六、教學評價的規范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表揚、賞識作為一種激勵方法得到重視,贊賞的語言充斥著整個課堂。但是,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有的教師有意無意、有形無形地過度地“放大”了表揚,課堂內只要學生回答問題,不管對錯與否,老師為了不打擊其積極性,也要給予肯定性的評價,即使有的學生答錯了,老師也不直接下結論否定,甚至還要稱贊兩句,使學生信口開河、隨意應付,這其實是教師過度賞識的結果。
案例:前滾翻的教學片段
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對以前所學的動作——前滾翻進行展示,有的學生動作做得標準漂亮,而有的學生在進行滾翻的過程中歪倒在一側,還有的是身體的著地順序錯誤,依次是頭的后部、頸、背、腳,結果動作完成后造成身體姿勢與預備時身體姿勢成90度,面對錯誤動作,教師還表揚“你真棒!做得不錯!”還讓大家:給予掌聲鼓勵。
應該說,最初的表揚和賞識給了學生以新鮮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活”了起來,但是長期的過度賞識容易使學生對鼓勵感到疲倦,甚至產生厭煩感。在提倡賞識教育的今天,我們應以“尊重和保護學生的積極性”為前提,適當地運用批評教育,客觀、合理地評價學生,給他們做出正確的指導與幫助,真正實現評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