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時代正在悄然來臨。8月1日,湖南省提出在長株潭建設全球首個低碳城市群試點;此前7月22日,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啟動金太陽示范工程;國家發改委宣布正在牽頭制定發展低碳經濟指導意見,2009年內將會出臺,此舉預示著低碳經濟將從呼聲落實到產業政策上。
再往前追溯,去年6月27日,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全球氣候變化及中國的應對,胡錦濤總書記提出重點抓好的五項工作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放在第一條。一年來,保定、上海、珠海、無錫等一批嗅覺敏銳的城市,相繼把“低碳城市”確定為城市運營的新方向。
雖然,這些只是星星之火,但其背后蘊含著一種趨勢一向低碳經濟轉型,勢所必然。
那么,何謂“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綠色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被稱為“第五次浪潮”。低碳經濟實質是資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核心是新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消費形態、生活模式的根本性轉變。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低碳經濟法案》;進入2008年,低碳成為政治、經濟、外交、科研及新聞輿論的一個流行語,世界環境日也將主題確定為低碳經濟,2008年由此被稱為“低碳元年”。
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論,發展低碳經濟正在形成世界性共識。但截至目前,在全球范圍內,低碳經濟還沒有成熟樣本和現成模式可以參照。
從理論上說,低碳經濟的理想形態,是充分發展陽光經濟、風能經濟、氫能經濟和生物質能經濟。在實際生活中,低碳經濟離我們有多遠?
其實,低碳經濟不是一種高檔消費,它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舉例說,6月份開始實施的“限塑令”,其意義不僅在于限制白色污染,更在于節約塑料的來源——石油,從而減排二氧化碳,這是一種“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也是低碳生活的生動實踐。
對地方政府來說,低碳經濟是落實節能減排任務的一條新途徑。國家“十一五”規劃20%的減排任務,是一項約束性指標,與各級政府的績效考核息息相關。7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09年節能減排工作安排”指出,完成“十一五”節能目標的工作進度仍落后于時間進度。
既不能為了經濟發展而犧牲環境,又不能為了保護環境而放棄經濟,在這個兩難選擇面前,怎么辦?低碳經濟或許能夠開辟一條新的“綠色通道”。但要真正落地,政府必須跨越“三重門”:一是觀念、二是政策、三是技術。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向低碳轉型的最大制約,還是低碳新能源技術水平整體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如果沒有低碳新技術作為強大支撐力,低碳經濟就會成為水中月、鏡中花。
從戰略層面來看,低碳經濟爭奪戰,已在全球悄然打響。這對中國來說,既是壓力,也是挑戰。“富煤、貧油”的能源結構,決定了中國能源消費以煤為主,可供選擇的替代性資源有限。如何將碳減排的壓力變成經濟增長的動力?走低碳經濟之路,就是一項具有前瞻性的重大選擇。
從本質上說,低碳經濟不排斥工業化,它是一個涉及多層面的產業體系,低碳產業也是孕育巨大市場潛力的新經濟增長點。任何一個政府和企業,都沒有理由拒絕低碳經濟所帶來的“紅利”。但要獲得低碳收益,必須從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動,轉向自下而上的市場參與,政府“邀請”企業上船,同舟共濟。’
可以肯定的是,實現低碳經濟轉型,將是一次新的“綠色長征”,更是一場攻堅戰。如何迎接低碳經濟浪潮,考驗著各級政府的政治遠見和決策智慧,只有超前謀劃、掌握主動、贏得先機,才是正確選擇。
正如一位環境經濟學專家所說,低碳經濟就像“放在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不去嘗試,永遠都不會知道是苦是甜。
本期編輯部觀點:
如何迎接低碳經濟浪潮,考驗著各級政府的政治遠見和決策水平。只有超前謀劃,掌握主動,贏得先機,才是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