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標準,不是看一個人道德知識的掌握程度,不是聽其口若懸河的演講,而是看其是否養成了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專業德育教師①應在加強學生德育知識掌握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情感和價值觀,磨煉學生的道德意志,并積極抓住契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中小學德育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德育與各科教學融合起來,“新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科教學以德育為核心。非專業德育教師②則應在各科教學過程中,通過合理的方式利用蘊藏于教材中的德育知識和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熏陶,強化其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促進其道德行為的養成。只有二者通力合作,才能實現育人目標。
一、道德教育過程中教師素養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教師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片面重視知識的價值,忽視學生的道德養成,使道德教育流于表面,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教師對道德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
在傳統評價體系的影響下,非專業德育教師片面地認為,自己的職責僅限于學科教學方面的育人即智育、美育和體育,德育是專職德育教師或班主任的分內職責,“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成為不少非專業德育教師的“尚方寶劍”。于是,教育僅限于學科教學,德育則被剝離出去。另外,以往對于教師的評價僅限于學生的學科成績,“道德教育是學科教學的應有之義”成為一句空話。結果,德育力度不夠、滲透性不強,使德育脫離了與其他學科文化知識的聯系而變得枯燥無味,脫離了現實生活,難以讓學生接受。專業德育教師則將德育囿于道德認知的狹小范圍,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養成則成了德育課的副產品。
2.教師責任意識薄弱
教育具有兩種價值維度:人文價值和工具價值。但教育的本質在于“使人為善,使人成為人”,其工具價值只是達成人的幸福的一種手段。赫爾巴特曾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1]這一論斷揭示了教育的本體意義。自從斯賓塞提出“什么知識最有價值”,教育的工具價值被不斷放大。魯潔教授認為:“近一個世紀以來,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適應、認識、掌握、發展這個外部物質世界。”[2]在致力于傳授“何以為生”的知識和本領的同時,放棄了對學生進行“為何而生”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導致學生不關心世界與人的價值和意義,只服從外在的目的,功利性淹沒了教育的內在意義。人類應以建立在科學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來規范、統領科學,而道德正是知識經濟時代引領社會發展方向的基礎。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造就完整的人。因此,教師應該本著對育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強化責任意識。
3.教師德育觀念滯后,德育方法簡單
德育觀念的落后阻礙了教師對學生道德的全面提升,并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教師德育方法的因循守舊。“管住學生,使之遵紀守法,搞好學習就是學校的德育任務”的任務觀和“學習好+聽話=好學生”的人才觀,勢必造成學生主體性的喪失,從而使學生失去獨立、自由發展的自覺意識。德育方法單一化、粗暴化表現在具體的德育過程中,即教師常以批評、禁止、訓斥、懲罰等方法強制學生,使學生成為道德條目的存儲器,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剝奪,個性與主體性被淹沒,興趣和愛好得不到發展。這種注入式的德育,雖然能讓青少年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但其缺乏溝通、對話、多向交流,缺乏讓學生在“行”中感悟、體驗、思索、反省的必要的實踐步驟,忽視了作為德育對象的學生的參與,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過程和方法簡單化,內化與轉化的環節被省略,必然難以讓學生形成道德方面的自我意識。
二、教師德育素養提升策略
基于道德教育過程中教師素養存在的問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提升自己的德育素養。
1.教師的良好品德是進行道德教育的前提
教師沒有高尚的師德便不可能有正確的教育行為。因此,教師不僅要遵守師德規范,而且要不斷地加強個人修養,努力使師德規范內化為自己的道德信念,把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視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最佳選擇。同時,教師還應當深入了解國家對師德要求的內容及其客觀依據,充分認識履行師德規范對于教書育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深遠意義。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樹立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從內心深處激發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的道德情感,把教書育人的重任化作行動,用自己的言行、職業操守贏得學生的崇敬和信賴,帶動學生健康成長。
2.深厚的德育理論修養是教師深入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礎
德育工作是一門科學性和理論性很強的工作。教師作為德育工作的主體,應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廣泛學習和研究德育規律,掌握德育的基本原理、原則和方法,了解學生個性發展的基本特點,一切從實際出發,科學開展德育工作,從而克服德育工作的盲目性,增強德育的實效性。在具體的德育過程中,教師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導之以行,唯有教師的德育過程符合學生的品德形成規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3.與時俱進的德育觀念和合理的德育方法是教師進行德育的關鍵
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社會價值的多元化趨勢,要求人們有開拓創新精神和自主意識,并能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社會改革。多元價值共存將逐漸成為社會所有領域的普遍現象。在教育過程中,以往教會學生聽話和順從的教育已不合時宜。對于教師來說,應該教會學生如何面對沖突和矛盾并作出合理的價值選擇。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在具體的德育過程中給學生適切的選擇機會,逐步培養他們自主選擇的意識、能力、方法、意志和態度,使學生成為社會需要并能夠促進社會發展的人才。
4.合理的評價標準是實現德育有效性的保障
以前的德育評價過于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把分數視為教育的圭臬,德育過程的人文價值缺失,導致學生成為片面發展的人。為了改進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應“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3]評價由重結果轉向過程,由單向評價發展為多向評價。恰當、準確及激勵性的多元化評價,能保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最終目的是促進每個學生在不同方面走向成功。
注釋:
①專門從事德育教學活動的教師。
②通過教學對學生施加德育影響的從事其他學科教學的教師。
參考文獻:
[1]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20-321.
[2]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89.
[3]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0.
(作者單位:1.陜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陜西教育學院中文系)
(責任編輯:劉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