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建設中,交通系統總是首當其沖,同時,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也往往首先體現于交通一體化。而交通方面的重大項目建設往往能夠迅速惠及區域中的邊緣地。
繼今年4月中旬珠三角九市現場會后,6月13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再次帶隊在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等粵東4市走了一圈。
開完這輪現場會之后,“大粵東”板塊發展戰略輪廓逐漸清晰:“以大粵東板塊聯手融入珠三角,對接海峽西岸經濟區,深化與港澳臺和東盟的合作?!?/p>
對于這樣的戰略,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陳鴻宇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洊|4市行,“是落實珠三角規劃綱要的一個延續,目的在于推動粵東地區融入珠三角發展的快班車?!标慀櫽罱忉尩溃ㄟ^承接珠三角對這些地方的產業轉移,加快融入珠三角;而海西區的獲批,對于粵東來說又是一個機遇。
但是從粵東地區內部看,汪洋指出,由于歷史等種種原因,粵東發展的基礎仍然薄弱,作為欠發達地區的面貌還沒有根本改變。而要快速走出欠發達地區的低谷,大項目帶動是一個捷徑。
粵東再布局
2009年以來,粵東地區向兩個國家戰略規劃經濟帶延伸的趨勢,越發明顯。
向西,粵東地區正逐漸融入珠三角的產業體系中。產業轉移園區的建設,是最直接的對接。
據廣東省經貿委的資料顯示:汕尾的深圳(汕尾)產業轉移工業園在去年年底的首批投資,簽約32個項目,總投資額達268億元;汕頭的省級示范性產業轉移工業園建成后,工業總產值將達500多億元,可吸納約25萬勞動力就業;潮州的深圳(潮州)產業轉移園區已成為第三批示范性產業轉移工業園,園區已辦理入園手續的企業有78家,計劃投資總額282億元;揭陽的揭東經濟開發區則擁有廣東9家上市公司和80多家品牌企業及龍頭企業。
向東,粵東正在連接海峽西岸經濟區。
今年2月,廣東正式將“支持粵東北地區參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而作為粵東四市的核心城市,汕頭融入海西區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也最為積極。廣東省發改委相關人士表示,將粵東地區納入海西區規劃的建議,已經由汕頭市政府做出方案,經廣東省政府送交國家發改委審批。
正在落實中的《汕頭推進海峽西岸地區建設工作方案》也提出,爭取每年舉行一次對臺合作交流會,承接臺灣光電和生物技術等新興產業,引導臺資企業參與投資能源、精細化工、造船等產業。
另外,汕頭正在制定粵臺經貿合作試驗區的建設方案,大體思路已經基本確定,合作試驗區的核心區和主要載體將是汕頭臺灣產業園。
不過,要實現粵東向兩邊的融合,“首先還是要有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另外在規劃上也要站在區域合作的高度來進行規劃、整合?!标慀櫽钫f。正在制定的珠三角城際軌道規劃中,廣東省發改委已預留了通往粵東地區的出口。潮汕機場也在16日開工,預計2011年建成并投入運營。這將顯著提高粵東與海西區之間的交流效果。
大項目帶動
從目前來看,粵東地區的民營經濟發展快速,產業集群基礎良好。但粵東面臨著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產業基礎還比較薄弱,缺乏帶動力強的大項目和支柱產業;傳統特色產業比較分散,產業聚集度不高。一個直接的證明是:2006年粵東的人均GDP是11200元,比全省低了17084元;而2008年,粵東人均GDP提高到15396元,比全省低了22193元,絕對差距擴大了5109元。
“雖然過去兩年,粵東的增速超過了全省平均水平,縮小了相對差距,但絕對差距卻仍然在擴大?!毕嚓P人士分析道。4個市的經驗證明,大項目帶動是實現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比如“揭陽的發展速度迅猛,就與大項目相繼落戶密不可分?!苯谊柺姓还賳T對記者表示。
2006年,粵東工作會議就規劃了一批重大項目,在“十一五”期間的規劃總投資就達到1600億元。但是進度并不理想:已建成的項目僅占18,3%,在建項目占了47,7%,未開工項目仍然有34%。
“下一步要實現大項目帶動戰略?!蓖粞筇岢隽诉@樣的思路:要立足“十二五”規劃,進一步明晰本地主導產業。圍繞主導產業,加大對中央企業、國外大型企業、國內龍頭民營企業的招商力度。
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建議,適當將部分“十二五”的規劃項目提前,重點發展揭陽潮汕機場、廈深鐵路等項目,推進配套項目建設、技術改造、城鄉建設等戰略性投資。黃華華強調,要爭取在年內就開建揭陽的中石油項目。
不過,粵東四市在產業規劃上,存在著產業同構的現象。在這次現場會上,粵東四市都提到要圍繞臨港經濟做文章,爭上石化能源等大項目。汪洋指出,這樣“一哄而上”容易造成產業同構,重復建設,各市必須強化錯位發展,在合作中良性競爭,實現優勢互補。
“鑲邊策略”
在“五年大發展”的口號下,曾經被長期忽視的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等粵東4市,終于得到了2700億元規劃投資。而在長三角,鹽城也有意將自己打造成為江蘇沿海新型工業發展基地、產業轉移重要承載基地。
這是一種“鑲邊策略”,相關專家分析道,這一策略體現了全局和一體化的思路。在全方位發展的格局下,應該分權競爭與協同發展相結合。
區域經濟振興規劃中對原有發達城市周邊“查缺補漏”的“鑲邊策略”,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所所長朱波視作是“體現一種全局一致的思路”。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教授袁奇峰也表示,把以往不受重視的城市列入規劃范圍,是因為“大家都想在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中謀發展?!?/p>
“以往中國實行行政分權、鼓勵競爭的策略,現在則是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方向。政府一方面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城市定位和產業轉移?!痹娣逭f。
基礎設施建設中,交通系統首當其沖,同時,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也往往首先體現于交通一體化。而交通方面的重大項目建設往往能夠迅速惠及區域中的邊緣地。
以長三角來說,崇啟大橋、滬杭客運專線、“第二滬寧高速”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項目加上先期開工的滬寧、寧杭鐵路客運專線,使得長三角交通一體化的整體藍圖正逐漸變成現實?!吨榻侵薜貐^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指出,要“形成網絡完善、布局合理、運行高效、與港澳及環珠江三角洲地區緊密相連的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使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亞太地區最開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和物流中心?!?/p>
“過去幾年,圍繞中心城市交通建設的大規模加速,對帶動周邊區域發展意義非凡?!毕嚓P專家如是說。
此外,袁奇峰認為,我國近期頻繁強調的區域經濟規劃與4萬億元投資計劃的大背景有關?!盎A設施建設尤其是是交通方面的投資,不可能以某個市為單位,必然要提到區域經濟規劃的高度上,區域規劃加強了上級政府對地方的指導作用?!?/p>
然而,即便完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能否實現區域內全方位的均衡發展還得打上一個問號。
袁奇峰提出,不能過早拋棄過去行之有效的分權競爭策略?!皩τ诤蟀l地區來說,分權競爭模式是一個好方法,不斷增加發展主體調動了地方的發展積極性。現在應該采取一種分權競爭與協同發展相結合的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