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為何“三合一選舉”失利?
國民黨的敗績,將可能微妙改變臺灣當局的內外政策,自然也包括大陸政策
特約撰稿王豐發自臺北
臺灣舉行的“三合一選舉”(即把縣市長、鄉鎮市長、縣市議員等3種民意代表和地方民選首長,畢其功于一役,合并成一次選舉),于日前落幕。掌握所有政治資源的國民黨嘗到敗績,縣市長席次由原先的14席減為12席,失去宜蘭縣及花蓮縣,民進黨增加宜蘭縣,由3席增加到4席。
在臺灣當今的政治現實里,這場“三合一選舉”,將可能微妙改變臺灣當局的內外政策,自然也包括大陸政策。
臺灣目前的政治選舉制度,沿自兩蔣時代,李登輝時代作了大規模變革。其改制的主要目的,是要落實草根民主。根據這套選舉制度的精神,即便是最高領導人(“總統”)也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草根性,否則很難通得過。
如此一來,固然強化了各級首長的民意合法性基礎,可也形成了地方到中央、一以貫之的“捆綁效應”。小至地方上最底層的村里長,中至鄉鎮市長、縣市議員、縣市長,乃至“立法委員”,直到“總統”,全部環環相扣,緊密連結在一起。
根據這套選舉制度,低一級的首長或者民意代表,就成為高一級的首長或民意代表的“樁腳”。所謂“樁腳”,就是選舉動員和拉票的基本干部(注:某些買票賄選的違法行為,通常也要透過同黨或同派系的“樁腳”才能完成)。每逢選舉,“樁腳”必須作為上一級的首長或民意代表的助選員,反之,如果輪到下級的“樁腳”選舉,上層的各級首長或民意代表,又成為這些“樁腳”的超級助選催票員。
臺灣這一整套的直接民選制度,便形成草根性十足、具有強烈分贓性質的選舉制度。候選人想從這套選舉制度中勝出,勢必在先天上具備草根特質,后天上又要與這套分贓體制融為一體。這套分贓體制的更大特色是,它一路把從村里長直到“總統”全部捆綁在一塊。
是故,以馬英九這樣充滿精英主義色彩的出身背景,能在2008年選上臺灣領導人,真可謂是一項奇跡。這一方面得利于馬英九當時清新的政治形象,有別于呲牙咧嘴、操弄民粹的民進黨“天王”;另方面也得利于民進黨執政8年弊端叢生,經濟萎頓,惹得民怨沸騰。
暴風雨中的兩記雷電,不可能先后打在同一個地方。這種巧合幾率實在微乎其微。馬英九之所以通得過這套草根性選舉制度,通得過利益捆綁環環相扣的政治分贓制度,是因為他占了大環境的優勢。然而,一旦他坐上權力寶座,身居大位又兼國民黨黨主席,已儼然是臺灣最大的利益分配者了,卻仍然在這次三合一選舉嘗到敗績。
國民黨這次敗選因素錯綜復雜,其中一個基本因素是,過去1年8個月以來,臺灣當局拿出的民生經濟成績單,實在不盡理想。據統計,目前老百姓的薪資所得不升反降,倒退到了1997年的水平。
除了經濟表現讓民眾失望,當局治理效能不彰的問題,也備受民眾疵議。諸如發生于去年8月8日的臺灣南部大水災,初期救災行動的緩慢與消極,一度引起若干民眾強烈反彈。這些“壞賬”,全都記到了國民黨和馬英九身上。
比較馬英九去年在“總統”大選中,于17縣市贏得了近61%的得票。這次國民黨選得票率僅為近48%,失票率高達13%。更嚴重的是,若干縣市基層徹底綠化的問題。而基層之徹底綠化,更將顛覆本文前述之草根選舉制度,危及國民黨統治的底盤結構,這必將弱化或者裂解2012年馬英九競選連任的基層動員能量。
國民黨艱難的考驗其實才剛開始。明年此時,臺灣即將舉行五大都市(直轄市)首長選舉,由于這項選舉的選民總數,遠較這次三合一選舉眾多,影響力更是非同小可。
而且,馬英九一方面要打選戰,另方面還得兼顧政績,必須保證在一年內讓經濟數字逆勢上揚,才有可能挽回逐步流失的民意,這正是執政當局極高難度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