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山東煙臺參加了“全國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數據聯審暨核算方法研討會”。在這次會議上,各省的上半年GDP數據要與國家局的數字進行銜接,以體現GDP“下管一級”的原則。也就是說,在這次會議上,各省市區才能確定上半年GDP經過國家局認可的數字。不管怎么說,“下管一級”的制度,給下級的GDP核算減少了壓力。
會上。國家統計局馬建堂局長既嚴厲批評了一些省份過高的GDP增長速度,又表揚了一些省份主動下調、整實一些數據,如山西、上海、北京等,他要求新增的投資項目要一個個去落實。
說實話,由于中央與各地化解金融危機的力度都很大,再加上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畢竟有限,各地上報的GDP數據都有點高。高層認為,這么高的數字,是沒有把金融危機的影響當做一回事,這會影響中央宏觀調控的準確度。中央明確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目前不會因為各地經濟快速增長而變化。在這次會議上,大家把一些數字予以切實的調整。
最近各大媒體公布的各地GDP數據,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截至7月22日,除了河南、湖南、黑龍江、山西4省外,已有27個省、市陸續公布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從數據上看,各地上半年GDP增幅普遍好于預期,天津和內蒙古以16.2%的增幅領跑全國,共13個省保持兩位數增長,只有5地增幅低于7.1%的全國平均水平,增幅最小的是上海,為5.6%。
從目前統計的實際情況來看,影響GDP核算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極少數地方之外,對GDP干預的情況并不多。關鍵是我們GDP核算的方法制度存在不科學的地方,有的時候自己都沒有底氣。
我國的GDP核算至少有來自四個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是有形無形的、不知不覺的,不管你承認不承認。
第一,來自于國家局的壓力。一方面是各專業數字打架、過高,主要是工業、投資的數字。有的數字高得莫名其妙、高得離譜,省里難以承受,根據這些數字進行的GDP數字所以就高。這也是大家普遍的看法。先人說:“功夫在詩外”,現在可以說是“GDP的關鍵在GDP之外”,GDP核算是建立在其他核算的基礎上的。
另一方面,國家局有專家預測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8%,結果一季度只是6.1%,但二季度果然是7.9%,真是“神機妙算”。這成為下面層層仿效“拔高”的目標。統計部門不是預測部門,沒有“諸葛亮”,不要隨便預測。發改委、研究機構可以預測數字。這樣,省級GDP數字高的問題,責任應該“三七開”,國家局方法制度不科學至少要承擔三成的責任。
第二,來自于省級的壓力。比如省級兄弟單位了解到其他省的數字,就到領導那里叫,從而影響GDP數字。
第三,來自于國外分析機構的壓力。由于方法制度不同軌,數字口徑有差別,國外機構的預測數字往往小于國內機構。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中國2009年經濟增長是6.5%,我們自己的預測是8%。一季度以來,國際能源署對我們的用電量與規模以上工業增長不匹配提出質疑。部分原因是不了解中國經濟之實情和統計制度。
第四,來自于中央“保八”的壓力。新年伊始,就強調要“保八”,舉起“保八”的大旗,我們統計工作還怎么去做?好像我們的數字都在往這個方向集中。統計數字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是“保”出來的。既不能“以低為榮”,也不能“以高為恥”。
對于壓力,各地統計局長都有這樣共同的感受。同時,都希望加快GDP核算的方法制度改革,早日實現GDP核算從“下管一級”到“下算一級”,在地方可以設“GDP核算特派員”。那么,省級及以下的統計部門都解脫了,不再擔當“高估GDP數字”的名分。各省的GDP數字由國家局來算,省統計局負責算地級市的GDP。
(作者為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
我國的GDP核算至少有來自四個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是有形無形的,不知不覺的,不管你承認不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