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究活動如何收到實效?筆者結合自身所在學校“同研活動”實踐,就教學研究的內容、形式、方法及成果擴展等,談點粗淺的認識。
一、“同研”內容專題化、系列化,確保教研活動的針對性
1.確立專題,逐一突破
為避免教研活動的低效,各教研組首先將各種課型劃分為若干專題,就不同課型的功能、結構、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方法等,展開有序的專題研究,從而使每位教師都能在把握各類課型的教學要求及基本規律的前提下主動創新,提升教學品位。如英語教師在創新課型研究中,針對學生英文寫作訓練不足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大膽創新,從低年級開始開設英文寫作課,現已初步取得成效。
2.抓住關鍵環節,把教研活動引向深入
一要研究課堂的組織管理,優化教學秩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各學科教師在認真學習國內外先進教育理論和教學策略的基礎上,建立了有效的課堂組織、評價和激勵機制,改善了課堂管理。如不少學科教師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策略,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還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協作精神。
二要研究課堂的結構、容量、密度和節奏。即在學生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力求課堂教學做到結構新、容量大、密度高、節奏快,當堂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效率最大化,把“減負增效”落到實處,確保學生課余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自主性、開放式學習。
三要研究教材、教法,提高課堂教學的科學性、藝術性。即同一學科組教師不但“同研”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而且“同研”教法,找準教學最佳切入點,以最科學、最簡捷的方法完成教學任務。同時提倡教師個人充分發揮專長,形成個人教學特色,努力提高教學藝術性。
二、“同研”形式多樣化、精細化,確保教研活動的實效性
1.因“需”制宜,形式多樣
在繼承以往的“名師課例研討”“一課眾評”形式外,各教研組又探索和試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形式,如“同課異構式”(同一節課由不同教師獨立執教,進行比較分析研究)、“同課多輪式”(對同一教師、同一堂課進行多輪跟蹤,做縱向分析研究)、“多人同課循環式”(“同研”后多名教師接力式授課,進行綜合分析,旨在打造“精品”),等等。
2.完善“課堂觀察”,解剖課堂教學
這里的“課堂觀察”不是一般性的“觀摩”和“檢查”,而是以科學的觀察方法,對課堂教學進行有目的的微格式解剖掃描,找出存在的問題,為“同研”確定方向、提供內容。具體說,課堂觀察主要包括“同研”成果的落實情況、學生的投入狀態、教學效果三方面內容。將上述內容細化為15條評價標準,然后對課堂教學進行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這種觀察,包括學校或學區團隊觀察、教研組集體會診式觀察、教師結對式互相觀察,以及日常的推門聽課式隨機觀察等。無論哪種形式的觀察,其結果都將作為下一輪“同研”的重點。
3.落實教學反思,形成教研活動成果
即對“課堂觀察”中得到的信息,諸如課堂結構、教材處理、教法實施、教學風格以及板書設計、課堂提問等教學細節進行理性思考,總結經驗,改進不足,轉化成“同研”成果。這種反思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個人總結式,即教師個人對照“同研”成果反思自身教學行為,分析得失、總結經驗。另一種是集體研討式,即在個別反思的基礎上進行集體交流,切磋技藝、彼此吸收。在反思中,學校教務部門一般要堅持“每聽必評”的原則,要求教師在評價中“注重發展、強調建構”,運用“你可以這樣設計”“如果是我的話,我會這樣教”之類的具有直接指向性的語言,進行教學情景的再設計和教學細節的重構,將宏觀著眼的“同研”活動,落實于教學細節,使課堂教學再上一層樓。
4.及時推廣“同研”成果,實現收益最大化
為促進“同研”成果的快速轉化,學校及時將精品課例、教學論文、經驗總結、教學反思等,集成網絡資源庫,發表在校園網絡論壇上供教師進一步交流、學習。實踐證明,這對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樂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