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庫會計核算業務風險狀況
(一)國庫憑證風險
1. 憑證合法性風險。一是財政撥款憑證、收入退還書等使用一般性紙張印刷,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仿冒、私自劃出財政資金等問題。二是撥款憑證、收入退還書等在法律上不屬于票據范疇,一旦出現憑證風險沒有適用的法律依據,相關責任也難以界定。
2. 憑證合規性風險。如存在外來撥付憑證缺少預留印鑒、重要空白憑證銷號時未填寫使用的起止號碼等情況,進而導致資金風險。
3. 印鑒風險。財、稅部門的支撥、退庫、更正憑證由相關部門印制,紙質憑證采取普通印刷方式,辨別外來憑證真偽的主要方式是印鑒核對,但目前印鑒核對大多停留在根據財政、稅務部門提供的印鑒卡進行目測和比對,容易發生利用印章復印虛假印鑒盜用國庫資金的問題。
(二)賬務處理風險
1. 資金收入風險。一直以來,在國庫的風險防范上對資金支出環節的關注比較多,而往往忽視了資金流入環節的風險。資金收入風險主要表現在經收處扣款不及時、占壓稅款,或征收機關為完成全年任務,任意調節稅款,截留、轉移、挪用預算收入等風險。
2. 資金支付風險。主要是指財政機關、征收機關、國庫在辦理預算支出和預算收入退庫中,因各種不規范行為造成的財政資金風險。
3. 資金清算風險。資金清算風險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掛賬風險。一是掛賬業務缺乏合法的憑證依據。會計人員根據資金來源和性質自制轉賬憑證辦理掛賬、解掛等業務。二是掛賬、解掛業務處理隨意性大。根據現有規定,除資金對外劃出需要會計主管審批外,內部資金的轉賬、掛賬、解掛均無需會計主管審批,經辦人員自行辦理即可。三是資金掛賬時間長,資金隱蔽性強。原掛賬金額與解掛金額并非一一對應,在資金性質不明、級次不清等情況下,易出現資金長期沉積。
(三)系統風險
首先是明細崗和資金崗的信息不能共享,導致通過支付系統、同城清算系統、國庫內部往來系統發送和接收的賬務信息,可能與原始報文的內容不一致。其次是TBS核算系統賦予會計主管的權限較大,而對會計主管的業務操作又缺乏相應的監督。第三是國庫會計核算系統日志通過**.TXT文本文檔轉化以后只保留操作人員代碼,事后監督人員無從掌握人員姓名,無法考證業務操作的真實性。
二、事后監督工作存在的盲點
(一)監控時差大,特殊賬務無法實現實時監控,資金隱蔽性強
國庫會計數據集中后,國庫會計憑證基本于次日送達事后監督中心,如掛賬、錯賬沖正等特殊業務的合規性即使有問題,等監督人員發現時,至少也有一天的時間差,賬戶資金監督控制時差較長,尤其是對掛賬業務的監督更為被動,為異常或非法資金長期隱匿提供了機會,形成資金風險隱患。
(二)資金出口監督依據缺乏
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國庫會計事后監督辦法》要求,在實際監督工作中,要對財政預算撥款、預算收入退庫的真實性進行審核,但監督人員實際操作中缺乏監督依據。
(三)難以實現對TBS國庫會計核算系統的全面監督
一是系統的操作風險難以得到有效防范,對系統操作的安全性、兼崗的合理性和規章制度執行的有效性等檢查監督不及時。二是對系統參數的審核有一定難度。三是國庫部門如何修改系統參數未向事后監督部門提供有效資料。
(四)對國庫賬務處理中內控環節審核還有空白
國庫制度規定,需要國庫會計主管處理或審批會計事項,國庫會計主管可在相應的憑證、登記簿或其他相關憑據上簽字,或在核算系統中的審批窗口審批。由于審批登記資料分散,事后監督人員容易在對國庫重要事項的監督過程中漏掉風險點,對國庫會計主管履行審批權限情況不能有效地實施全面監督。
三、強化國庫業務事后監督的建議
(一)轉換監督方式
目前對事后監督內容的規定過于寬泛,重點不夠突出。要使事后監督真正有所作為,應該更新監督理念,加快實現由合規性監督向風險型監督的轉變。建議進一步研究監督范圍的合理性,提高監督效率和效果。一是明確監督重點,實行抓大放小,改變事后監督一直采取的對所有會計核算業務都逐筆進行復審的全面復核型監督方式,重點監督資金出口、重大會計事項等風險環節。對于非重點監督內容,確定一個“可容忍的誤差”,在可容忍范圍內的基礎性差錯投入少量精力。二要確定有效監督金額,引入審計中的“重要性水平”這一概念。按照業務量以及監督金額的重要性水平確定一個科學的監督范圍,對進入監督范圍的數據進行跟蹤監督,理清資金出入脈絡、業務背景的真實性以及合法性。
(二)加強現場監督,盡快實現監督檢查資源共享、信息共享
1. 建議在國庫會計核算系統內設置實時監督模塊,增強國庫業務監督的時效性。由國庫部門設置監督人員,對系統內的資金清算業務開展實時監控,與事后監督部門形成內、外部監督時點、監督內容交叉的事后監督機制,更好地防范國庫資金風險。同時監督中心按照信息共享工作職責,及時處理相關信息,提高風險反映速度。
2. 實現現場監督與非現場監督的有機結合。現場監督與非現場監督是組成動態監督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現場監督是對后臺監督的一個有效補充。現場監督包括三個部分:一是現場檢查,現場查看國庫部門各種登記簿和印、押、證管理和使用情況,使監督關口前移;二是現場觀察,實地觀察操作員處理業務時是否按照規定流程完成相關操作;三是現場建議,對某些業務操作人員存在安全隱患的習慣性做法,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使國庫會計事后監督不僅僅限于事后的監督,而且使其具有一定的事前防御能力。
3. 建立財、稅、庫、行相互監督的體系,構筑多部門國庫資金風險聯合防范機制,防止跨部門的聯合做案。一是實現各部門之間業務實時處理信息資源共享及國庫資金收支動態監控,形成預算單位、代理銀行、各征收機關、國庫部門、事后監督等部門相互制約的機制,共同防范國庫資金清算風險。二是針對發現的國庫資金案件,進一步加強與財政、稅務、海關、商業銀行等相關單位的聯系,及時互通情況,督促相關單位采取相應防范措施,達成風險防范共識。
(三)強化電子系統監督
一是盡快開發與國庫會計核算系統兼容的國庫會計核算事后監督系統,改變國庫會計核算全面電子化而事后監督手段較為落后的不相稱局面。二是建議開發電子驗印管理系統。運用印鑒自動識別技術,將財政、征收機關的印鑒存儲在數據庫中,通過電子掃描由計算機自動完成對印鑒的真偽識別,提高對印鑒的防假和反假能力。
(責任編輯 代金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