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標在于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復前人所做的事情。”小學勞動技術教學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勞動觀念與技術意識有重要意義。《江蘇省九年義務教育勞動與技術課程綱要》明確指出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是勞動與技術課程的核心,學生的勞動與技術課程學習過程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創造性實踐過程。
下面,結合《小金工》(蘇教版五年級下冊)一單元的教學,談幾點粗淺的嘗試。
一、激發興趣,為創新奠定基礎
興趣是人積極認識事物或關心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學習活動的機制。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開發和利用。我國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的效果和他們的學習興趣緊密相關。一節好的勞技課應是教師以親切樸實的教態、精美的制作、精練活潑的導言,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他們在最佳的精神狀態下迅速地投入到對新知識的學習中,把好奇心發展為主動探索。
學習《小金工》這一單元前,我向學生展示了利用金屬絲和金屬片制作的小制作:掛鉤、衣架、果盤、漏勺、茶幾、椅子和烤夾,并選擇其中的物品進行了現場使用操作,然后讓學生猜:這些物品是從哪里來的?孩子們議論紛紛,此時,老師告訴同學們:這些物品不是購買的,而是老師親手制作的。在學生嘖嘖的贊嘆聲中,我適時導問:同學們看了老師制作的這些金屬制品,你們有什么想法?學生們有的說:老師制作的真好;有的說:金屬的作用真大;也有的發出感嘆:要是我也能自己做一個多好啊!看著學生議論紛紛、興趣盎然,我又適時引導學生:像這樣的制品你們也能自己制作,你們想學嗎?這樣一問,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布魯納說:“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在新授知識前,通過創設情境,產生懸念,從而達到奇中生趣的效果,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了基礎。
二、動手實踐,為創新激發靈感
動手實踐是提高創新能力的源泉。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德國教育專家曾說過這樣一番話:“動手和動腦同樣重要。我們的腦子里想出來的所有想法都要通過動手來實現來驗證,而動手反過來又能啟迪我們的思維。” 勞動技術課是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的一門學科,通過動手可提高學生的感知認識,理解鞏固基礎知識,啟發學生頭腦中蘊藏的豐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創造品質等方面它占有與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重要位置。
《小金工》這一單元中,我把鉗子的使用技術作為一個重點,在學生利用金屬絲進行制作時,我給學生提供了一種強度稍微大一點的金屬絲來提高制作難度。剛開始制作時,學生遇到了彎折金屬絲的困難,有的學生干脆徒手進行操作,還有的學生甚至抱怨老師為什么提供這樣的金屬絲。這時我提醒學生要合理使用工具進行操作,遇到困難可以小組討論解決。通過小組討論,學生自行找到了小竅門,利用鉗子的剪口先在金屬絲上剪出印痕,利用印痕來折金屬絲就變得輕松多了。看著學生們為解決了問題而興高采烈的樣子,我不禁想起了陶行知先生說過的:“人類社會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通過這樣的實踐嘗試,不僅發揮了學生小組合作的作用,也真正體現了勞技教學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展開想象,為創新拓展空間
人的想象活動總是充滿創造性的,即使是再造想象也同樣包含著人的創新精神,想象是人們進行創造的契機,善于想象往往是創造的前提,在培養創新能力的過程中,特別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善待學生的質疑。豐富的想象力是人們漫游科學天空的強勁翅膀、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搖籃。
《小金工》這一單元烤夾制作完成后,我先讓學生對每一組制作的烤夾進行評價,讓學生自己來品頭論足,在自我判斷和評價中滿足了學生對自己的成果得到別人肯定的愉悅。由于是模仿教材上的操作過程進行的制作,我又鼓勵學生應該敢于懷疑、大膽創新,對模仿制作的烤夾,提出自主創新和改進設想。許多學生對烤夾的美觀和實用性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可以把烤夾中的網狀布絲結合中國結的編織方法改進得更美觀;烤夾的網眼更緊密點,這樣可以烤更小的食物;把烤夾做得更大點……最讓我感到驚喜和有創意的有兩個,一位學生提出:我可以用制作烤夾剩余的小段金屬絲制作掛鉤,這樣也可以減少浪費;另一位學生提出:這個烤夾是用金屬絲做的,金屬絲是傳熱的,在燒烤時說不定會燙手,應該在把柄部分加上隔熱的物體。多好的想法啊,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不正是創新能力的體現嗎?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時代的需要,是新世紀人的最核心素質。教師應牢固樹立“以學為主”的思想,讓學生多思、敢問、敢做,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使每個學生都能夠自主地、生動活潑地學習,那么學生的創新能力一定能在勞動與技術這片肥沃的土地里得到培養和提高。
(江蘇省張家港市樂余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