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中職階段的閱讀分為三個層次,即接受性閱讀、欣賞性閱讀、研究性閱讀。這既是高中階段學生閱讀能力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職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具體目標。高教版第一冊第一單元的詩歌《鄉愁》是必選課文的其中一篇,這首詩歌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欣賞能力,從而為培養研究性閱讀作好鋪墊。
由于特殊的人生經歷,鄉愁成了余光中詩作中的重要內容。《鄉愁》是他的代表作,詩歌通過意象來表情達意,從小時候一直到現如今,鄉愁始終縈繞著他,從對母親的依戀上升到對故土的眷戀。向來賞析詩歌重在賞析意境,本詩賞析意境關鍵在于把握意象。
為了實現既定目標,本人抓住意象采用了意象還原法、比較法、多媒體教學法、拓展教學法、朗讀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教學,多種教法的運用能使我們更透徹地理解本詩的意境和情感。
一、還原法
還原法,即抓住意象的特征,并把他還原到原先的生活中去。
要完整地分析這首詩歌,關鍵在于對四個意象的理解,而這四個意象又是余光中在自己特殊的生活經歷中提取的,所以只有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并把這些意象放到他當時的生活中去,我們才能讀懂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包含的詩人復雜的人生經歷和蘊藏的詩人思鄉愛國之情。否則,豐滿的意象會被我們讀得干枯,濃烈的感情會被我們讀得淡薄。所以這一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理解四個意象,從而來感悟詩歌的靈魂——情感。
當然我校的學生情況為我上這堂課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我校的絕大部分學生是住宿生,有著十多年生活經歷和情感積累的他們此時此刻已經能夠感受到離家獨處的思鄉滋味,只要我們合理的引導,學生就能夠進到余光中當年的生活中去,能夠體味余光中離妻別子之痛,也能夠咀嚼與祖國內地分離之辛酸。如果我們不把這四個意象回原到作者原來的生活中去,而是以意象的常意去讀詩歌,肯定不能深刻體會到作者發自內心的情感。
課前讓學生搜集資料,讓學生對作者有個感性的認識。課內我替學生準備了余光中的生平資料。
二、比較法
比較法,意在通過比較,體現詩歌意象的獨特之處。
運用上述還原法,我們能深入四個意象讀懂其中蘊涵的豐富感情,但賞析這首詩歌,如果我們只作上述分析,我認為還是不能感受到詩中情感的熾熱程度,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意象,我對四個意象在內容新、表現內容廣等方面作了進一步的挖掘。具體方法為:(1)通過和有意象的詩詞對比,突出本詩意象內容之新。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上述詩詞中的意象分別是月亮、楊柳、紅豆、流水,這些意象是古代文人墨客常用的事物,如果詩句中老生常談地還是運用這些意象,難免缺乏新意,而余光中在此卻不落窠臼,標新立異,選取了一生中最能表達情思的事物作為詩歌的意象,讓人耳目一新。
(2)通過和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比較,體現本詩思念內容廣、思念時間長、思念程度深的特點。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李白和杜甫的這兩個詩句,通過意象表達了對故鄉親人的思念,而余光中的《鄉愁》在思念的對象、思念的時間和思念的程度上與上述兩句詩相比,體現了不同尋常的感情。①思念內容更廣:由親人親情延伸到家鄉一直擴大到祖國民族;②思念時間更長:由片刻或某個階段的思念發展為整個一生的思念并且不斷加大加深;③思念程度更深:由思而不愁發展為愁而不哀轉而成為因家因國分離而極度的悲哀。
上述結論正是通過與學生熟悉的有意象的詩句和表達鄉愁情感的詩句作比較來達到學習目的的,通過比較,意象內容新,意象體現的思念內容廣、思念時間長、思念程度深等特點就挖掘出來了,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詩人由個人的離合悲歡延伸而成的祖國之愛和民族之戀,感受到蘊涵其中的結束民族分裂、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殷切期望。相反,如果只由老師進行概括總結,而沒有讓學生自己去推敲,學生對詩歌中這種更深層的內容一下子難以察覺,無形中影響了對詩歌情感的理解。
三、拓展教學法
為了深化這首詩的主題,同時也為了拓寬知識面,我選用了另外兩首詩,一首是于右任的,其親屬在一個鐵箱中發現早在1962年1月寫的兩張紙條,一張寫著:“我百年之后,愿葬在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可以時時望大陸。”另一張寫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另一首是臺灣詩人蔣勛的詩:“島嶼,島嶼,它是大陸的棄嬰,它是海洋的孤兒。”這里面飽含了漂泊者的心酸,這是一種有家歸不得的海外游子的不盡的鄉土之思。這種情感與余光中體現于詩歌中的情感不謀而合。由此,我們由一個人的鄉愁讀到了一代人的悲哀,深化了主題。
四、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是這堂課的一大特色,由老照片、歌曲、朗誦、相關詩歌等素材用FLASH制作而成,把抽象的情感用豐富的圖片和聲音體現出來,讓學生在視聽感官上獲取更多的信息。
上面未提及的“情境導入法”和“朗讀法”也是借助這一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完成的。如情境導入法,歌曲中有一句歌詞是這樣唱的:鄉愁就是在別后才涌起的啊!盡管學生和他們父母的別離還談不上闊別,更談不上經歷背井離鄉的歲月,但這支歌的旋律,意境和歌者低沉而又滄桑的聲音卻勾起了學生這種近乎本能的情感。學生確實被打動了,和欣賞歌曲前相比學生的心中多了一份思鄉情,這樣就為學習余光中的《鄉愁》營造了一種氛圍。
朗讀法也是如此,在播放這首詩的范讀中插入了有關余光中的圖片,而且是在講授完詩歌之后再讓學生欣賞的,在深入理解了意象所包含的深刻內涵后,學生能由衷地體會到詩歌的情感。之后再讓學生朗讀時,我竟驚訝于學生竟然能讀得如此深沉感人。
在這堂課內,多媒體除了增加聲像資料提高了學生的感性認知外,還擴大了教學容量,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課堂教學顯得便捷而有效。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同樣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就會有大不一樣的教學效果,我將在這條探尋之路上繼續追逐我的夢。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職業高級中學)