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任何耀眼的光環都有陰影一樣,被人們譽為“紅燭”“春蠶”“園丁”的教師,其生活也不都是陽光明媚的。曾聽到不少教師的孩子抱怨:“給當教師的做孩子真倒霉!”是什么原因使得教師的孩子感到不滿呢?原來,是教師不自覺地將職業角色帶回了家,角色沖突導致了他們家庭的不和諧。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種以上不能協調的甚至互相競爭的身份時,就容易發生角色沖突。教師將職業角色帶回家的情況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惹人心煩的“嘮叨婆”
教師既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又是他們健康成長的領航人,更是他們稚嫩心靈的庇護者。教師每天事無巨細,從
學習到生活,從做人到健康,方方面面,全方位關注每一個學生。所謂“學校無小事,事事關乎未來;學生無細節,處處反映本質”。基于這種認識,教師們的目光日漸敏銳,心思日益縝密。而中小學生由于受年齡的限制,成長具有多變性、反復性、階段性,這就要求教師長期堅持,反復強調。
久而久之,教師無形中養成了愛嘮叨的習慣,并且會不自覺地把這種做法帶到家中。一見到孩子表現出一點小問題,馬上就會產生豐富的聯想,要么想到與學生錯誤類似,要引以為戒,要么想到種種嚴重的后果,要防微杜漸。“經驗”促使他們不放過任何一個教育孩子的機會,他們的嘮叨使孩子感到厭煩,不愿意甚至是不敢與其交流。看到孩子不開心,教師自己也很無奈,卻不知道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二、叫人害怕的“分析師”
教師每天面對的是一群靈動的、有個性的、有思想的孩子,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個學生就是一個問題集團。這些問題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這就要求教師善于運用邏輯思維,善于透過現象分析問題的實質,對癥下藥,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幫助學生順利、健康地成長。
這樣一來不少教師就養成了愛分析、好研究的習慣,在他們眼中沒有什么事是小問題,這種“見微知著”的“分析師”角色又常被他們不自覺地帶回家中,對于家人一些小差錯,他們也往往會表現得很不平靜、大驚小怪。例如孩子隨便亂放書本,他會馬上上綱上線,“行為隨便,習慣不良,難有大出息”。看到孩子忘記刷牙,他又會痛心疾首道:“小事不小,缺乏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什么事情只要他往深里這么一分析,就全成了嚴肅的大問題,叫人輕松不得,搞得全家都不愉快。孩子總是躲著他,大人總是防著他,家人都怕有什么蛛絲馬跡讓他逮著大加分析。家庭生活的不和諧,都因為他扮演了一個讓人害怕的“分析師”!
三、令人窒息的“生產隊長”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需要認真安排教學計劃,精心設計每一堂課,對于每一環節如何安排,哪一類學生該干什么,教師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這就要求教師的行為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計劃性和教育性。教師在傳授知識的講堂上處于主導地位,在日常的學生管理中更是活動的指揮者,要關注每一個學生,不叫任何一個學生受冷落,這很有點像農村“生產隊長”,不叫任何一個人當觀眾。
這樣一來,有些教師似乎很習慣這種思維模式,在家也依舊扮演這一角色。一進家門就開始忙著給全家人安排事情,看不得有一個人閑著,搞得人人在他面前寧可站著不愿坐著。所以只要他在家,家里就是一派緊張忙碌的景象,熱鬧得很。他一定要大家都像他一樣忙碌、充實才肯罷休,全然不顧家人的感受。家,本應該是放松的地方啊,可他卻把家搞得比單位還緊張,這樣久了家庭生活怎能不令人緊張、令人“窒息”呢?
四、叫人堵心的“冷臉盤”
早就有專家提醒為師者:“你對學生微笑,他們就會對你大笑;你對他們大笑,他們則會還你狂笑!”因此不少教師喜歡在學生面前擺出嚴肅的面孔,以捍衛師道尊嚴。特別是班主任教師,因為管理班級事務,常常焦慮上火,他們的心情通常比一般教師沉重,總掛著一副冷臉。
教師在工作中難免會有不如意的時候,不開心是可以理解的;學生的表現也不可能完全稱心如意,所以不高興也是情有可原的,可是將一副冷臉帶給家人就不對了。有一位班主任教師,開學一個月以來,為班級的大事小情傷透了腦筋,再加上他本來就比較嚴肅,所以這下就更難得一見他的笑臉了。直到有一天他面帶微笑,招呼家里的客人時,兒子驚訝地問他:“爸爸,你今天高興啦?”他才猛然醒悟——原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他一直在給家人冷臉啊!家人那么在意他,而他卻不經意間將班主任的一副冷臉帶回了家中,這是多么傷害家人的感情啊!
五、不分內外的“老師”
有不少教師說:“面對我的學生,我有足夠的好脾氣,我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為他們解決問題,可面對自己的孩子,我卻往往不能心平氣和地說話。”這番話指出了我們教育工作者常犯的毛病。教師是一個比較嚴謹的職業,加上學校、家長、學生對教師的期望又特別高,教師們每天都在高度地運轉,將自己絕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學生身上。而且,教師經常會看到許多優秀的孩子,容易把他們作為自己孩子的榜樣,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盡善盡美。有些教師,到了家中還不忘扮演教師的角色,手勢、語調也都和在學校一樣,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給孩子找學習的榜樣,定目標、做計劃,這些做法往往讓孩子難以接受。這樣一來,教師因為沒有正確轉換角色,面對自己的孩子時,脾氣自然就好不到哪里,當然會引起孩子的不滿,更有可能與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發生沖突,引起家庭的不和諧。
以上就是教師將職業角色帶回家的幾種情況及不良后果,它們正于無形之中傷害著教師的家人,影響著教師的家庭生活,不能不引起注意。教師們應把職業角色與家庭角色分開,回到生活中去。應該“未雨綢繆”,而不是寄希望于“亡羊補牢”,要經常反省自己,及時將職業角色關在家門外,樂業先要安居。
教師角色沖突的廣泛性與嚴重性不可漠然視之,要在客觀分析、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探討恰當的對策。希望廣大的教師朋友們,讀了這篇文章能有所收獲,既要做合格的人民教師,又要做和諧幸福家庭中的一員。因為追求幸福從來都是人們共同的愿望。為了這質樸的愿望,請當心,別把職業角色帶回家。
(作者單位:1.山東省萊陽市團旺鎮中荊中學2.山東省煙臺市魯東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樂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