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地鐵開通為標志,40年來,已經有23個城市圓夢地鐵。眼下,還有更多的城市為能夠分享地鐵帶來的興奮而全力以赴。40年追夢地鐵,目的只有一個——躋身現代化大都市之列。
盛夏,驕陽似火。
2009年6月,鄭州、寧波、青島三座城市地鐵工程均在這個激情燃燒的季節鋪下了第一根鋼軌。6月6日,隨著鄭州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的正式開工,千年商都與城市軌道交通終于走到一起;6月26日,寧波與青島地鐵更是在一天內同時開工建設;7月24日,南昌成為地鐵俱樂部的新成員。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向這些城市市民徐徐走來。
2009年,地鐵在中國的大江南北迅速延伸。
沈景炎,原北京城建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建設部地鐵輕軌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這位被媒體稱為“地鐵大師”的老人,見證了中國地鐵發展40年的滄桑。盡管已經退休,但他仍在各個城市為他熱愛的地鐵事業奔波。就在返回北京接受《決策》采訪的前一天,他還在石家莊與相關部門一起討論該市剛剛起步的地鐵規劃。
開端
跨過40余年的光陰,沈景炎仿佛看到了自己恍如昨日的青春歲月。
1965年,沈景炎離開家鄉上海,背上行囊來到了北京,這一年,他26歲。北京城建設計研究院的一名職工,是沈景炎作為地鐵人的起點。
而這一年也是北京城建設計研究院的起點,它的成立正是為了研究建設中國的第一條地鐵。沈景炎記得,這一年的2月4日,毛澤東主席關于地鐵建設的一個批復:“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在建設過程中,一定會有不少錯誤失敗,隨時注意改正。是為至盼。”這可以視為中國地鐵建設的啟動令,鐵道部因此從全國抽調一批精兵強將,而沈景炎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從上海鐵路局調到了北京。
7月1號,北京城鋪下了第一根鋼軌。這是共和國建設史上的一件盛事。李先念、鄧小平、朱德、彭真等領導人在兩顆大白果樹下出席了奠基儀式,年近八旬的朱德元帥親自拿起鐵鍬,為北京地鐵一期工程破土。
國家非常重視地鐵施工,成立了地鐵建設領導小組,由北京軍區司令員楊勇擔任組長,副組長分別是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萬里和鐵道部第一副部長武競天。
當時,由于西方各國的封鎖,所有地鐵機電設備均為國內生產,總體技術水平較低,“當時真是一窮二白,所有車輛和設備全部是國產化,全國主要工廠重點攻關,第一輛地鐵客車是長春客車廠出產,這是一個從無到有進行研究的過程。”沈景炎告訴《決策》。
地鐵建設采用政府計劃投資為主體,建設速度較慢,盡管比原計劃晚了一年多,但北京地鐵1號線建設還是趕在新中國成立20周年的時候完工。
1969年10月1日,第一輛地鐵機車從北京古城站呼嘯駛出。
從當時的交通狀況看,籌建地鐵是一個相當奢侈的決定。1969年,北京城人口不足400萬,人們出行多是步行或乘人力車,連乘坐公共汽車的都在少數。那么,國家修建地鐵是基于什么考慮呢?周恩來總理一語道破:“北京修地鐵,完全是為了國防。如果為了交通,只要買200輛公共汽車就能解決。”
由于當時“戰備為主,兼顧交通”為地鐵建設主導思想,北京地鐵在通車后很長時間內不對公眾開放,想乘坐或參觀地鐵,都需要持單位統一領取的參觀券。據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徐禮森回憶,“我倒是記得,30多年前,普通市民能拿到1張地鐵參觀券,就美滋滋的啦。”令人唏噓不已的是,作為毛主席“點將”的地鐵一期工程統帥楊勇,直到1972年才第一次坐上地鐵。
受時代背景和技術水平的限制,中國地鐵建設并沒有由此掀起高潮。截至1980年,全國只有北京和天津建有共40公里左右的地鐵。
升溫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經濟獲得了迅猛發展,大城市數量也迅速增加,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從1978年的15座增加到1989年的30座。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令中國的大城市痛并快樂著,在獲取經濟發展碩果的同時,交通擁堵成為揮之不去的傷痛。
在北京、上海、廣州,人們開始發現城市已經不是他們任意馳騁的地方。當改革開放先富起來的一代用小汽車的點火鑰匙代替自行車鑰匙的時候,私家車就如洪水般涌進城市,使得道路原本就有結構性缺陷的城市交通雪上加霜。人們還沒來得及享受私家車生活帶來的快感,就陷入了日益加劇的交通擁堵夢魘。
怎么辦?
