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臺上,正上演著有聲有色的文學佳話;講臺下,學生們卻置若罔聞、一臉冷漠,任你臺上熱情地“唱著”獨角大戲,臺下的學生卻始終不是你的“觀眾”。這種尷尬與懊惱,雖不是職業教師的完全寫照,但也是眾多中職語文教師曾經歷過的或正經歷著的。
如今,許多中學的新一輪課改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且卓有成效時,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卻不容樂觀甚至陷入尷尬境地。職校學生的文化基礎薄弱得令人超乎想象——普高學生已在進行文學欣賞的學習時,職校學生還弄不清什么是修辭手法、論證方法;普高老師在思考如何使一堂課讓學生收獲更多時,職校老師卻還在為建立課堂秩序而大傷腦筋。筆者認為,要改變職校語文教學的尷尬境地,提高中職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是關鍵。
一、從重視每個班級的開堂課入手,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學習同樣如此。一旦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語文教學就會達到事半功倍之效。要做到這一點,關鍵要重視開堂課。
以前接手新班級,筆者謹遵老教師的教誨,開堂教育要么是針對班級現狀義正辭嚴地演講,要么是故意板著臉宣讀“甲乙丙丁”諸條注意事項,說白了就是給學生立規矩。實踐證明,這類方法偶爾有效,但很多時候適得其反。十六七歲正是青春叛逆的年齡,對于教師的這種半威脅,學生們只有逆反和排斥。于是筆者試著改變風格,每次開場白不再偽裝,而是真誠地向學生表示,自己想與他們和諧相處,愿意幫助他們學好語文,使開堂課生動、風趣且更為長效。
二、走出傳統教學的窠臼,開展多形式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目前職業教育的誤區是,學生基礎差,教師們又重歸程式化教學的老套路,一味“填鴨”,久而久之,學生們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要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就必須走出傳統教學的窠臼,積極進行教學改革,一方面摒棄單一的“講述法”,靈活運用“讀書指導法”“討論法”“研究法”“練習法”等,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另一方面,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充分、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目前職校學生文化基礎薄弱的現狀讓人感嘆——他們對中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毫無感知,對漢字的厚重與靈活不屑一顧,對語文老師津津樂道的修辭方法、表現手法不感興趣,所以采取普通中學的語文教學方法完全不適合職校學生。研究和采取適合職校學生特點的教學方式顯得極為關鍵。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討論課。針對職校學生語文基礎薄弱、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讓學生以組為單位,按課文大綱給其他小組出題,難倒對手組的為勝方。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演講課。職校學生大部分都是畢業后即踏入社會謀求職業,一定的表達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為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每天可以安排一兩名同學進行五至十分鐘的課前演講,可以簡單地敘述身邊小事,也可以評論一些社會現象。長此以往,許多內向的學生從開始的沉默無語,也能變得有所思、有所言,甚至暢所欲言了。
辯論課。改變以教師講為主的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多說與多辯。辯論課對職校學生團體協作和思辨能力的培養極有成效。
三、以作業為媒介,鋪設與學生交流的平臺,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
職校學生厭學情緒強烈,上課提不起熱情,對交作業更是極度排斥。要想讓他們喜歡語文課,教師除了要創造有吸引力的語文課堂教學外,對布置作業的形式、作業內容和批改方法都應該狠下工夫。
從傳統的形式中走出來,結合現代信息手段,布置學生感興趣的作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如讓學生制作PPT來完成課后練習,或建立學生網站對課文人物進行分析與評價。由于對電腦及網絡的愛好,學生對作業便有了極大的興趣,作業質量自然有了極大的提高。
另外,藝術地批改作業也是讓學生不斷喜歡語文課的關鍵。不難發現,學生們的確喜歡分數,但學生更在意教師對作業的具體評價。語文老師,不應放過每一個為學生寫評語的機會,要把作業當成與學生交流的良好平臺,無論是一般的課外練習還是作文,都要用心寫上評語,哪怕是簡短的一兩句。
對于一些品行偏差的學生,作業更應該成為鼓勵他們的好媒介,教師應盡快建立作業交流的平臺。這些學生也許平常表現得對一切無動于衷,但在內心深處他們更需要得到認可,更渴望教師真誠的幫助。如果教師在作業中真誠地指出他們的優點并積極表揚,真實地表達對他們的看法,對激發他們語文學習興趣無疑會帶來巨大幫助。
四、結合中職生心理,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讓語文課成為凈化職校學生心靈的拂塵
渴望得到認可是學生共同的心理期盼,而職校學生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這些學生除了違紀挨批和受到班級的輿論譴責,大多從小就是被班級遺忘的角落,長期以來他們不再有任何上進心,習慣于接受批評與指責,甚至以此為樂,因為他們只有被批評時才是受人關注的。
所以,職校的語文課肩負著比一般中學語文課更艱巨的責任,語文教師也比普通語文教師多了一份責任。
針對這一點,筆者以為,在抓好學生語文基本功的同時,要注重運用語文本身所具有的詩情與感染力,對學生進行思想文化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臧克家曾說,“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益友”。一方面,利用課外閱讀指導課,選取美文,讓學生細細地讀,美美地品,讓學生讀出感情、品出味道,從中吮吸到甘霖,得到享受,進而產生閱讀欲望,提高語文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讓語文課堂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使他們在學習中陶冶情操,通過文學的熏陶與感染,消除心中對生活的迷茫與困惑,排除“世事一無所取、一無可為”的消極心理,去掉他們心中多年來形成的自卑陰影,恢復他們原本的朝氣與純真,增強其生活信心,想學、能學、樂學、會學并學有所得。
總之,中職教師的確面臨普通中學教師所沒有的尷尬,也面臨著中職語文教學一個又一個的難題與挑戰,但只要勤于思考,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就可以使語文課成為點燃學生心靈之火的感情催化劑,成為凈化他們生活、凈化他們心靈的一根拂塵。
(作者單位:上海市現代職業技術學校)
(責任編輯:樂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