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語文教師不僅要“授業”,傳授給學生基本的語言文字知識,還要“傳道”,傳授做人之道。
在一堂作文講評課上,我發現平時寫作較好的一位同學又寫出一篇佳作,也沒細究,便把它當作范文拿來宣讀。
“這文章是抄來的!”我剛讀完這篇作文,一個學生就舉起手大聲地說。他的話音剛落,全班嘩然。大家議論紛紛,目光齊刷刷地掃向那個抄襲的同學,她羞愧地低下了頭。
面對這突發事件,我停頓了一下,轉過話頭問大家:“同學們,這篇文章寫得好不好?”
“好是好,可是……”
“我問的是這篇文章好不好,不管其他。”
“太好了。”
“那就請同學們談談這篇文章好在哪里,請發言的同學到臺上來說。”
結果,有十多位同學發言,大家高度評價了這篇文章。我接著說:“同學們,這樣好的文章我以前讀得不多,可能同學們也讀得不多,以后多給同學們推薦一些優秀的文章,在班上宣讀,你們以為如何?”
“太好了!”
“那么,對今天第一個給我們推薦優秀文章的同學大家說應該怎么辦?”
“謝謝!”“非常感謝!”此時,同學們對教師的用意已心領神會。
“從今天開始,每周推薦一篇作文,全班同學輪流推薦。可以拿原文來讀,也可以寫到自己的作文本上。不過,別忘了注明作者和出處。”
同學們會心地笑了,那個抄襲作文的同學也舒心地笑了。
抄襲作文或許是一時偷懶,這是學生常見的惰性;或許是想贏得老師的重視,這是要求進步的表現,只是做法不妥而已。如果教師因此當眾“揭穿”,將她狠狠“教育”一頓,那么,那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就會受到嚴重傷害,產生的后果也許不堪設想。因此,在突發事件面前我以理智駕馭情感,以真誠肯定學生,因勢利導,隨機應變,果斷而巧妙地保護了學生幼稚的童心。作為教師,只要有了博大的胸懷,有了真誠的感情,就能夠包容、理解甚至賞識學生認識上的“謬誤”或行為上的差錯,就能溶解師生角色隔閡的堅冰,搭建起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打開學生求知欲望的閥門,點燃學生智慧與靈感的火花。從這一角度講,師愛遠遠超越了情感的固有意義,成了一種高尚的教育教學智慧,成就了教育上無數的愛的風景。
課堂,是靜態的物質存在,因為有了學生——這活生生的不同個體,才煥發出無限的生機,才充滿著成長的氣息。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教育智慧必定出自善良的心,出自教師對教育、對學生真誠的愛意!學生崇拜老師,并不僅僅在于教師的職業,他們更敬重教師的愛心,教師的智慧,也就是教師為人的正直,坦蕩的胸懷,淵博的知識,豐富的閱歷,辦事的膽識,處事的干練,敬重的是一顆永遠真誠、熱情、年青、寬容的心。讓我們一起努力,做一個有智慧的教師吧!在平和中執著,在寬容中堅定。莘莘學子在成長路上渴望著教師的智慧,期待著教師的引領!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興縣高亭中學)
(責任編輯:劉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