人們想到了地鐵這根救命稻草,地鐵的優點令每一個愛它的城市都為之瘋狂:不占地面、超大容量、節能、環保、舒適、準時、安全、快捷。中國城市開始發現,要想滿足速度的誘惑,擁有成熟的地鐵交通網絡是終南捷徑。
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由此走上了轟轟烈烈的地鐵建沒之路,沈景炎的生活節奏也隨著地鐵建設的腳步而加快。1989年,沈景炎在廣州的半年里異常繁忙,50歲生日這一天,他連續工作了10多個小時,直到收到女兒寄來的生日卡片,他才下意識地摸了摸過早斑白的鬢角,在他手邊的是尚未完成的廣州地鐵車輛段選題報告。
這一時期,沈景炎成了“空中飛人”,因為10多個城市的地鐵、輕軌可行性研究設計工作都等著他來參與完成。
上海和廣州,無疑成為這一輪地鐵建設的代表城市,上海地鐵1號線21公里、廣州地鐵1號線18.5公里先后開建,再加上北京地鐵復八線,使得3個城市的地鐵總里程達到92.7公里。
同時,在擴大開放的背景下,以技術引進推動地鐵事業發展,是上海、廣州的基本思路。但是,把國外技術引進來,特別是車輛、控制系統從國外引進,使得整個地鐵建設的成本急劇上升。
“由于資金短缺,上海、廣州等城市利用國外貸款,貸款的80%以上需購買貸款國的機電設備,而其價格是國際市場的5到10倍,致使地鐵投資造價居高不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馮飛告訴《決策》。另據沈景炎回憶,“正因為大量引進了國外設備,導致造價不斷升高,當時甚至傳出廣州地鐵每公里造價達到8個億。”
整風
鑒于盲目引進進口設備和不斷攀升的造價,國務院提出了“量力而行,經濟實用,安全可靠”的地鐵建設方針。并在1995年12月,國務院出臺了第60號文件《暫停審批快速軌道交通項目的通知》,宣布除北京、上海、廣州等在建地鐵項目繼續施工外,其余城市一律暫停對外簽約和審批立項、開工。“當時很多城市如重慶、杭州都想上馬地鐵,但是文件下來后都停止了,除了在建工程。”沈景炎說道。
1998年,為了把建設和運營成本降到最低程度,國家規定無論使用何種建設資金,所有設備和技術必須保證60%的國產化率,不久提高到70%,并指出,城市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工作的重點是軌道車輛和信號系統。
在此背景下,深圳、南京以國產化為依托,幸運地搭上了20世紀末地鐵建設的最后一班車。自此,全國共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和南京6座城市地鐵項目獲得國務院批準,它們也是目前中國內地開通地鐵的6座城市,這使得其他城市的市民帶著朝圣般的心態去體驗地鐵。
隨著“地鐵俱樂部”成員的增加,人們開始意識到地鐵給一座城市帶來的改變。
地鐵過處,樓市花開。
在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杭州、青島各地,“地鐵沿線”房價飆升的事實已然顯而易見。“以北京為例,由于1號地鐵線向東延伸至通州,通州的房價每平方米就提升了3000至5000元。”中投顧問交通行業分析師蔡建明說。而杭州地鐵在“地鐵立項推延”的消息傳出之后,其房價應聲而跌,也為此提供了佐證。
沒有地鐵,不算現代化大都市——中國城市是這么想的。
于是,杭州、沈陽、武漢等大批城市為地鐵項目能否上馬爭得頭破血流。
1997年,廣州制定了我國第一座城市軌道交通網規劃。以此為契機,各大城市紛紛制定自己的規劃,導致最后對地鐵有“企圖”的城市中,沒有一個規劃長度是在100公里以內的。
就在此時,國務院為了使地鐵建設駛入“理性”和“規范”的軌道,再一次實施了緊急“剎車”。在2002年10月中旬召開的一次國務院辦公會議上,凍結各城市地鐵的立項審批,“立項的事情先不議,目前關鍵的問題是詳細調查國內的地鐵建設情況。”
一紙禁令,讓20多座城市蔓延的“地鐵熱”再一次遭遇寒流,坊問普遍認為,這是繼1995年國務院發布第60號文件后,又一次大規模的地鐵“整風運動”。這當頭一棒,首當其沖的是杭州和沈陽,他們原本是被寄予厚望,但之后卻只能觀望和等待了。
于是,2003年浙江省“兩會”公布的五大“百億”工程的名單上,預計投資額達152億元的杭州地鐵項目銷聲匿跡。
綜合各方面的分析,熱氣騰騰的地鐵項目遭遇寒流的最直接原因,是高層擔心“一哄而上”的局面再次出現;此外,地鐵作為世界上最昂貴的交通補丁,其建設和運營成本從來都是一個“無底洞”,高層擔心一些城市為了“政績”盲目上馬,使得原本就已赤字的地方財政雪上加霜。
重燃
峰回路轉,2003年下半年,事情出現了轉機。
為控制地鐵建設有序發展,國務院在當年9月下發了第81號文件《關于加強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管理的通知》,對城市軌道交通的準入條件專門作了規定。
當時,國內已經有一批城市完全符合或接近國定標準。于是,杭州等城市再一次踏上了申報地鐵之路。
在此階段,城市軌道交通已經成為各地的“市長工程”,但資金緊張和人才緊張的問題,都擺在了城市決策者面前。
作為杭州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顧問,沈景炎清晰地記得,在杭州市政府召開的@高規格會議上,他應邀出席并出謀劃策,沈景炎談了四個問題:權、才、財、地。沈景炎回憶,“杭州聽完意見后很干脆,任命一個副市長為指揮長,進行大規模人才招聘,財政撥款將啟動費到位,規劃局積極配合。”
2005年6月6日,國務院把暫緩審批地鐵項目以來的第一張“準生證”頒發給了風景如畫的旅游名城杭州。至此,一波三折的杭州地鐵建設項目被正式批準,杭州人終于圓了20多年的地鐵夢。
在隨后的幾年里,武漢、西安、成都、哈爾濱、長春、蘇州、無錫、昆明、寧波、鄭州、長沙和福州等城市的軌道交通項目紛紛獲批,全國掀起了新一輪軌道交通建設熱潮。
40年,光陰荏苒。
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里,沈景炎從一個躊躇滿志的青年變成了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不變的是他對地鐵事業的熱愛。“1965年我調到北京,搞地鐵搞了40多年,見證了北京地鐵和其他城市的第一條地鐵建設,對于城市軌道交通,我懷有深厚的感情。”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線路最多的國家,更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軌道交通建設市場。沈景炎,這位見證中國地鐵40余年滄桑的老人,仍然奔波在各大城市之間,他說,“為地鐵忙碌,我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