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我去鎮中學時遇到已上初二的孟同學,他熱情地與我打招呼,孟同學的班主任也夸獎他是班里的體育明星。在為他的進步感到高興的同時,我想起了在他小學六年級時我們曾經訂下的“契約”。
“契約”的起因要從孟同學往自己腦袋上拍磚說起。
前年秋季開學,孟同學升入六年級,他家離學校有二十里地,在學校寄宿。孟同學的父母在家開餐館,由于他們村莊比較大,有三千多人口,生意非常紅火,家庭收入可觀。所以,孟同學在學校里花錢也顯得出手比較大方,身邊總有幾個較為要好的“哥們”一起玩。孟同學儼然成了“哥們”中的老大,經常從家里偷拿香煙,不僅自己學著抽,還分發給身邊的同學一起“噴云吐霧”,在同學們中造成了不好的影響。班主任老師多次找他談心,還專門進行了兩次家訪,但收效甚微。一天晚上,第一節自習課孟同學和班里與他要好的兩位同學沒有上課,值班老師發現后,就到寢室去查看,寢室內沒亮燈,只看見三個紅火頭,忽明忽暗。原來,孟同學正與其他兩位同學一起過煙癮呢,他們當即被抓了個正著。因其班主任不在,于是值班老師把他們叫到校長辦公室。問明情況后,我就讓其他兩位同學先回了教室,想單獨與孟同學談談。我剛說起抽煙對未成年人的危害,孟同學就說:“老師,你等著,我一會兒就來?!痹捯粑绰?,他就轉身跑下了樓。
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孟同學是回寢室或教室去拿沒有抽完的香煙交給我,可我又怕出什么意外,也緊接著下了辦公樓。我站在樓門廳口,借著昏暗的燈光,尋找孟同學的身影。而孟同學卻從教學樓的后面走了出來,雙手交叉在小腹前,兜著運動服上衣里面的東西向我走來。我認定他兜著的一定是他犯錯的“鐵證”——香煙,我稍有不安的心情隨即恢復了平靜,孟同學又跟我回到了辦公室。
讓他坐他不坐,就站在我的辦公桌前。我就讓他談談對未成年人吸煙現象的認識,并準備記錄一下這次談話的內容,同時等著他把兜著的“鐵證”拿出來。我剛剛打開本子,孟同學突然放聲大哭,邊哭邊說:“老師,我改!”非常麻利地從兜著的衣服里拿出來的不是我認為的“鐵證”,而是半塊磚頭!他舉起這半塊磚頭,往自己的頭上就拍,情緒非常激動,當他要拍第二下時被我攔住了。我被孟同學的舉動震驚了:小小年紀竟以這種自虐的方式回應老師的談話,真是不可思議!
等孟同學情緒穩定后,我問他:“你的這種舉動是表達對老師的不滿,還是真的對自己抽煙行為的懺悔?”他非常誠懇地說是想改錯。之所以有這次魯莽的舉動,是因為班主任為這事已經找他談過好幾回了,他也想改掉抽煙的毛病,可是管不住自己,所以恨自己。我肯定了他改錯的決心,但對他這種自虐的行為進行了批評。隨后,我約談了他的家長,又通過了解他周圍的同學,較為全面地掌握了孟同學“自虐”行為的成因。原來,在他很小的時候,遇到家里人違拗他的事情,他就咬自己的手指,抓自己的頭發;上學以后與同學鬧矛盾就自己抽自己耳光或用頭撞墻等,有典型的自虐傾向。
針對孟同學這一不良癖性,在家長和班主任的積極配合下,我著手制訂了幫助孟同學遇事冷靜、自我克制沖動行為的糾偏計劃。首先,我與孟同學進行了促膝長談,使他自己充分認識到:自虐既有損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會妨害自己與同學之間的交往,時間長了將把自己囿于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不利于將來的成長和發展。其次,在孟同學完全自愿的情況下,我與他共同起草了一份糾偏“契約”,為了維護我與孟同學之間的誠信,不讓他的自尊受到傷害,我保證這份“契約”不會對任何人講。“契約”包括以下主要內容:第一,孟同學在校與老師或同學之間應避免發生沖突,如果沖突正要發生,或者自己的情緒即將激動時,默念“不能自己傷害自己”三遍,然后想“契約”內容一遍。第二,契約有效期為六個月,前兩個月孟同學保證一周向我匯報一次表現,中間兩個月間兩周向我匯報一次心得,后兩個月四周向我匯報一次進步,離開小學升初中時,要寫一篇對自虐行為的再認識,作為他進步的見證交給我保存。第三,在“契約”履行期間,如果孟同學發生自虐行為,將停止他在學校乒乓隊的訓練,初犯停訓一周,再犯時間加倍(孟同學是校乒隊主力,校高年級段第二名,總想沖擊冠軍。奪其所好是孟同學極不情愿的,這算是懲戒),并參加校田徑隊練長跑。
立約雙方在“契約”上各自簽上名字后,我又提出了一個由誰來監督“契約”執行的問題,因我有言在先,這件事不對任何人講,所以把“球”踢給了孟同學,孟同學好一陣沉思后,提出由他的班主任和要好的兩位同學一同監督,怎么給監督人說明當然是孟同學的事??蔀榱四苷嬲_到幫助孟同學糾正不良行為的目的,我私下與監督人隨時溝通信息還是必然的。
在以后的“契約”履行過程中,孟同學按時向我匯報思想,不僅遇事逐漸變得冷靜,而且再也沒有從家里拿過煙、抽過煙,達到了最初制訂“契約”時所預期的效果。根據孟同學的表現,我打算春季開學終止“契約”,鍛煉他的自制力,可孟同學表示不同意,非要堅持按期踐約不可,我也就答應了他。直到離開小學升初中,孟同學再也沒有出現過自虐行為。師生雙方的信任和尊重是孟同學認真履行這份“契約”的基礎,也是糾正自虐行為的前提條件。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城市嶧山鎮教育辦公室)
(責任編輯:劉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